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刚开始做官,担任中都邑的地方长官。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活有保障、死亡得安葬的制度。尊敬年长者,依据年纪的长幼提供不同的食物;选拔人才,各尽其用,根据能力的大小委任不同的职务;严守礼教,男女走路时各走一边;社会秩序井然,遗失在道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据为己有;所用的器物不求浮华虚饰,(只求朴实耐用。)(送葬讲究简朴,)用里四寸外五寸厚的棺材,依傍丘陵修墓,不大兴土木建起高大的坟,不花费劳力在墓地种植松柏。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问孔子:“学习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用这样的施政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岂止只能治理好鲁国呢?”
这样实施了两年,(由于孔子政绩显著,)鲁定公任命他做了司空。孔子根据土地不同类型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物产都在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里生长,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早先,季平子把鲁昭公葬在鲁国先王陵寝的墓道南面,(使昭公不能和先君葬在一起,以此泄私愤。)孔子做司空后, 派人挖沟把昭王的陵墓和先王的陵墓圈连到一起。孔子对季平子的儿子季桓子说:“令尊以此羞辱国君而使自己的罪行得到昭彰,这是破坏礼制的行为。现在把陵墓合到一起,是掩盖了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
之后,孔子又由司空迁任为鲁国的大司寇。(孔子在大司寇任上,由于教化有方,)社会上没有了奸诈顽劣、以身试法的人,他虽然设立了法律,但也派不上用场。
《孔子家语》的作者王肃(?一256),字子雍,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主要生活在三国时期的魏国。他在仕途上颇为顺利,先为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后为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广平太守,*后为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封邑二千二百户。在学术上,王肃继承家学,对《尚书》、《诗经》、《论语》、《三礼》、《春秋左氏传》、《易》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了不少有关这些经典的著作。
《孔子家语》是王肃不满于当时的经学大师郑玄对孔子的论述而假托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所传家书而作的。此书过去一直视为伪书,因此研究者一向不大重视。今天看来,此书实际是一部有关孔子生平事迹的资料汇编,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从《春秋左氏传》、《国语》、《苟子》、《晏于春秋》、《吕氏春秋》、《三礼》、《韩诗外传》、《大戴礼记》、《史记》、《说苑》、《新序》等书中搜集改编而成,举凡王肃之前有关孔子生平事迹、言谈举止的大部分正面材料,都被网罗进了此书中。其中引用改编得*多的是《春秋左氏传》、《三礼》、《大戴礼记》、《说苑》。所以,有人评论此书是“杂取各家之书,分析而自为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