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江南行
QQ咨询:
有路璐璐:

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江南行

  • 作者:傅国涌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ISBN:9787545567410
  •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 页数:532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45567410
    • 作者
    • 页数
      532
    • 出版时间
      2023年01月01日
    • 定价
      ¥8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江南行》是一场开阔视野的文化之旅、寻梦之旅。 傅国涌先生带领学生亲临太湖、运河公园、清名桥、渔父岛、无锡博物院、烟雨楼、朱生豪故居、金庸旧居等位于无锡和嘉兴海宁的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景点,现场感受这些景区的历史、文化与景色之美;与范蠡、钱锺书、金庸、王国维、徐志摩等历史人物对话,了解他们的人生沉浮、命运遭际、创作经历及精神品格。 在讲学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看到了江南水乡的景色之美,而且感受到了教育的美,文明教化的美。 正如傅国涌先生所说:“被大气的江南、有骨的江南浸润过的少年,不仅会写出大气的母语、有骨的母语,也会成为大气的少年、有骨的少年。”
    文章节选
    先生说
    有个剧本叫《莎士比亚在嘉兴》,这个题目真是好。莎士比亚不在北京,莎士比亚不在上海,莎士比亚在嘉兴。我们此行来嘉兴,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来看莎士比亚在嘉兴,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朱生豪就是嘉兴人。
    我们现在来到了朱生豪的故居。
    林纾(林琴南)不懂英文,却翻译了上百种西方文学作品,他靠什么?靠懂英文的人讲给他听。但他才是翻译家,其他人只是协助他而已。所谓“译才并世数严林”,严为严复,林为林纾。严复与林纾为同乡,严复曾留学英国。林纾成为翻译家靠的是母语好,这种情况在今天这个时代几乎不可能了。
    朱生豪是懂英文的,但他能成为**的翻译家,首先也是因为母语好,而不是英文好。母语好,他才能用典雅的白话文来翻译莎士比亚的剧本,他的中文版莎士比亚剧本早已成为经典。
    关于朱生豪,我们从哪里开始讲起呢?先来读他的一��诗《吹笛人》: 吹笛人
    朱生豪 请给我们唱一支歌吧——
    唱一支歌儿,把五月赞美,
    可爱的燕子将要归来,
    来自那辽远,辽远的大海。
    请给我们唱一支歌吧——
    唱一支歌儿,把欢乐召唤,
    却不要忘记冬天,
    浸透着我们泪水的冬天。
    请给我们唱一支歌吧——
    唱一支歌儿,让爱永不凋丧,
    草叶上露珠在闪亮,
    女郎的眼中在放光。 这是朱生豪先生大学时写过的一首情调欢快的英文小诗,后译成了中文,他是一位诗人,后来又成了一位翻译家。他有很好的母语根基,早在之江大学念书时,就深得他的老师夏承焘先生赏识。夏承焘甚至说:“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才也。”意思是之江从来没出现过像朱生豪这样的学生,可见评价之高。夏承焘是什么人?夏承焘被誉为“一代词宗”,在词学研究上有重要建树,是古典文学领域早一代学者。刚才我们读朱生豪的那首诗,也许还不能体会他的白话文的造诣,现在我们来读他写给女朋友——后来的妻子宋清如的一封信: ……高小一毕业,我便变成孤儿了,因此一生中幸福的时间便是在自己家内过的初几个年头。我家在店门前的街道很不漂亮,那全然是乡下人的市集,补救这缺点的幸亏门前临着一条小河,通向南湖和运河,常常可以望那些乡下人上城下乡的船只,当采桑时我们每喜成天在河边数着**有多少只桑叶船摇过。也有渔船,是往南湖捉鱼虾蟹类去的,一只只黑羽的捉鱼的水老鸦齐整整的分列在两旁,有时有成群的鸭子放过。也有往南湖去的游船,船内有卖弄风情的船娘。进香时节,则很大的香船有时也停在我们的河埠前。 这不过是一封普通的情书,讲述他少年时的所见,不是什么正式的文学作品,就这么随意写来,干净利落,又很具体,处处都是细节。信中讲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老屋周围,乡下人那个时候上城下乡都是通过水路。这里有各样的生活场景,捉鱼的黑色羽毛的水老鸦,还有渔船、成群的鸭子,以及游船和卖弄风情的船娘,进香时节还有大的香船……这样的白话不是浮在面上的,而是生活里生长出来的,连着筋带着皮的,真实,有节奏,有动感。光是读这么一小段,你就会觉得很有作家范儿。我次读到这封信,就想起了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的开头: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 朱生豪这封信写于1935年,这样的白话文与大家熟悉的那些作家,比如叶圣陶、茅盾、鲁迅,所写的相比几乎没有什么落差。那时,朱生豪从之江大学毕业不久,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我们接着往下读,可以看出他的这篇白话文的好来。 也有当当敲着小锣的寄信载客的脚划船,每天早晨,便有人在街上喊着“王店开船”。也有载着货色的大舢(shān)板船,载着大批的油、席子、炭等等的东西。一到朔望烧香或迎神赛会的节期,则门前拥挤得不堪,店堂内挤满了人。乡下老婆婆和娘娘们都头上插着花打扮着出来谈媳妇讲家常,有时也要到我家来喝杯茶。往年是常有瓜果之类从乡下送来的。但我的家里终年是很静的,因为前门有一爿(pán)店,后门住着人家,居在**,把门关起来,可以听不到一点点市廛(chán)的声音。我家全部面积,房屋和庭园各占一半,因此空气真是非常好,有一个爽朗的庭心,和两个较大的园,几口小天井,前后门都有小河通着南湖,就是走到南湖边上也只有一箭之遥。想起来,曾有过怎样的记忆呵。前院中的大柿树每年产额纪录曾在一千只以上,因为太高采不着给鸟雀吃了的也不知多少,看着红起来了时,便忙着采烘,可是我已五六年不曾吃到自己园中的柿子了。有几株柑树,所产的柑子虽酸却鲜美,枇杷就太酸不能吃。桂花树下,石榴树下,我们都曾替死了的蟋蟀蜻蜓叫哥哥们做着坟。后园的门是长关的,那里是后门租户人家的世界,有时种些南瓜大豆青菜玉蜀黍(shǔ)之类。后园的井中曾死过人,禁用了多年,但近来有时也汲(jí)用着,不过乘着高兴而已,因为水是有店役给我们在河里挑起来的。有时在想象中觉得我的家简直有如在童话中一般可爱,虽然实际一到家,也只有颓丧之感,唤不起一点兴奋来。 你们是否知道,这堂课我们从这封信切入的原因?信中提到了哪些地方?他的家,他家的后院、前院。我们现在就在这封信里,在朱生豪的信里。我们在朱生豪1935年的一封信里遇见了好的白话文,遇见了朱生豪,遇见了后来的翻译家、永远的莎士比亚著作的译者。莎士比亚在嘉兴,换句话说,莎士比亚就在这个院子里。此刻,我们也在这个院子里。这里现在有什么?石榴树还在,桂花树还在,还有枇杷树。可惜此时,蟋蟀不叫了,叫哥哥也不叫了,也没蜻蜓在飞。那时,前院有大柿子树,还有柑树。朱生豪少年时享受过的虽酸但鲜美的果实,今天还能找到吗?都不在了。虽然还有枇杷树、石榴树、桂花树,但应该是后来种的,而不是朱生豪见过的。不过院子没有变,仍然是朱生豪童年、少年时记忆里的样子。这一刻他家后院的桂花正在开,我们就在桂花树下跟他对话,我们闻的是他少年时闻过的桂香。
    朱生豪把自家院中的一草一木、果实、昆虫都写在了这封信里。你们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鲁迅回忆自家的后院,那里有什么?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在树叶里长吟的鸣蝉,伏在菜花上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还有泥墙根一带的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这些都曾带给他无限的趣味。少年鲁迅故乡的百草园几乎成了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朱生豪没有那么幸运,但你们很幸运,少年时就走进了少年朱生豪家的院子,见识的不仅是草木之美,还有白话文之美。
    鲁迅写的是一篇散文,朱生豪当时只是给“好人”写一封信,想起了儿时的许多伤心和美好事而已。“好人”比他大一岁,是他的女朋友,他们都是之江大学的学生。当时朱生豪大学毕业不久,想起自己十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心里很痛苦;但当他想起自家前院后院那些树,还有那些果实——他吃过柿子,吃过虽酸却鲜美的柑子,这些都是他熟悉的,也许是他亲手采摘的,品尝过的——他的心里又是美好的。
    他记忆中的这些细节是如此亲切,如此美好,包括他看到的这里种的南瓜、大豆、青菜,还有玉蜀黍,何况他家的前院和后院还通着南湖,通着外面的繁华世界,那个世俗的繁华世界和他家安静的院子是连在一起的。
    当他的笔触及院子里的草木时,他是带着情感的。他写了哪些树?桂花树、石榴树、枇杷树、柑树、柿子树。**写了结果子的那几种树,而且把味道分别写了出来,尤其是那棵大柿子树,每年产额纪录曾在一千只以上。这棵大柿子树成了他对他们家繁荣的一个记忆,那一树的柿子代表了昔日的繁荣,那时他有爸爸妈妈,有爷爷奶奶,家里人很多。后来爸爸妈妈死了,那棵柿子树也冷落了,他说自己已五六年不曾吃到自己园中的柿子了。以前,在这棵柿子树结出一千只以上的柿子时,那个家多美好,多有丰收的感受啊,那是一个像在童话中一般可爱的家。如今爸爸妈妈不在了,他一到家有种什么感受?他用了一个词——“颓丧”,唤不起一点兴奋来。
    作为一个孤儿,朱生豪身上有一种孤儿情结,他的内心非常敏感,对世界万物有一种独特的感受。中国许多作家,跟朱生豪有相似的出身和某些相似的气质。郁达夫童年丧父,鲁迅少年丧父。因为这样的经历会让一个孩子变得非常敏感,对人生有独到的体验,所以他们的不幸反过来又成全了他们。世上的事常有两面性,相反而相成。因为爸妈不在了,他必须学会独立,自己去争取未来,所以他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人,一个靠自己来建立新生活的人。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谁有幸谁不幸,还不一定呢。当他写出这样的文字的时候,他的不幸就转化为文学史上的有幸,文学史上就有了一个朱生豪。
    这样一个少年从这个院子里走出去,从柿子树下、桂花树下走出来,他要走出南湖,走出嘉兴,走到哪里去?走到西湖,走到杭州,走到钱塘江。之江大学在钱塘江畔六和塔附近,当年朱生豪念书的那些房子今天还在,那是中国很好的教会大学之一。之江大学重视英文,朱生豪的英文很好。之江大学教中文的教授像夏承焘先生这样的,也让朱生豪遇见了,这为他奠定了很好的古典文学根基。朱生豪出生于1912年,那是一个白话文时代。他是民国之子,是教会大学的学生。他童年时胡适等人就提倡白话文,他上学时读的就是白话文教科书。他有很好的古典文学修养,他能写白话文,也能够写文言文;他的白话文漂亮,文言文也很漂亮;他能写白话诗,也能写旧体诗词。他还会英文,这是那个时代中西交汇带来的,他在一种中西兼容的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
    今天的人中文水平普遍不够,这在朱生豪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生在那样一个时代,是他的幸运,可以说他赶上了好时光;但是他又特别不幸,生在那个时代,他经历了日本侵略。
    他生于1912年,年轻的时候遇到了抗日战争。有幸和不幸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你想把它们分开,但是撕不开。一面是不幸,转过来另一面就是有幸;切掉一面,另一面就不存在了。人必须直面人生的顺境和逆境,有幸和不幸,好和不好。朱生豪的命运是这样,所有人其实都不会例外。
    1933年,朱生豪大学毕业时,他没想过将来会成为一位翻译家,成为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人。他的梦想可能更多的是做一位诗人。他喜欢写诗,刚才我们读了他的《吹笛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翻译莎士比亚著作的使命落到了这个年轻人的头上。1935年,他的校友詹文浒,介绍他进世界书局工作。在世界书局,一开始他主要是编词典,编中英词典、英汉词典之类的。詹文浒后来建议他去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他也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后就踏上了翻译之路。
    我刚才提到他写信给女朋友,他叫女朋友什么?好人。但“好人”不是他对女朋友的称呼,还有“好”“好好”等。我们来读他写给“好好”的这封信: 好好:
    …………
    你崇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说我将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把Shakespeare(莎士比亚)译成功以后。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
    淡如,廿五 这是从1936年夏天他写给女朋友宋清如的信里面摘出来的。宋清如的弟弟说朱生豪如果把莎士比亚翻译出来,他将成为一个英雄。那时,日本人很藐视中国人,说中国是个没有文化的**,连莎士比亚的译本都没有。莎士比亚是什么时代的人?莎士比亚1616年去世,那时中国还是明朝。到了1936年,三百多年过去了,在世界上有着巨大影响的莎士比亚作品还没有中文版。所以说,成功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可以成为英雄。那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在译了,所以才会说这样的话。我们再读一封信: 《威尼斯商人》不知几时能弄好,真要呕尽了心血。昨天我有了一个得意。……【剧中的小丑说:“My young master doth expect your reproach.”】这种地方译起来是没有办法的,梁实秋这样译:“我的年青的主人正盼望着你去呢。——我也怕迟到使他久候呢。”这是含糊混过的办法。我想了半天,才想出了这样的译法:“我家少爷在盼着你赏光哪。——我也在盼他‘赏’我个耳‘光’呢。”…… 这封信也是他1936年写给宋清如的。
    莎士比亚的剧本《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句台词,两位翻译家译出来的味道是不是完全不一样?哪怕意思是相近的。梁实秋是什么人?梁实秋是有名的文学评论家、作家,也是翻译家,而且是研究英国文学的学者,美国留学回来的。可是,还没有出名的青年朱生豪写给女朋友的信里面竟然说自己译得比梁实秋好。
    我们来比较一下,梁实秋是这样译的:“我的年青的主人正盼望着你去呢。——我也怕迟到使他久候呢。”再来看朱生豪译的:“我家少爷在盼着你赏光哪。——我也在盼他‘赏’我个耳‘光’呢。”
    区别在哪里?
    (童子:梁实秋译的单单是恭维的话,朱生豪译的有讽刺的意味。
    童子:梁实秋直译,朱生豪通过几个词语翻译。
    童子:朱生豪把“赏光”拆开,用了一种类似文字游戏的译法。)
    朱生豪把“盼望着你去”翻译成了“赏光”,“盼望着你去”也就是“盼着你赏光”,这是一种客气话。如果光是这半句上文,没有下文,也不见什么特别,他玩的花样在后半句。梁实秋的意思是“我也怕迟到让主人等久了不高兴”,但是朱生豪译的是:“如果你不赏光的话,我家少爷会‘赏’我个耳‘光’。”特意把“赏”和“光”都用引号引起来,中文读者完全能明白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费心思,以贴近人物的心理去表达。这个小院子里闻过桂花香的少年,比那个从小没有闻过桂花香的少年更厉害;他对母语的感觉更为敏锐,能抓住那些非常关键的词,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译出来。
    梁实秋的英文当然很好,但是论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朱生豪以生命投入,体会人物的性格,胜过梁实秋。如果说梁实秋的翻译是一个通英文又通中文人的标准翻译,那么朱生豪的翻译充满了个性。我们继续来读1936年的另一封信: 好人:
    今晚为了想一句句子的译法,苦想了一个半钟头,成绩太可怜,《威尼斯商人》到现在还不过译好四分之一,一定得好好赶下去……
    Shylock 廿四夜 从这封信是不是可以明白,为什么他译得这么好了?从这句话里可以读出什么?
    (童子:他用很��时间去翻译,直到把它译好。)
    他为了译好一个句子,可以苦想一个半钟头。你会为一个句子想一个半钟头吗?
    你们设想一下,他在桂花树下坐一个半小时,苦苦地想《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句子到底怎么译才好。夏洛克的台词,鲍西亚的台词……有时候,一个句子就要苦想一个半钟头。《威尼斯商人》虽然译得很慢,但是译得很精彩,那是他苦想出来的。当《威尼斯商人》终于完成,他大喜若狂,我们来读下一封信: 好人:
    无论我怎样不好,你总不要再骂我了,因为我已把一改再改三改的《梵尼斯商人》(威尼斯也改成梵尼斯了)正式完成了,大喜若狂,果真是一本翻译文学中的杰作!把普通的东西翻到那地步,已经不容易。莎士比亚能译到这样,尤其难得,那样俏皮,那样幽默,我相信你一定没有见到过。
    ……
    《梵尼斯商人》明天寄给你,看过后还我。
    朱儿 他急着要跟女朋友分享这一喜悦,因为他自认为这个译本是“翻译文学中的杰作”。今天看来也是真的好,不是他狂妄自大,自吹自擂。我们接着来读下一封信,口吻又换了。 宋先生:
    窗外下着雨,四点钟了,近来我变得到夜来很会倦,今天因为提起了精神,却很兴奋,晚上译了六千字,今天一共译一万字。我的工作的速度都是起先像蜗牛那样慢,后来像飞机那样快,一件十天工夫作完的工作,大概天只能做2.5/100,后**可以做25/100…… 这是朱生豪1937年写给宋清如的一封信,那**他译了一万字,他说自己工作的速度前面像蜗牛那样慢,后面像飞机那样快。这些信都是分享他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心路。在这些信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翻译工作充满了艰辛,但同时也充满了喜悦;在这个过程中,他处于好的、美的那种生命状态。在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过程中,事实上他每**跟谁在一起?跟莎士比亚在一起,也跟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麦克白、夏洛克、鲍西亚、哈姆雷特他们在一起。他太幸福了,有那么多的人陪着他。虽然翻译的工作非常艰辛,但快的时候他**可以翻译一万字。当然,慢的时候,光是一个句子也要想一个半钟头。
    目录
    上册 一、烟波浩渺八百里——太湖篇 二、功成身退一扁舟——蠡湖篇 三、少年心事有谁知——钱穆与荡口篇 四、一生知己是梅花——梅园篇 五、泉眼无声琴有声——惠山篇 六、书里书外皆寂寞——钱锺书篇 七、大树对门飞鸟闲——顾毓琇篇 八、风声雨声读书声——无锡篇 下册 一、湖烟湖雨荡湖波——烟雨楼篇 二、莎士比亚在嘉兴——朱生豪篇 三、分烟话雨伊人去——嘉兴人物篇 四、南来白手少年行——金庸篇 五、一生须惜少年时——王国维篇 六、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篇 七、兵学泰斗万里才——蒋百里篇 八、吞天沃日潮——海宁潮篇 九、少年嘉兴—海宁行总结篇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