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荡气回肠、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 这是一部家族历史,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这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和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史,栩栩如生、细致入微。 博东教授的大作《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详尽地记录了中 国南方粤东蕉岭县一个世代耕读徐姓客家人家族的大时代印记。几代徐姓族 人在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向日本割让台湾,以及其后的抗日战争和解 放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以每个个体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如溪水入河、百川归海般地融入了持续百余年的历史洪流。这翻江倒海的跨 世纪历史巨澜,又经过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两岸对峙交 流各时期,已然在徐姓家族成员生命过程中一一呈现,至今余波荡漾。 这部堪与国史可互为参照的家族传记,从反抗日本占据台湾的先驱丘逢 甲之子丘念台、孙女丘应棠与作者父亲徐森源的情谊,到抗日战争国共合作 ��期徐森源参加东区服务队,开展战地政务与民众动员教育,与队友潘佩卿 恋爱、结婚、生子、分离。从夫妻加入中共地下工作入岛迎接解放,到徐森 源虎口脱险,转战香港,潘佩卿留在台湾含辛茹苦地拉扯三个儿子成长,望 眼欲穿骨肉分离四十年。从海峡对峙隔绝、“文革”动乱、改革开放,到岛内 政治变迁、两岸坚冰打破,这激荡起伏的历史进程和迟来的家庭团圆,深切 昭示出中华民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断走向伟大复兴与完全统一的历史 大势。这百年沧桑里,无数亲人、战友、同学、同事们跌宕起伏的事迹,勾 画成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其中有义薄云天的民族气节,澄清天下的理想信 念,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大义凛然,更有恪守忠贞孝道的坚忍不拔和忍辱负重 的牺牲奉献。春秋公羊学派在记录历史演进与重大事件中提出“所见世,所 闻世,所传闻世”的时空概念。博东教授经历了“所见”和“所闻”的时代, 他的见闻记录弥足珍贵,可使青年一代和后来者们,对“所传闻世”能够有 更加真实生动地体验和了解,进而能够知晓我们这个民族、**和每一个家 庭从何而来,向何处去。 博东教授为人豪爽热情,正义感强,朋友遍及海内外,这位老北大历史 系毕业生学养精湛又有着钻研韧劲。他开拓了对民进党的学术领域研究;在 对台政策策略问题上为**决策提供参考;长期参与对台宣传和两岸学术交 流;培养大批年轻的涉台研究学者;近年来他又奔波于海峡两岸为在台牺牲 的烈士扬名昭雪,他是真正的台湾问题专家。 我有幸结交博东教授父子两代人,1985 年我从事对台工作伊始,曾为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节目写稿,徐森源前辈是台播部离休多年的老领导, 那年底在元旦迎新会上我见过他老人家。与博东教授交往则始于 1988 年 8 月 接待台湾学者王晓波来访的研讨会,他早年出版《丘逢甲传》奠定了在台湾 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其后 30 多年里,我们共同参加过重大对台工作和文献 起草,共同参加过两岸各类学术交流,接受海内外新闻媒体的采访。特别是 他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时,我们一道组织了两岸客家高峰论坛。 我们年龄相差 17 岁,但时代转动的齿轮竟然使我们有了许多共同人生经历, 更在共同推动事业之中成了忘年之交。2011 年开始,我与刘光典烈士之子刘 玉平先生倡议并参与修建了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那些刻在碑墙上在台牺 牲英烈名字当中,许多人是博东教授父亲徐森源的战友。冥冥之中,我们都 在续写这一段无尽的历史,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是对台地下工作的英烈们 的安魂之所,如果把其落成慰藉英灵与徐森源、潘佩卿夫妇海峡隔绝近六十 年灵骨合葬联系起来看,这不就是家国情怀的具体写照吗!这部家族史起首 那段文字读来怎不令人涕泪交泗,长叹不已。“2007 年夏从北京、台湾岛北 南同时起飞,徐家四兄弟分乘两岸航班飞机护送父母灵骨归返蕉岭徐氏祖堂 安放,隔绝六十年的夫妻生离逝合,叶落归根。” 2020 年 7 月博东教授以餐叙方式昭告老朋友们,他与老伴张明华,也是 他北大历史系同学,要回桑梓蕉岭定居。这不仅是延续徐姓家族的孝道和历 史,更是回报祖母和家乡当年对他的抚养之恩情。记得那天聚会上,徐博东 教授请海协会孙亚夫副会长和我代表在场老朋友们讲几句话。我说:“这次博 东教授定居蕉岭,心系叶落归根,但而今徐姓一支早已在历史进程中根脉繁 衍华夏南北大地,自古客家人就有一个光荣传统,那就是客家非客、落地 生根。” 现在读罢这部巨著,想再送博东教授两句话: 博览群书,记录家族曲折艰辛悲欢离合,故知岁月如歌皆唱大江东去。 东眺沧海,探究社稷长治久安万法归宗,期盼九州清晏再奏宝岛归来。 是为序。 辛 旗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原副会长) 序四:故事 · 历史 · 情怀 在 20 世纪中叶的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造就了海峡两岸的分隔,也造成 一批骨肉分离的家庭。这些家庭,有着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悲欢离合。大陆著 名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教授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欣闻博东兄要写家史,我很高兴并表支持。承蒙他的信任,每写出一个 章节就发给我提意见。刚开始我并不太在意,毕竟笔耕多年什么样的文章没 见过!可没过多久,我发现“事情有点大了”,我被他写的家史“俘虏”了! 由起初的一般看看挑挑毛病,到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下一篇的内容,我跟随着 书中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博东兄的喜怒哀乐,经历了好几个寒来暑往。说 来奇怪,不知为何,博东兄写家史,我也跟着牵肠挂肚。如今书稿大功告成, 我终于也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博东兄要我写序,一再推辞不允,序实不敢当, 下面我从一个*早的读者的角度来谈谈这本家史的特点,就算是给博东兄有 个交代。 一是有故事。博东兄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把自己家族的悲欢离合向我 们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 这本家史里,故事比比皆是。博东兄本人的出生就是故事里套着故事。 首先,博东兄既没出生在医院也没出生在家,而是抗日烽火中出生在粤东罗 浮山的冲虚古观。其次,当时“豪华”的“接生婆”团队,均是台湾近代史 上的名人之后:有“台湾孙中山”之誉的蒋渭水女儿蒋碧玉,有台湾抗日保 台爱国志士丘逢甲的儿媳梁筠端,有**的武装反割台抗日士绅萧光明的曾 孙媳妇黄怡珍。第三,由于东区服务队(广东抗日救亡组织)的队员们约定, 凡是队员生的孩子,男孩起名必须有个“东”,女孩必须有个“区”,以纪念 东区服务队;又因为是在博罗县罗浮山冲虚观出生的,所以博东兄的父亲给 他起名“博东”(而后来他在台湾出生的三个弟弟也分别起名基东、海东、思 东)。*后,战争年代戎马倥偬,博东兄懂事后问父亲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父 亲回答:好像是 1945 年的秋凉时节。博东兄为好记,干脆就蹭个国庆节,于 是填的出生日为 1945 年 10 月 1 日。不料想四十几年过后,当博东兄与出生 不久就分离的母亲在香港**会面时,母亲竟说“你父亲乱讲,你是 1944 年 10 月 12 日‘双十节’后的两天出生的”。这让博东兄瞠目结舌,说:“搞了半 天,我竟然糊里糊涂地过了几十年的‘假生日’!” 至于博东兄的父母所经历的惊险、巧遇更是数不胜数,几乎不用添油加 醋就可以拍出几十集的电视剧——具体内容我就不在这里过多“剧透”了, 请读者自己慢慢去看,去体味。 二是有历史。把过去真实的故事一个个地汇集在一起,就成了历史。本 书可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博东兄把家庭与个人的命运,放在**民族的宏大叙事当中。博东兄父 母的青年时代,正逢 20 世纪 30 年代**面临着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先是 毅然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去,尔后又投入到解放台湾的事业之中。他们的经 历象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伟大的年代。书中关于 抗日烽火中的东区服务队的记述,和 1949 年前后中共在台湾地下工作的精彩 讲述,披露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史料。 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全中国大陆之后, 锋芒直指台湾。但随后发生的中共台湾地下党被国民党特务破获,几乎一网 打尽的史实,一直为国人所关注并痛心。而博东兄的父亲,就是当年赴台从 事中共地下工作的一员。博东兄通过父辈的回忆和父亲 11 位战友的小传,也 包括引用台湾特务机关的档案,带我们穿越历史时空,拨开了事件的迷雾, 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鉴于博东兄父亲曾任职国民党台中 县党部书记长(主委)这一高官,在党内又直接受中共台湾地下党核心成员 领导,加上博东兄竭尽所能地采访了健在的当事人,故这部分的情节写得惊 心动魄而又史料翔实。 博东兄是一位史学工作者,把握历史还原真实是他的老本行。阅读全书 我们会发现这本家史许多页脚多有注释,或加以说明或注明出处,全书注释 达 520 多处。这是写历史论著的标准体例,没办法,这就是一位接受过北大 历史系正统训练的历史学者所写的家史。据我所知,博东兄写家史时,常为 考证一处史实不惜往返数千里,多次找知情人核实细节,不少章节都经过本 人或其后人审阅无误后才*终定稿,正由于用这种治史的严谨态度来写家史, 所以这本家史名副其实是一部“信史”。 三是有情怀。读者将本书一眼看去,尽是故事与历史。但若细思品味之 后,却不难发现全书无不渗透着浓烈的家国情怀,不能不令人动容! 1949 年的 10 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毛泽东在天安门 宣布新中国成立,中国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博东兄一家却在这历 史的节点上处在不同的位置:父亲由于中共台湾地下党被国民党调查局破获 而出逃香港,并在港继续从事对台地下工作;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并怀 着*小的弟弟,孤儿寡母在台湾惊恐的度日如年;叔叔徐亩元作为**军委 作战部的参谋,亲历了**军委统帅部运筹帷幄解放全中国,尔后又跟随彭 老总赴朝作战;而作者本人则在广东蕉岭农村老家与祖母相依为命,度过自 己懵懂的童年。 也就是从此刻起,一个家庭的悲剧拉开了序幕,一家分成四地,开启了 相互思念相互牵挂的模式。这当中*艰难的是博东兄的母亲:一个外乡的弱 女子独自拉扯着三个幼小的孩子,在陌生的他乡担惊受怕,终日以泪洗面, ****在苦思中煎熬,不知何时才是尽头。据我所知,博东兄在写本书时, 是饱含着感情流着泪水写的。当他写到父辈们为**民族而奋斗牺牲,写到 父母为祖国统一而分隔两岸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家国情怀就很自 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间。 博东兄写父亲由于台湾地下党被国民党特务破获而惊险出逃时写道:父 亲冒名顶替乘坐飞机虎口脱险,但让他们感到无比痛心的是:有多少昔日战 友已经血洒刑场,倒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又有多少战友已身陷囹圄,惨遭摧 残迫害;还有多少好战友此时正在四处躲藏,过着野人般的悲惨生活!而千 千万万个骨肉同胞,包括自己和妻儿老小,都将分隔两岸,不知何时才能得 以团聚? 在这本家史中,我仿佛看到有一根看不见的红线,一端系着博东兄的笔 尖,另一端连着当年博东父亲在中共台湾地下党的生死暗战,连接着风华正 茂的博东父母在抗日烽火中匆匆行走在罗浮山上。我和博东兄相识相知数十 年,一直感受到他对台湾同胞爱得特别深,对“台独”分裂势力格外恨,对 祖国统一大业充满了信心。看到博东兄的家史后,我忽然明白了,是家庭基 因和家族传承,让他投入到台湾问题的研究和祖国统一大业之中来,这本是 一脉相承。看了这部家史,我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在中国大陆的这片土壤 上会生长出一个台湾问题研究领域的“学霸”徐博东。 书中有一个场景感人至深:当年海峡两岸往来尚在隔绝时期,在父亲病 危之时,举目无亲的博东兄走进**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通过空中电 波,向着海峡对岸深情地呼唤,他是那么的渴望早已记不起容颜的母亲和三 位弟弟来和父亲见*后一面:“阿爸十分想见你们一面,见到了就是死了也瞑 目。要是有可能的话,请你们设法尽快赶转来相见。”博东兄希望唤出那海峡 隔不断的亲情,声声血字字泪,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潸然泪下……两年后,当 博东兄与母亲终于在香港见面时,父亲却已经化成一匣骨灰。其实,当年那 撕心裂肺的呼唤,岂止是博东兄向着海峡对岸的亲人,那也是祖国大陆亿万 人民对着海峡那边亲人的呼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者父亲那一辈的英雄们大多已经故 去。博东兄那样的两岸分离的家庭也将难以再现。但那个特殊年代的英雄们, 那段不朽的历史和永恒故事,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我知道,至今博东兄还在为当年父亲的战友、在台湾牺牲的中共地下党 人追认烈士而操劳奔走;我知道,博东兄还在时刻关注着祖国统一大业;我 还知道,博东兄时时挂念着台湾岛内的一草一木,因为那里有他的亲人,有 那他割不断的亲情。 相信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徐家家史的出版,必定会引起海峡两岸广大读 者的强烈关注与共鸣。 吴彤(中国台湾网前副总编) 序五:历史长河中的一串绚丽浪花 老院长徐博东教授历时六个寒暑,写出了这部长达 40 余万字的家史。家 史的完成,了却了他数十年的一桩夙愿。 老院长在悬车杖国之年以撰写家史为志业,或南下或东渡,穷尽所能搜 集*真实*详尽的资料,或在家中埋头笔耕,多次受到病痛的打击,其中的 苦乐艰辛,唯有老院长自知。在家史撰写过程中,老院长展现出的坚忍不拔 的执着,令人敬佩;他一丝不苟的认真与细心,以及不隐不扬秉笔直书的史 家性格,更使这部家史成为一部不折不扣的信史。正因如此,这部跨度长达 百年的徐家家史,其中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将铭刻于历史,并将流传于世,感 动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作为后学晚辈,我有幸成为这部家史策划、撰写过程 中的见证者,也曾陪同老院长去查寻搜集档案史料。每一章节的新鲜出炉, 我也总能先睹为快。真诚为这部著作的诞生感到高兴,也借此向老院长为家 族史、两岸关系史乃至家国历史的研究所做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敬意。 徐氏家族既是 20 世纪中华民族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的一员,同时也因主 人公不平凡的经历和特殊的台海两岸情缘,注定成为中国 20 世纪历史中一段 令人瞩目的画卷。这部家史讲述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犹如历史长 河中一串串绚丽的浪花,震撼人心,涤荡灵魂。这部家史特殊就特殊在,它 是惊心动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妻离子散的跨海悲情元素,在台海动荡、两岸 离合时代的一次独特的组合。 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难当头之际,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广东蕉岭徐 氏开基祖探玄公派下第二十世裔孙徐森源,与那个时代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 投入到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之中。抗战胜利后,徐森源、潘佩卿夫妇为了国 家民族和心中的理想,把尚在襁褓中的徐博东留在蕉岭老家,再次离乡远行, 东渡台湾,开启了他们惊心动魄、悲壮凄美的新的人生旅程。作为中共地下 党党员,徐森源的亲密战友钟浩东等,在台湾的���市乡村、深山密林,在马 场町刑场,为人民解放事业和**民族统一献出了自己的热血乃至宝贵生命。 虽然徐森源侥幸躲过国民党当局的搜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终虎口脱险, 平安撤回大陆,但徐家却也由此而开始了一段长达数十年之久的骨肉分离、 夫妻天人永隔的旷世悲情。 在这部家史中,我们看到了民族危亡、国难当头,徐家人勇敢地站立在 历史的潮头,热血报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看到了在长达数十年两岸分离 的时代悲剧下,滞留台湾的娇妻幼子生活上的艰辛与无助,心灵上的孤独与 无奈,以及对大陆亲人的望眼欲穿与绵绵深情;看到了大陆亲人如何想尽办 法辗转汇款接济岛内亲人,盼望两岸统一家人早日团聚的意切情深;我们也 看到了,失去父母呵护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童年时代的徐博东,如何在广东客 家山乡磨难重重的成长过程;看到了他后来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经历的 风风雨雨、沟沟坎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到深处感人心魄。 时代制约着个人的前途命运,亦提供了个人挥洒的空间,家族史历来是 国史的重要补充。徐氏家族既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见证者,也是这段历 史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徐家家史从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了 20 世纪后 半叶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小小的侧面,犹如一叶扁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巨 变的汪洋大海上,划出了一道反映时代脉动、优美靓丽的曲线,郑重地将 20 世纪两代人的故事和一段奇幻的跨海悲情镌刻铭记于史册之上。毫无疑问, 这部颇具传奇色彩的徐家家史,将是人们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宝 贵资料。 有道是:“一部悲喜徐家史,两岸情缘似海深;热血家国秉道义,江山一 统待何人?” 李振广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长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