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不要在想象的爱里沉沦 和“具体”的人相爱,不要在想象的爱里沉沦。 《放松点,恋爱不是考试》 很多人在一段恋爱里会出现阶段性的,类似“抑郁情绪”的感受。 他们通常不自信,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并把在恋爱关系中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自身,自我怀疑,患得患失。而这种情绪在失恋后往往会到达高潮,他们不断地反思自己,偏执地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会导致这段关系的消亡…… 当出现这样的感受时,记得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爱我自己吗? 过分地去怀疑自己、检讨自己,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被挑选”的位置上,好像只有表现得足够**,才会被你爱的那个人选中,才有资格得到爱。 这个时候的你仿佛是一个拼命想得到父母和老师认可的孩子,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的每一次温柔、每一句称赞也都成了你Z值得炫耀的“战利品”。 可这并不是一段“健康”的恋爱,成年人的爱情不该是一个缺爱者通过苦苦挣扎换回的那一点“施舍”,也不是用一个**的想象去苛待自己,以自由和快乐为代价来讨好一个并不是那么了解你的人。健康恋爱的前提是,我可以把自己Z真实、Z完整的样子坦荡地展露在你面前,也许这个“我”不**,甚至有时还有点令人讨厌,但这就是Z真实的我。如果你不能接受也没关系,你永远来去自由。 其实,拥有一个人没什么可值得炫耀的,遇到一个能让你做自己的人才Z难得。 请记住,恋爱或结婚都不是人生的必修课,幸福才是。 《好的爱人,得先是好的朋友》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动了心的人是当不了朋友的。 他们认为,对真正喜欢的人就是要一见钟情,然后不可自拔地坠入爱河。但其实,只要稍微多一些情感经历后就会明白,对成年人来说,“一见钟情”是一件成本极高、风险极大的事。 那种从“朋友”开始的恋爱,往往能在关系初期给人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冷静观察彼此之间的差异,去理智看待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去思考对方是否适合自己。而不是仅凭荷尔蒙作用下的一时上头便轰轰烈烈地开始,然后潦草无声地结束。 我一直觉得,好的爱人一定得先能成为好的朋友。 在一段好的恋爱关系中,真正的亲密并不只是牵手、拥抱、接吻这些肢体接触,而是可以一起投入地看一场电影,然后津津有味地讨论那些耐人寻味的剧情;是一起逛超市、买食材,回家后把厨房搞得一团乱,只做出两道菜却仍然乐在其中的享受;是那些只有我们两个人才知道的小秘密,更是我们彼此不约而同对视时,那一瞬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所以当你下次心动时,不妨先和对方试着做几个月的朋友吧。 永远不要担心以朋友的身份互相了解会让你错过对方,因为真正相爱的人,迟早都会在一起。 《不要在想象的爱里沉沦》 为什么说要去爱一个“具体”的人呢? 很多在恋爱上屡屡不顺的人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把爱情过于“理想化”,这可能和从小到大接触到的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有关。那些红遍大江南北的爱情故事里,所有的男性大都是无微不至的、情深细腻的、无所不能的,而所有的女性大都是柔弱懵懂的、贤惠顺从的、充满慈悲情怀和拯救精神的。 但事实上,人不活在纸面上,也不活在屏幕中,而是真实生活在地面上的。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人的生活姿态是由环境和历史决定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模板可以限制一个人该如何存在,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而爱一个人,不该是像捏泥人一样去要求对方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而应该允许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爱、去表达、去成长。由“爱”而引申出的众多概念里,一定有“包容”,有“接纳”,有“认可”。 关掉手机吧,去和你爱的人在一起,去看、去观察、去感受,去接受“你爱的人并不**”这个事实,然后去和“具体”的人相爱,而不是在想象的爱里沉沦。 《“闲聊”即“暧昧”》 为什么说不要轻易和一个异性长时间、高频次地聊天? 所谓的“闲聊”,是区别于抱有特定目的而发起对话的一种聊天模式。它更像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精神沟通,或是彼此生活轨迹的联系共享 —— 正在干什么、今天吃了什么、遇到了哪些开心或者难过的事、去了哪里…… 彼此分享生活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私密又暧昧的事,所以长时间频繁地“闲聊”很容易让人产生类似“恋爱”的错觉。这种错觉的影响是双向的,不仅会让你对对方产生精神依赖,对方也是如此。即便在你眼里对方仅仅只是一个“朋友”,可一旦有**当你发现对方突然不回消息,或者回消息的速度明显变慢时,你一定会开始胡思乱想、患得患失、自我怀疑。 分享欲是有惯性的,当你一旦开始和某个人分享自己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日常,其实就宣告了这段关系于你而言的特殊性。而一个人的分享欲在哪里,通常“爱”就在哪里。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经常和某个异性去分享生活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 —— 我要去爱这个人吗?我可以去爱这个人吗?我做好准备为这段关系负责了吗? 然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恋爱不是青春的必需品》 提到“青春”,大部分人的脑海里都会自动匹配“遗憾”“初恋”“心动”这类词语,电影院里上映的青春题材的影片也大多是围绕男女主的感情线来展开。 但……我们一定要用悸动,才能证明青春存在过吗? 没有悸动的青春,会不会“更胜一筹”呢? 其实有许多人在学生时代还十分懵懂,我是如此,我身边很多朋友也是如此。 有的人会感慨,没悸动过的青春不会遗憾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其实青春不管怎么过,都会有遗憾。 因为现实是,学生时代的悸动往往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不确定性,那时的我们也许还不懂该怎样去爱一个人,也许还不具备爱一个人的能力,不具备为一段感情、为一个人负责任的能力。那些懵懂青春里的悸动,大多都会以遗憾收场,只有极少一部分能通过现实的重重考验,从校服走到婚纱。 所以你看,没有故事的青春也许恰好帮你“躲过一劫”。青春没有“模板”,青春的意义不一定是去爱一个人,也可以是孤军奋战,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还有什么比结果更重要呢?》 我一直觉得在一段恋爱里,衡量两个人合不合适、够不够相爱的**标准就是看两个人Z后能不能结婚,能不能携手终老。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穷尽一生苦苦追求的**理想到底是什么?钱还是权力?一个在舞台上再闪闪发光的角色,走下舞台、卸下包装以后也仍是一个需要爱与被爱的、鲜活的人。所以比财富和职位陪伴你更长久的,是至亲,是爱人,也是一个需要你也能温暖你的家。而我们这一生无论历经多少坎坷,到Z后都会因为能和爱的人共度一生而心存感激,这不就是爱情的**理想吗? 鸡毛蒜皮,平淡一生,从心动到白头。所以你如果真的爱一个人,那一定是想结婚,和对方一起生活的,无论男女,没有例外。因为爱,所以我们愿意全力以赴,即便看到了对方的不**,也愿意相信对方会全力以赴。 对年轻的恋人们来说,要走到结婚,确实一路上会面临很多考验。 虽然爱不一定能赢万难,但相信我,相爱一定能。 《你怀念的,真的是他吗?》 当一个人处在刚刚分手的状态里,受“戒断反应”影响时,脑海里会不断重现两个人曾经在一起的画面。 这种不由自主的回忆行为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还是爱对方的。 能熬过这个阶段的人,才会真的将这份感情翻篇;但熬不过这个阶段的人,就会频频回头甚至去纠缠、去挽回。 如果你是那个准备回头的人,在这之前可以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怀念的,真的是这个人吗?还是仅仅在怀念那种有个人陪着聊天、陪着吃喝玩乐的满足感呢? 其实,绝大多数人是分不清这两者的,因为任何人终止一段关系的时候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痛”。这种“痛”来自你的潜意识认为你正在“失去”一部分你原有的东西,这种“痛”会驱使人产生怀念、不舍、犹豫等情绪,而忽略了“这段关系为什么会结束”这些更为理智和深刻的问题。 如果仅仅是想要快乐,想要有人陪伴,那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可以为你做到;可如果你想要的是三观相似、兴趣相投、尊重你、理解你、和你一样真诚对待感情的人,就不要被一时的“失去感”支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快乐的形式有很多种,但和适合你的人在一起,才是其中Z圆满的一种。 《表达欲永远是恋爱的加分项》 其实无论是交朋友还是谈恋爱,我都建议大家尽可能地去和那些有表达欲、喜欢分享的人做朋友。因为如果一个人总能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并愿意花时间去记录,然后手舞足蹈地和你分享,那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个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很有同理心。 其实,“表达欲”和“分享欲”并不是一定要靠滔滔不绝的语言去表现,性格内向的人也会有强烈的分享欲。因为分享欲的本质并不是“话多”,而是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温柔而坦荡的态度;是始终带着善意的目光去爱这个世界;是愿意大大方方让爱的人走近自己的生活;是主动去体察四季空气的温度,去感受一草一木的呼吸,去共情身边之人的情绪。 但分享欲强的人难免有时会“碰壁”,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接住你的分享欲,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你****的内心世界。但即便这样,有趣的你也不要灰心,因为表达欲和分享欲的存在本身就不是为了讨好任何人,也不是为了被任何人称赞。分享和表达是我们热爱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我们热爱自己生活的方式,也是我们拥抱自己美好生活的方式。 而“分享”和“表达”的潜台词,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