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文化常识课(八位大师,八堂好课——王力、潘伯鹰、林徽因、郑振铎、胡适、吕思勉、曹伯韩、陈师曾写给大众的文化常识课。)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文化常识课(八位大师,八堂好课——王力、潘伯鹰、林徽因、郑振铎、胡适、吕思勉、曹伯韩、陈师曾写给大众的文化常识课。)

  • 作者:王力 等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9664976
  •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常识课:全8册,包含:王力《文化课》、潘伯鹰《书法课》、林徽因《建筑课》、郑振铎《文学课》、胡适《哲学课》、吕思勉《历史课》、曹伯韩《国学课》、陈师曾《绘画课》 1.王 力:文化课 “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神农氏以前,传承于中华民族、神州大地。彼时的我们,没有高楼大厦,但喜欢在夜晚观星,讨论天文;彼时的我们也没有情人节、圣诞节一类西方的节日,但是有自己的节日和历法。我们会在清明祭奠先人;在七夕祈福求姻缘;在中秋我们不约而同地,望向月亮彼此思念;在重阳,我们登高饮酒忆故人……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浪漫。 2.潘伯鹰:书法课 “我们若希望能欣赏艺术,必须先要练习自己的一套懂得艺术的功夫。”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正是用来形容中国书法的。 如今“笔墨纸砚”已与大多平常人家之生活相去甚远,但中国书法作品仍是随处可见的。我们见到好字时,或“苍劲有力”或“娟���端凝”一类的评价也总会浮现于心,这表示我们对其仍保留着一定的欣赏能力,却总归浮于皮毛。 中
    文章节选
    1.《文化课》 王力 章 天文 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荓,读 píng;翳,读 yì),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xī)和,月御谓之望舒(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早进入农耕生活的**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 三 代 以 上, 人 人 皆 知 天 文。“七 月 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bīn〕风· 七 月 》,“三 星 在 户 ” 见《诗 经· 唐风· 绸 缪〔móu〕》,“月 离 于 毕 ” 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七政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yào)。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见《诗经·小雅·大东》)。 木星古名岁星,径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座的α、β两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 星。《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黄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阳周 年运行的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公 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 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 动叫作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就 是黄道。这里所说的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 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四象二十八宿 星宿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若干个星,假想地联系起来,给以一个特殊的名称,如毕、参、箕、斗等等,后世又名星官。二十八宿指的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 北 方 玄 武 七 宿: 斗、 牛、 女、 虚、 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c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以东方苍龙为例,从角宿到箕宿看成为一条龙,角像龙角,氐、房像龙身,尾宿即龙尾。再以南方朱雀为例,从井宿到轸宿看成为一只鸟,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嗉(sù),翼为羽翮(hé)。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为某些动物的形象(如大熊、狮子、天蝎等)很相类似。 上文说过,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了解到这一点,那么古书上所说的“月离于毕”“荧惑守心”“太白食昴”这一类关于天象的话就不难懂了(《尚书·洪范》伪《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荧惑守心”见《论衡·变虚篇》;“太白食昴”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月离于毕”意思是月亮附丽于毕宿(离,丽也);“荧惑守心”是说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是说金星遮蔽住昴宿,如此而已。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也是用的二十八宿坐标法。 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例如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等。这是就当时的天象说的。《夏小正》:“正月初昏参中,五月初昏大火中。” 古人对于二十八宿是很熟悉的,有些星宿由于星象特殊,引人注目,成了古典诗歌描述的对象。《诗经》“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yì)酒浆”(见《小雅·大东》),这是指箕宿和斗宿说的。箕、斗二宿同出现于南方天空时,箕宿在南,斗宿在北。箕宿四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簸箕形,斗宿六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诗经》“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则是指参宿而言(此从《毛传》),因为参宿有耀目的三星连成一线。至于乐府诗里所说的“青龙对道隅”(见《陇西行》),道指黄道,青龙则指整个苍龙七宿了。有的星宿,伴随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后世作家沿用的典故。脍炙人口的牛郎织女故事不必叙述(但是织女不是指北方玄武的女宿,而是指天琴座的α星。牛郎也不是指北方玄武的牛宿,而是指天鹰座的α星。牛郎所牵的牛,才是牛宿)。二十八宿中的参、心二宿的传说,也是常被后人当作典故引用的。《左传·昭公元年》说: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yān)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zāng),迁阏伯于商丘,主辰(主祀大火),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即心宿);迁实沈于 大夏(晋阳),主参(主祀参星),唐人是因……故参为晋星(即参宿)。 因此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杜甫《赠卫八处士》所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个意思。
    目录
    "目录: 1.《文化课》 王力 章天文 第二章历法 第三章乐律 第四章地理 第五章职官 第六章科举 第七章姓名 第八章礼俗 2.《书法课》 潘伯鹰 章“书画同源”与笔法 第二章执笔 第三章用笔 第四章结字和用笔 第五章临习 第六章范本 第七章笔墨纸砚 第八章参考书举例 第九章欣赏 3.《建筑课》 林徽因 章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章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三章 从远古到殷 第四章 西周到春秋·战国 第五章 秦·汉·三国 第六章 晋·南北朝·隋 第七章 唐·五代·辽 第八章 两宋到金·元 第九章 明·清两朝和旧中国时期 第十章 结论 4. 《文学课》 郑振铎 章 诗经与楚辞 第二章 史书 第三章 汉代文学 第四章 魏晋文学 第五章 南北朝文学 第六章 唐代文学 第七章 五代文学 第八章 宋代文学 第九章 金元文学 第十章 元明文学 第十一章 小说 第十二章 清代文学 第十三章 晚清文学 5.《哲学课》 胡适 章 哲学 第二章 老子 第三章 孔子 第四章 墨子 第五章 庄子 第六章 《大学》与《中庸》 第七章 孟子 第八章 荀子 第九章 古代哲学的终局 第十章 中古时代 第十一章 齐学 第十二章 汉之哲学 第十三章 道家 第十四章 儒家 第十五章 近世哲学 第十六章 清代思想史 6.《历史课》 吕思勉 章婚姻 第二章衣食 第三章住行 第四章教育 7.《国学课》 曹伯韩 章概说 第二章经学 第三章诸子 第四章佛学 8.《绘画课》 陈师曾 章三代之绘画 第二章汉代之绘画 第三章六朝之绘画 第四章魏晋之绘画 第五章南北朝之绘画 第六章隋朝之绘画 第七章唐朝之绘画 第八章五代之绘画 第九章宋朝之绘画 第十章元朝之绘画 第十一章明朝之绘画 第十二章清朝之绘画"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