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广韵》(《集韵》大致相同)之音,兼赅古今南北。以之审音,则信美矣。然纽韵繁多,实际上断非一人所能尽读,故在应用方面,不能不有他种韵书。此期文学,以北曲为主,于是有以北音为主之韵书发生,如元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及菜斐轩《词林韵释》之类。彼时唯用古代死语所作之诗,尚沿唐宋之旧韵。至用当时活语所作之曲,即用《中原音韵》一派之新韵。此派新韵,其始虽限于方隅,然其潜伏之势力甚大,明初之《洪武正韵》即本于此。明清之文人学士所作韵文,多喜排斥《正韵》,仍守唐宋用韵之旧。然唐宋旧韵,虽时时争执于纸上,而实则节节失败于口中。此六百年之普通口音,即为《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韵书之音。其故因此期南北混一,交通频繁,集五方之人而共处于一堂,彼此谈话,必各牺牲其方音之不能通用者,而操彼此可以共喻之普通音。此普通音之条件有二:一,全国中多数人能发之音。二,纽韵*简少之音。多数则普及易,简少则学习易也。就南北中三部之中而择取合于上列两条件之普通音,实为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及江苏、安徽北部之音。因此类之音,纽韵*为简少,而其所占之区域,则甚为广大也(此类之音,泛称可日“北音”)。由此而发生一种普通语言,即俗称“官话”者是。“官话”之名,甚不雅驯。或即以此为京话,尤非其实。实则此种语言,为六百年来一种不成文之国语。
第六期近二十年来,国人有感于中华字音之无一定之标准,为教育前途之大障碍。于是有王照之《官话字母》、劳乃宣之《简字谱》等发生,欲以音标之形式代旧日之反切。其用意甚美。惜其以京兆一隅之音为全国之标准音,而所作音标又甚不美观,未能通行。民国二年(通历1913年),教育部开读音统一会,征集各省代表审定国音,遂制成“注音字母”三十九文,音读沿第五期之趋势,以所谓“北音”者为准。自此以后,中华字音将脱离韵书时代,而入于音标时代矣。会事既毕,由会员吴敬恒编为《国音字典》,其书今已告成,闻教育部不久即将公布。今后国音国语之统一,胥赖是书矣。
依上所述,此六期又可括为三期。即**第二合为一期,以第二期包括于**期之中,此期之音,以声母为准。第三第四合为一期,以第三期包括于第四期之中,此期之音,以韵书为准。第五第六合为一期,以第五期包括于第六期之中,此期之音,以音标为准。
兹所讲述,但举其大要,不暇详说。而注重之点,尤在应用的方面,不以考古为重。故于所谓“古音”一部分,叙述*略。而“注
…… 本部教材**出版于1999年,迄今将近十年。总体来说,这一教材*大的特色是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此三学古代合称“小学”)内容统领全书。这主要基于如下考虑:课程目的的要求,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质的区别,以往教学实践的启示和中学文言文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目的,学术界历来看法不一(这些歧异观点集中反映于两辑《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和已出版的各教材之中)。我们认为,这门课是历史系的语言工具课,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这门课程的内容。无论学习何种语言,*基本因素皆为字词和语法,古汉语亦不例外。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许多古汉语语言现象又非语法所能涵盖,因此古汉语字词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以往的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对于古汉语特有的语法规律,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短时间内就能有较大提高,而字词方面若想有明显进步,则须长时间积累。语言大师王力先生曾在《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中指出:“我们在研读古代汉语的时候,……应该首先抓哪一方面呢?我想应该先抓词汇方面……语法方面固然很重要,但是由于语法是比较稳固的,古今差别不大,只消知道几个粗线条,再学习一些古代虚词,也就差不多了。至于词汇,它是变化比较快的,……所以先抓词汇方面是对的。”
要掌握字词,不外乎形、音、义三个方面。众所周知,古人对汉字的形、音、义,千百年来已作了极为深入的研究,其成果集中反映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当中。这三项专门之学作为本科生课程,一向由中文系开设,历史系本科生迄今很少有设这些课的。然而作为历史系的语言工具课--“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适当引入“小学”的实用部分却完全必要。
“中国历史文选”与中学的文言文课紧密相连,作为大学课程,除在量的方面大大扩展外,与中学课程质的不同在于:大学除传授知识外,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用现在常讲的话说,即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而“小学”的研究成果,恰为驾驭古汉语字词提供了*佳途径。学生掌握了这“三学”的实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