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驯江高手
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专家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尊重自然地形,组织修建都江堰,解决蜀地的水患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良田,又主持修建蜀地的其他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晨,四川岷(mín)江边的沙滩上站满了人。每人手里都端着个托盘,有的盘里放着五谷,有的盘里放着生肉,人们都随着鼓点,齐刷刷地拜一个石像。
随着一声鼓响,人们齐声喊道:“天地人和,国富民安!拜!”
又一声鼓响。“大江安澜,风调雨顺!拜!”
又一声鼓响。“六畜(chù)兴旺,五谷丰登!拜!”
这是古代蜀地百姓祭祀(sì)水神的仪式。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成都一带。水神,就是那尊石像。但这个水神可不一般,他不是神话传说里的**,而是个真实存在过的人,他有名有姓,还是个驯江高手。
不过,一条奔腾的大江,又不是动物,人怎么去驯服它?这个水神又为什么要去驯服这条大江呢?这得从遥远的战国时代说起。
那时候的蜀地,是秦国的领土。蜀地有两个名号,“泽国”“赤盆”,意思是这地方要么就是发大水,被淹成一片汪洋;要么就是大旱,被太阳烤得遍地焦热。
因为蜀地挨着一条叫岷江的变化莫测的大江。偏偏蜀地又有一个地势很低的平原,叫成都平原。一到降水多的季节,岷江的大水借着地势冲入成都平原,就成了大洪灾。可是到了降水少的季节,整个平原又没有水能灌溉庄稼。岷江,就像个大怪兽一样,带给当地百姓的总是家破人亡的灾难,百姓们都盼着有个神通广大的**能制服这条大江。
当时的秦王,派了个叫李冰的治水高手去当蜀守。蜀守就是治理蜀地的地方官。那时候,治理大江大河,防止水灾水患,大多采用修建堤坝的办法。可是,这个治水高手李冰一到任,居然不研究堤坝工程图,而是戴一顶旧草帽,挽起两只裤管,**到晚在岷江边上转来转去。
**,李冰又在岷江边勘(kān)察,即将卸任的蜀守张若前来和李冰道别。
李冰对张若说:“这几天我勘察了周遭地势,你看,这一带河道太窄,洪水一旦来袭,很容易漫过堤坝,所以水灾频发。与其筑堤来堵,不如把江水引入平原,一则能分流洪水,二则能灌溉平原。岂不是变灾为利,将来蜀地必成千里沃野啊!”
“引江入原,分洪防涝,办法是好,可是在岷江与成都平原之间,恰好有一座连绵的大山,这江水要如何引入呢?”
“开山!”
张若大吃一惊。开山,就是要把整座大山凿开,好把岷江水引到平原。这样,有洪水时,这山口能分流,缺水时又能引来岷江水灌溉。这个想法非常有创意,但张若抬头一看那直插云霄的山头,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那么大一座山,即使真能靠人力凿开,少说也得三四十年啊。
张若劝李冰:“凿山可不是易事,若徒劳无功,将来朝廷考评政绩,李兄怕会受到重罚啊!与其冒险开山,不如随着前人的经验,修筑堤坝,将来朝廷考评,也好有个交代。”
李冰长叹一口气说:“筑坝防洪,大坝年年修,年年毁,百姓辛劳无穷无尽。若不彻底制服这大江,蜀地百姓将永无安宁之日!”
“李兄心系百姓,在下佩服,但也不能赌上自家前途和性命啊!”
张若的话,有他的道理,李冰也有些犹豫。因为那时每隔一段时间,朝廷就要把官员治理地方的“成绩单”拿去审核。开山,工程量巨大,必须投入当地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如果工期拖得太长,不光是他的 “成绩单”不好看,更会大大影响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
这山,到底是开,还是不开呢?
李冰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开山!
工程开始了,山脚下一片凿山声,还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号子。工头让大家鼓足干劲,但是人们一直在窃窃私语。
“不是说是个治水的高手吗?怎么要凿山啊?”
“是啊,是啊,没听说过治水需要凿山的。”
转眼几个月过去,冬天来了,工地上出了问题。原来,天气越来越冷,山石越冻越硬,人们凿不动,就连铁镐都断了,还得重新打造工具。原本就慢吞吞的开山进度也像冻结了一样,推进不下去了。李冰急得满嘴起泡,整天盯着工程图,挂着两个黑眼圈,冥思苦想。
李冰的随从看着他不吃不喝,心疼他,想要给他温一壶酒暖暖身子。他说:“大人,这天寒地冻的,您这样不吃不睡,身体可受不了!喝口热酒暖暖吧!”
李冰无心吃喝,只说道:“无妨,无妨!先搁这儿吧!”
哪知道,这温酒用的陶瓮,刚倒上热水就裂了。李冰惊得瞪大眼睛,盯着碎成八块的陶瓮,眼睛越瞪越大,越来越亮!
李冰一阵狂喜,像风一样冲向工地。来到工地后,他指挥大家捡干透的树枝草皮,越多越好!百姓们都不理解,这真是太怪了!说是来驯服大江的,先是和大山斗了起来,现在,又和漫山遍野的树枝草皮过不去了!
李冰也顾不上解释,只是和大家一起动手。不一会儿,山石上铺满了枯树枝、干草皮。
李冰下了命令:“点火!”
漫山的枯枝草皮燃烧了起来。
就在这时,李冰又下令:“取江水来,泼!”
冰冷的江水泼在烧热的山石上,迅速蒸发,石头随之开裂。
人们无比惊讶,山石自然裂开,太神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