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任性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众所周知,杜甫是李白的头号粉丝,写了十多首诗赞美李白,而李白只是客套地回了两首。
李白喜欢孟浩然,现存的《李白全集》中,就有五首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可见诗仙对这位大哥的崇拜之情。
这五首分别是《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从诗名可见两人没少在一起痛饮三百杯,携手共遨游。
孟浩然的性格很可爱,想到啥说啥,又常常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所以很容易结交朋���,王维那么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也和他是很好的知己。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新唐书·孟浩然传》 孟浩然比李白和王维大十二岁,出生于唐睿宗永昌元年(689),湖北襄阳人,家里有屋有田,衣食无忧,逍遥自在,有资本。常常“春眠不觉晓”——睡到自然醒,但他是个爱读书、学剑术的富二代。相比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还是幸运的,他的一生没有经历“安史之乱”,又生长在大唐盛世,所以人生中除了想当官没当成,于是游山玩水、隐居山林之外,没什么大的挫折与烦恼。
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王维常合称“王孟诗派”。因为一辈子没当官,又常常住在山里,所以人称“孟山人”。
早年的孟浩然对当官没兴趣,觉得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挺好的。他的父亲一心希望他考科举出人头地,可他却说“文不为仕”,我学诗词歌赋不是为了当官的。后来他在家听父亲唠叨心烦,就搬到了鹿门山隐居,写了不少关于鹿门山的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在鹿门山期间,他爱上了一位身世可怜的歌女。他非常了解父亲,知道父亲肯定不会允许他娶一位歌女,所以没跟家里商量就直接拜堂成亲,结婚生子了。没想到他父亲也是牛脾气,死活不同意,干脆连儿子都不见了,气得生病去世。
父亲的去世让孟浩然很是愧疚,于是离开了鹿门山,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而四处游走。
孟浩然之后的十几年,一直在沿着长江流域遨游,一路拜访名流权贵,希望可以获得被举荐的机会,完成父亲让他出仕的心愿,然而钱和精力花了不少,却没有什么效果。这让他很受挫,只好又隐居了一段时间,此时他的诗中满是失落。
收获也不是没有,漫游期间,他认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好友,比如李白、王昌龄、王维等诗人。
他跟李白一样,不想考科举,希望得到贵人的赏识举荐自己当官。
唐朝有个风气,就是写诗写得好的,隐居隐得有名气的,都能得到朝廷官员的举荐。于是孟浩然两者都尝试了,可都没结果。
无奈之下,孟浩然终妥协了,以将近四十岁的年纪,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前后考了两次,都落第了。
难受啊,感觉每条路都走到死胡同了。
于是乎,抱着后一搏的心态,孟浩然将心中的志向写成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托人转交给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这边还没动静,孟浩然竟然先遇到了皇帝。
话说某天孟浩然在王维家中做客,恰好唐玄宗心血来潮,也去找王维闲聊,孟浩然一听皇帝来了,顿时吓得躲在了床底下。
王维有意举荐孟浩然,就跟唐玄宗说,诗人孟浩然也在,于是孟浩然只能硬着头皮出来见皇帝。
也不知道孟浩然是被吓到了,还是那天喝多了,当皇帝问他近写了什么诗时,他却拿出了这么一首: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岁暮归南山》 其中的“不才明主弃”一句,让唐玄宗很是生气,说我怎么就放弃你了?你这阴阳怪气的是什么意思啊?
孟浩然更紧张了,冷汗直冒,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直接让皇帝把印象分扣完。据说张九龄本来收到孟浩然的诗很是欣赏,打算举荐来着,听闻这件事也不敢触皇帝龙须了。
孟浩然的仕途,也在这次偶然碰到皇帝的事件中,彻底断绝了。
所以真搞不懂,孟浩然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也许他的内心深处确实不是真的想出仕。
其实断了念头也好,从此以后孟浩然彻底放弃当官的想法,反而乐得清闲自在。
之后,孟浩然离开了长安,从此放飞自我、纵横江湖,一路游经襄阳、洛阳,来到吴越之地,到处走走看看,感受各地风土人情,吃吃喝喝、自由自在。
其实后来他还有过好几次出仕的机会,不过他都拒绝了,可见经历过偶遇唐玄宗事件之后,他是真的认清了自己的本心,完全放弃了仕途。说到底,他可能就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才努力争取当官的,终还是拗不过自己的牛脾气。曾经有个叫韩朝宗的官员主动邀请孟浩然,表示会把他举荐给一些贵人,孟浩然当时正在和人喝酒,就很牛气地表示不去,把韩朝宗气得够呛。
任性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在求官这件事上,孟浩然比李白洒脱多了。
开元二十六年(738),孟浩然四十九岁了,在家乡隐居,登山泛舟、走亲访友,生活的趣味,一一体现在诗作中。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他终于彻底认清了自己,了解了自己。
要不然怎么说人这一生难了解的,其实是自己呢。
兜兜转转大半辈子,才明白初心无非就是自由自在地活着。
可惜这样的生活没过多久,就在这一年的夏天,他患上了背疽,卧病在床。
经过两年的调养**,孟浩然背上的疽好不容易即将痊愈,却发生了一件因为任性而丢掉性命的事。
开元二十八年(740),孟浩然的老朋友王昌龄在贬谪的路上经过襄阳,作为东道主的孟浩然当即表示要好好请他吃一顿,于是大鱼大肉都摆上。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得忘乎所以,完全不在意大夫说他这个病要忌口,不能吃鱼鲜。
结果乐极生悲,王昌龄离开没几天,孟浩然旧病复发,这次彻底要了老命,享年五十一岁……
不知道王昌龄知道这个消息后,会是怎样的心情。
王维听说孟浩然的死讯,哭得很伤心。写了一首《哭孟浩然》,纪念这位任性又潇洒的老朋友: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孟浩然死后,王维经过郢州时,因思念孟浩然,在刺史亭画了孟浩然的画像,并称其为浩然亭,可谓情真意切。
孟浩然这一生,说是隐士又非隐士,真亦假时假亦真,虚虚实实分不清。时而任性,时而真诚,活得像个老小孩,而又江湖气浓郁,半生追求功名,终找回了自己的本心。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自洛之越》 这首诗很能体现孟浩然的人生境界,那种微妙的悠然自得。
旷达有趣,自成一派,确是个妙人。难怪连李白、王维,都深深被其吸引。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孟山人,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不染心,明白平凡才是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