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为过目难忘的花花草草立个档案 1808 年,贝多芬 38 岁,耳朵完全听不见 了。 1792 年,那一年贝多芬 22 岁。他从家乡波恩移居到维也纳,此后就一直居住在那里,直到 1827 年去世。在维也纳的 16 年间,贝多芬经常搬家。维也纳的每一处居所都给了贝多芬创作灵感,所以,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写作之余,贝多芬喜欢在住宅周边散步。维也纳因此深感自豪,这座城市想出的纪念乐圣的方式,就是将贝多芬一处住所外贝多芬生前经常散步的一条路,命名为贝多芬小 路。 写作第六交响曲《田园》的间隙,贝多芬就在这条小路上散步。今天,我们看贝多芬小路,也就是绿荫丛中一条铺满碎石的小路,可是,敏感又敏锐的艺术家总是能在普通的风景中找到创作灵感,哪怕那时贝多芬已经耳聋得很难听到什么 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扼住命运的喉咙”,几乎成了贝多芬的标签,非古典音乐爱好者也许会因此对贝多芬产生误解,觉得他只是一头雄狮,他是《命运交响曲》的曲作者。其实,更多时候,特别是进入晚年以后,贝多芬用音乐告诉我们,他还是一个充满柔情又胸襟宽广的男人。听,他的《田园交响曲》,特别是第二乐章,宁静而又祥 和。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有一个标题,叫《在小溪边》。贝多芬生前曾带领采访他的记者踏过草地后倚在大树上说,这里给过他灵 感。大象无形的音乐,都能将花花草草写进乐谱,何况文 字! 《诗经》中的花花草草 收集了 305 首诗歌的中国部诗歌总集《诗经》,用了的篇幅来记录花花草草,所以,我们看今人解读《诗经》,着眼点多的,是《诗经》中那些关于草木的篇章:《一个人的草木诗经》 《诗经草木魂·采采卷耳》《诗经草木魂·蒹葭苍苍》 《诗经草木魂·采薇采薇》 《诗经草木汇考》 《诗经草木 绘》…… 我们仅选择被一套书用作书名的《诗经》中的三首诗,来体会一下,《诗经》诞生的时期,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记录花花草草 的。 《蒹 葭》 蒹(1)葭(2)苍苍(3),白露为(4)霜。所谓(5)伊人(6),在水一 方(7)。 溯洄(8)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9)之,宛在水中 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10)。所谓伊人,在水之 湄(11)。 溯洄从之,道阻(12)且跻(13)。溯游从之,宛(14)在水中 坻(15)。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涘(16)。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沚(18)。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2)葭(jiā):初生的芦苇。(3)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4)为:凝结成。(5)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6)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7)一方:那一边。(8)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9)从:追寻。(10)晞(xī):干。(11)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12)阻:险阻,(道路)难走。(13)跻(jī):水中高地。(14)宛:宛然,好像。(15)坻(chí):水中的沙滩。(16)涘(sì):水边。(17)右:迂回曲折。(18)沚(zhǐ):水中的沙滩。 葭,是初生的芦苇,通常我们也称呼它苇、芦等。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植物,特别是倡导环保以后,湿地公园开始在城市的周边多了起来,湿地公园就是芦苇喜欢生长的地方。它们生长在水边,风吹过来,摇曳生 姿。 植物无言,但蕴含着情绪,《诗经》时代的先民已经有这样的感触,试想,将芦苇换成蔷薇,换成开得热烈的蔷薇,对一个人的思念还会苍茫、凄清 吗? 《卷 耳》 采采卷耳(1),不盈(2)顷筐。嗟我怀人(3),寘彼周行(4)。 陟彼崔嵬(5),我马虺隤(6)。我姑酌彼金罍(7),维以不永怀(8)。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9)。我姑酌彼兕觥(10),维以不永伤(11)。 陟彼砠(12)矣,我马瘏(13)矣,我仆痡(14)矣,云何吁 矣(15)。 (1)采采:采了又采。卷耳:野菜名,又叫苍耳。(2)盈:满。顷筐:浅而容易装满的竹筐。(3)嗟:叹息。怀:想,想念。(4)寘(zhì):放置。周行(háng):大道。(5)陟(zhì):登上。崔嵬(wéi):山势高低不平。(6)虺隤(huī tuí):疲乏而生病。(7)姑:姑且。金罍(léi):青铜酒杯。(8)维:语气助词,无实义。永怀:长久思念。(9)玄黄:马因病而改变颜色。(10)兕觥(sì gōng):犀牛角做成的酒杯。(11)永伤:长久思念。(12)砠(jū):有土的石山。(13)瘏(tú):马疲劳而生病。(14)痡(pū):人生病而不能走路。(15)云: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何:多么。吁(xū):忧 愁。 采呀采呀采卷耳,卷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多年的争论后现在似乎有了共识,那就是苍耳子。苍耳子,别名粘不粘、小刺猬、相思菜,等等。苍耳子的嫩芽可以入馔,籽可以入药。碧青的果子周身密布倒刺,很容易勾连住采卷耳人的衣服,于是,这首诗的作者思维由此发散出去,全诗始于花草,终于对一个人的思 念。 《卷耳》,看起来只在句说到了卷耳,可是,这首想念远行之人的诗,哪一句不是由卷耳**出来的?让一种植物贯穿一首诗一篇文章的始终,有时候可以显而易见,有时候也可以如影随形。 …… 《诗经》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发挥到了**。明明是一首思乡之曲,作者却用一种植物来开题,用不同季节那种叫“薇”的植物的不同形态,将自己愁绪遍布戍边的每一个日 子。 当然,我们可以这么写这一首诗:一月,就想回家了,可到了岁末,却还不能兑现。意思在了,意境没了。我们难以想象,大白话地一路写下来,能不能激发诗人写出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么巧妙的比附。《诗经》的作者对日常生活观察得非常仔细,仅《采薇》而言,对豆苗这种植物生长的痕迹记录得细致入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