1.2.3仔细观测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对现象的观察、对待测点状态或波形的测量,要一丝不苟,并实事求是地做好原始记录。实验者主观上总希望能实现一次成功,但实际上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或实践经验不足、元件的性能不好等原因,在实验中一次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出现异常现象甚至错误结果有时是难免的。实验者应该把它看作是提高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好机会。出了问题应该反复细致地进行观察、测量,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冷静地分析、判断,把异常或出错的原因找出来。要减少对实验指导教师的依赖性,提倡“多思少问”的学风。尤其要强调的是,不管实验的进展是否顺利,都应认真、实事求是地进行记录,既要记录正常时的数据或状态,更要记录异常时的数据、状态和现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分析、排除故障和不断总结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更是培养严谨求学的科学作风的需要。
1.2.4分析故障原因,精心排除故障
1.故障原因分析
实验中出现故障或异常现象,不外乎两方面原因,即设计性错误或实验性错误。
设计性错误指硬件设计或软件设计存在错误或不合理的地方。通常出现的具体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电路设计错误,致使逻辑功能不对。
(2)器件选用不当或性能指标不合要求(如带负载能力不够等)。
(3)信号极性相反。
(4)相关信号间时序要求不满足。 “新坐标大学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新坐标高等理工教材与教学资源体系创新与服务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加速了技术进步和市场的拓展,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层次化和多样化的变化,这个变化必然反映到高等学校的定位和教学要求中,也必然反映到对适用教材的需求。本项目是针对这种需求,为培养层次化和多样化的电子信息类人才提供系列教材。
“新坐标大学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面向全国教学研究型和教学主导型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教学,覆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体现培养知识面宽、知识结构新、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需要。编写的基本指导思想可概括为:
1.教材的类型、选题和大纲的确定尽可能符合教学需要,以提高适用性。教材类型初步确定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拟按电子信息大类编写,以体现宽口径;专业课包括本专业和非本专业两种,以利于兼顾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扩展知识面的需要。选题首先从目前没有或虽有但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开始,逐步扩大。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提炼与更新,反映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让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又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
3.重视工程性内容的引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能力。工程教育是多方面的,从教材的角度,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手段的发展,为学生建立工程概念、进行工程实验和设计训练提供条件。
4.将分析和设计工具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
5.教材的结构上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叙述上要易读易懂,适合自学。配合教材出版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助资料,包括教师手册、学生手册、习题集和习题解答、电子课件等。
本系列教材已经陆续出版了,希望能被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使用,并热忱地期望将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告诉我们,通过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必然会形成一批精品教材,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作出贡献。欢迎对编委会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