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 一首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在位二十五年,政治上饱受诟病。靖康二年(1127)与其子赵桓(宋钦宗)一起被金兵所俘北上,世称靖康之耻。他在艺术上造诣颇高,擅长书画、诗词歌赋,其书法自成一体,被称作“瘦金体”。近人辑有《宋徽宗词》,存词十二首。 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①
裁剪冰绡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③。新样靓妆④,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⑤。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⑥,者双燕何曾⑦,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⑧,和梦也、新来不做⑨。 【注释】 ① 北行:指被金军俘虏北上。② 冰绡(xiāo):绡,丝绸。比喻花瓣。③ 燕脂:即胭脂。匀注:均匀涂抹。④ 靓(jìng)妆:美丽的妆饰。⑤ 蕊珠宫女:仙女。⑥ 凭寄:托寄,托付。⑦ 者:同“这”。⑧ 无据:不可靠。⑨ 和:连。
【评析】 此词借咏花以怜己。靖康之耻下,宋徽宗离京北上,路上见到的杏花前后对比非常强烈。前面是如何浓墨重彩地以冰丝、以女子妆容的艳丽来写杏花的晶莹剔透,后面杏花在残春风雨中的凋落就有多悲壮。在此,花的残败显然寄托着徽宗国破家亡的身世之痛。而在双燕南归、不解人情的对照下,徽宗身为国君被俘的形单影只,离开故国、无家可归的孤凄,更不是一般的羁旅离愁所**的,它更沉重,也更无解。王国维曾称李后主词为“血书”,而徽宗此词“略似”之。 钱惟演 一首
钱惟演(977—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西昆体代表诗人,博学能文,辞藻清丽,常与杨亿、刘筠等相唱和,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终崇信军节度使。著有《典懿集》《家王故事》《金坡遗事》等。 木兰花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①。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②,鸾镜朱颜惊暗换③。昔年多病厌芳尊,**芳尊惟恐浅④。 【注释】 ① 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② “情怀”句:多愁善感之时渐觉自己的衰老。③ 鸾镜:即镜子。传说罽宾王获一鸾鸟,三年不鸣,悬镜映之,乃悲鸣。后世因称镜为鸾镜。④ “**”句:**反而担心酒太少,与“昔年”之“厌”成对比。“尊”同“樽”,酒杯。
【评析】 此词作于词人病死前不久,写尽迟暮之人在仕途黯淡之时伤春悲己、叹体弱年衰的无尽愁绪。钱惟演作为西昆派代表,曾经历过“官兼将相”、位极显达、觥筹唱和的意气风发,在暮年却被贬汉东,心理落差极大。问明媚春光与繁盛芳草“几时休”,这种反常的怨念,恰恰衬出乐景之下词人对镜顿觉人生衰败的颓唐。于是,过去因疾病缠身而不愿多喝的酒,到这时却成了消愁的慰藉。“撰《玉楼春》(即《木兰花》)词,酒阑歌之,必为泣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范仲淹 三首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北宋名臣,曾主持“庆历新政”,谥文正。诗文及词作皆佳,晚年作《岳阳楼记》,写下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文正公集》,存词五首。 渔家傲
秋 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①。四面边声连角起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③。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②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③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军功未立。勒,雕刻。勒石燕然用了东汉窦宪的典故,窦宪讨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纪功后才返回。
【评析】 边塞词。范仲淹曾率兵抗击西夏,守边期间创作了多首《渔家傲》,记下与中原截然不同的边塞风光,记下边塞生活的艰辛劳苦,也记下了从征夫游子到戍边将士归心似箭却归家无望的苍凉悲壮。此词写塞上秋景,因雁南飞,*容易起思乡之情。在军号、胡笳、羌管声的萧飒中,范仲淹有所感触,人称“腹中有数万甲兵”的他“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家国之情浓重,不甘无功而返,却也难掩去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