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
QQ咨询:
有路璐璐:

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

  • 作者:徐博东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22528953
  • 出版日期:2024年05月01日
  • 页数:506
  • 定价:¥1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22528953
    • 作者
    • 页数
      506
    • 出版时间
      2024年05月01日
    • 定价
      ¥15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家族艰苦奋斗、悲欢离合故事,也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寻求解放、追求**统一故事。徐父徐森源出生于蕉岭,青年时代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赴台从事极其危险的地下工作,后侥幸逃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杀,但仍在香港、大陆为对台工作继续努力奋斗,付出了毕生精力;徐母潘佩卿随夫赴台,后因形势所迫滞留台湾,含辛茹苦,独自抚养三个幼子长大成人;作者本人则在大陆出生、成长,自幼失去母爱,历经磨难与奋斗,子承父志,终成台湾问题研究领域专家等。本书并有专章集中写徐森源的革命战友钟浩东、张伯哲、方弢、徐新杰、陈仲豪等台湾地下党革命前辈故事。
    文章节选
    序三:荡气回肠、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 这是一部家族历史,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这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和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史,栩栩如生、细致入微。 博东教授的大作《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详尽地记录了中 国南方粤东蕉岭县一个世代耕读徐姓客家人家族的大时代印记。几代徐姓族 人在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向日本割让台湾,以及其后的抗日战争和解 放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以每个个体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如溪水入河、百川归海般地融入了持续百余年的历史洪流。这翻江倒海的跨 世纪历史巨澜,又经过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两岸对峙交 流各时期,已然在徐姓家族成员生命过程中一一呈现,至今余波荡漾。 这部堪与国史可互为参照的家族传记,从反抗日本占据台湾的先驱丘逢 甲之子丘念台、孙女丘应棠与作者父亲徐森源的情谊,到抗日战争国共合作 ��期徐森源参加东区服务队,开展战地政务与民众动员教育,与队友潘佩卿 恋爱、结婚、生子、分离。从夫妻加入中共地下工作入岛迎接解放,到徐森 源虎口脱险,转战香港,潘佩卿留在台湾含辛茹苦地拉扯三个儿子成长,望 眼欲穿骨肉分离四十年。从海峡对峙隔绝、“文革”动乱、改革开放,到岛内 政治变迁、两岸坚冰打破,这激荡起伏的历史进程和迟来的家庭团圆,深切 昭示出中华民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断走向伟大复兴与完全统一的历史 大势。这百年沧桑里,无数亲人、战友、同学、同事们跌宕起伏的事迹,勾 画成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其中有义薄云天的民族气节,澄清天下的理想信 念,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大义凛然,更有恪守忠贞孝道的坚忍不拔和忍辱负重 的牺牲奉献。春秋公羊学派在记录历史演进与重大事件中提出“所见世,所 闻世,所传闻世”的时空概念。博东教授经历了“所见”和“所闻”的时代, 他的见闻记录弥足珍贵,可使青年一代和后来者们,对“所传闻世”能够有 更加真实生动地体验和了解,进而能够知晓我们这个民族、**和每一个家 庭从何而来,向何处去。 博东教授为人豪爽热情,正义感强,朋友遍及海内外,这位老北大历史 系毕业生学养精湛又有着钻研韧劲。他开拓了对民进党的学术领域研究;在 对台政策策略问题上为**决策提供参考;长期参与对台宣传和两岸学术交 流;培养大批年轻的涉台研究学者;近年来他又奔波于海峡两岸为在台牺牲 的烈士扬名昭雪,他是真正的台湾问题专家。 我有幸结交博东教授父子两代人,1985 年我从事对台工作伊始,曾为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节目写稿,徐森源前辈是台播部离休多年的老领导, 那年底在元旦迎新会上我见过他老人家。与博东教授交往则始于 1988 年 8 月 接待台湾学者王晓波来访的研讨会,他早年出版《丘逢甲传》奠定了在台湾 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其后 30 多年里,我们共同参加过重大对台工作和文献 起草,共同参加过两岸各类学术交流,接受海内外新闻媒体的采访。特别是 他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时,我们一道组织了两岸客家高峰论坛。 我们年龄相差 17 岁,但时代转动的齿轮竟然使我们有了许多共同人生经历, 更在共同推动事业之中成了忘年之交。2011 年开始,我与刘光典烈士之子刘 玉平先生倡议并参与修建了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那些刻在碑墙上在台牺 牲英烈名字当中,许多人是博东教授父亲徐森源的战友。冥冥之中,我们都 在续写这一段无尽的历史,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是对台地下工作的英烈们 的安魂之所,如果把其落成慰藉英灵与徐森源、潘佩卿夫妇海峡隔绝近六十 年灵骨合葬联系起来看,这不就是家国情怀的具体写照吗!这部家族史起首 那段文字读来怎不令人涕泪交泗,长叹不已。“2007 年夏从北京、台湾岛北 南同时起飞,徐家四兄弟分乘两岸航班飞机护送父母灵骨归返蕉岭徐氏祖堂 安放,隔绝六十年的夫妻生离逝合,叶落归根。” 2020 年 7 月博东教授以餐叙方式昭告老朋友们,他与老伴张明华,也是 他北大历史系同学,要回桑梓蕉岭定居。这不仅是延续徐姓家族的孝道和历 史,更是回报祖母和家乡当年对他的抚养之恩情。记得那天聚会上,徐博东 教授请海协会孙亚夫副会长和我代表在场老朋友们讲几句话。我说:“这次博 东教授定居蕉岭,心系叶落归根,但而今徐姓一支早已在历史进程中根脉繁 衍华夏南北大地,自古客家人就有一个光荣传统,那就是客家非客、落地 生根。” 现在读罢这部巨著,想再送博东教授两句话: 博览群书,记录家族曲折艰辛悲欢离合,故知岁月如歌皆唱大江东去。 东眺沧海,探究社稷长治久安万法归宗,期盼九州清晏再奏宝岛归来。 是为序。 辛 旗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原副会长) 序四:故事 · 历史 · 情怀 在 20 世纪中叶的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造就了海峡两岸的分隔,也造成 一批骨肉分离的家庭。这些家庭,有着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悲欢离合。大陆著 名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教授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欣闻博东兄要写家史,我很高兴并表支持。承蒙他的信任,每写出一个 章节就发给我提意见。刚开始我并不太在意,毕竟笔耕多年什么样的文章没 见过!可没过多久,我发现“事情有点大了”,我被他写的家史“俘虏”了! 由起初的一般看看挑挑毛病,到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下一篇的内容,我跟随着 书中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博东兄的喜怒哀乐,经历了好几个寒来暑往。说 来奇怪,不知为何,博东兄写家史,我也跟着牵肠挂肚。如今书稿大功告成, 我终于也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博东兄要我写序,一再推辞不允,序实不敢当, 下面我从一个*早的读者的角度来谈谈这本家史的特点,就算是给博东兄有 个交代。 一是有故事。博东兄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把自己家族的悲欢离合向我 们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 这本家史里,故事比比皆是。博东兄本人的出生就是故事里套着故事。 首先,博东兄既没出生在医院也没出生在家,而是抗日烽火中出生在粤东罗 浮山的冲虚古观。其次,当时“豪华”的“接生婆”团队,均是台湾近代史 上的名人之后:有“台湾孙中山”之誉的蒋渭水女儿蒋碧玉,有台湾抗日保 台爱国志士丘逢甲的儿媳梁筠端,有**的武装反割台抗日士绅萧光明的曾 孙媳妇黄怡珍。第三,由于东区服务队(广东抗日救亡组织)的队员们约定, 凡是队员生的孩子,男孩起名必须有个“东”,女孩必须有个“区”,以纪念 东区服务队;又因为是在博罗县罗浮山冲虚观出生的,所以博东兄的父亲给 他起名“博东”(而后来他在台湾出生的三个弟弟也分别起名基东、海东、思 东)。*后,战争年代戎马倥偬,博东兄懂事后问父亲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父 亲回答:好像是 1945 年的秋凉时节。博东兄为好记,干脆就蹭个国庆节,于 是填的出生日为 1945 年 10 月 1 日。不料想四十几年过后,当博东兄与出生 不久就分离的母亲在香港**会面时,母亲竟说“你父亲乱讲,你是 1944 年 10 月 12 日‘双十节’后的两天出生的”。这让博东兄瞠目结舌,说:“搞了半 天,我竟然糊里糊涂地过了几十年的‘假生日’!” 至于博东兄的父母所经历的惊险、巧遇更是数不胜数,几乎不用添油加 醋就可以拍出几十集的电视剧——具体内容我就不在这里过多“剧透”了, 请读者自己慢慢去看,去体味。 二是有历史。把过去真实的故事一个个地汇集在一起,就成了历史。本 书可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博东兄把家庭与个人的命运,放在**民族的宏大叙事当中。博东兄父 母的青年时代,正逢 20 世纪 30 年代**面临着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先是 毅然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去,尔后又投入到解放台湾的事业之中。他们的经 历象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伟大的年代。书中关于 抗日烽火中的东区服务队的记述,和 1949 年前后中共在台湾地下工作的精彩 讲述,披露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史料。 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全中国大陆之后, 锋芒直指台湾。但随后发生的中共台湾地下党被国民党特务破获,几乎一网 打尽的史实,一直为国人所关注并痛心。而博东兄的父亲,就是当年赴台从 事中共地下工作的一员。博东兄通过父辈的回忆和父亲 11 位战友的小传,也 包括引用台湾特务机关的档案,带我们穿越历史时空,拨开了事件的迷雾, 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鉴于博东兄父亲曾任职国民党台中 县党部书记长(主委)这一高官,在党内又直接受中共台湾地下党核心成员 领导,加上博东兄竭尽所能地采访了健在的当事人,故这部分的情节写得惊 心动魄而又史料翔实。 博东兄是一位史学工作者,把握历史还原真实是他的老本行。阅读全书 我们会发现这本家史许多页脚多有注释,或加以说明或注明出处,全书注释 达 520 多处。这是写历史论著的标准体例,没办法,这就是一位接受过北大 历史系正统训练的历史学者所写的家史。据我所知,博东兄写家史时,常为 考证一处史实不惜往返数千里,多次找知情人核实细节,不少章节都经过本 人或其后人审阅无误后才*终定稿,正由于用这种治史的严谨态度来写家史, 所以这本家史名副其实是一部“信史”。 三是有情怀。读者将本书一眼看去,尽是故事与历史。但若细思品味之 后,却不难发现全书无不渗透着浓烈的家国情怀,不能不令人动容! 1949 年的 10 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毛泽东在天安门 宣布新中国成立,中国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博东兄一家却在这历 史的节点上处在不同的位置:父亲由于中共台湾地下党被国民党调查局破获 而出逃香港,并在港继续从事对台地下工作;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并怀 着*小的弟弟,孤儿寡母在台湾惊恐的度日如年;叔叔徐亩元作为**军委 作战部的参谋,亲历了**军委统帅部运筹帷幄解放全中国,尔后又跟随彭 老总赴朝作战;而作者本人则在广东蕉岭农村老家与祖母相依为命,度过自 己懵懂的童年。 也就是从此刻起,一个家庭的悲剧拉开了序幕,一家分成四地,开启了 相互思念相互牵挂的模式。这当中*艰难的是博东兄的母亲:一个外乡的弱 女子独自拉扯着三个幼小的孩子,在陌生的他乡担惊受怕,终日以泪洗面, ****在苦思中煎熬,不知何时才是尽头。据我所知,博东兄在写本书时, 是饱含着感情流着泪水写的。当他写到父辈们为**民族而奋斗牺牲,写到 父母为祖国统一而分隔两岸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家国情怀就很自 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间。 博东兄写父亲由于台湾地下党被国民党特务破获而惊险出逃时写道:父 亲冒名顶替乘坐飞机虎口脱险,但让他们感到无比痛心的是:有多少昔日战 友已经血洒刑场,倒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又有多少战友已身陷囹圄,惨遭摧 残迫害;还有多少好战友此时正在四处躲藏,过着野人般的悲惨生活!而千 千万万个骨肉同胞,包括自己和妻儿老小,都将分隔两岸,不知何时才能得 以团聚? 在这本家史中,我仿佛看到有一根看不见的红线,一端系着博东兄的笔 尖,另一端连着当年博东父亲在中共台湾地下党的生死暗战,连接着风华正 茂的博东父母在抗日烽火中匆匆行走在罗浮山上。我和博东兄相识相知数十 年,一直感受到他对台湾同胞爱得特别深,对“台独”分裂势力格外恨,对 祖国统一大业充满了信心。看到博东兄的家史后,我忽然明白了,是家庭基 因和家族传承,让他投入到台湾问题的研究和祖国统一大业之中来,这本是 一脉相承。看了这部家史,我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在中国大陆的这片土壤 上会生长出一个台湾问题研究领域的“学霸”徐博东。 书中有一个场景感人至深:当年海峡两岸往来尚在隔绝时期,在父亲病 危之时,举目无亲的博东兄走进**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通过空中电 波,向着海峡对岸深情地呼唤,他是那么的渴望早已记不起容颜的母亲和三 位弟弟来和父亲见*后一面:“阿爸十分想见你们一面,见到了就是死了也瞑 目。要是有可能的话,请你们设法尽快赶转来相见。”博东兄希望唤出那海峡 隔不断的亲情,声声血字字泪,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潸然泪下……两年后,当 博东兄与母亲终于在香港见面时,父亲却已经化成一匣骨灰。其实,当年那 撕心裂肺的呼唤,岂止是博东兄向着海峡对岸的亲人,那也是祖国大陆亿万 人民对着海峡那边亲人的呼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者父亲那一辈的英雄们大多已经故 去。博东兄那样的两岸分离的家庭也将难以再现。但那个特殊年代的英雄们, 那段不朽的历史和永恒故事,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我知道,至今博东兄还在为当年父亲的战友、在台湾牺牲的中共地下党 人追认烈士而操劳奔走;我知道,博东兄还在时刻关注着祖国统一大业;我 还知道,博东兄时时挂念着台湾岛内的一草一木,因为那里有他的亲人,有 那他割不断的亲情。 相信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徐家家史的出版,必定会引起海峡两岸广大读 者的强烈关注与共鸣。 吴彤(中国台湾网前副总编) 序五:历史长河中的一串绚丽浪花 老院长徐博东教授历时六个寒暑,写出了这部长达 40 余万字的家史。家 史的完成,了却了他数十年的一桩夙愿。 老院长在悬车杖国之年以撰写家史为志业,或南下或东渡,穷尽所能搜 集*真实*详尽的资料,或在家中埋头笔耕,多次受到病痛的打击,其中的 苦乐艰辛,唯有老院长自知。在家史撰写过程中,老院长展现出的坚忍不拔 的执着,令人敬佩;他一丝不苟的认真与细心,以及不隐不扬秉笔直书的史 家性格,更使这部家史成为一部不折不扣的信史。正因如此,这部跨度长达 百年的徐家家史,其中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将铭刻于历史,并将流传于世,感 动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作为后学晚辈,我有幸成为这部家史策划、撰写过程 中的见证者,也曾陪同老院长去查寻搜集档案史料。每一章节的新鲜出炉, 我也总能先睹为快。真诚为这部著作的诞生感到高兴,也借此向老院长为家 族史、两岸关系史乃至家国历史的研究所做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敬意。 徐氏家族既是 20 世纪中华民族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的一员,同时也因主 人公不平凡的经历和特殊的台海两岸情缘,注定成为中国 20 世纪历史中一段 令人瞩目的画卷。这部家史讲述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犹如历史长 河中一串串绚丽的浪花,震撼人心,涤荡灵魂。这部家史特殊就特殊在,它 是惊心动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妻离子散的跨海悲情元素,在台海动荡、两岸 离合时代的一次独特的组合。 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难当头之际,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广东蕉岭徐 氏开基祖探玄公派下第二十世裔孙徐森源,与那个时代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 投入到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之中。抗战胜利后,徐森源、潘佩卿夫妇为了国 家民族和心中的理想,把尚在襁褓中的徐博东留在蕉岭老家,再次离乡远行, 东渡台湾,开启了他们惊心动魄、悲壮凄美的新的人生旅程。作为中共地下 党党员,徐森源的亲密战友钟浩东等,在台湾的���市乡村、深山密林,在马 场町刑场,为人民解放事业和**民族统一献出了自己的热血乃至宝贵生命。 虽然徐森源侥幸躲过国民党当局的搜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终虎口脱险, 平安撤回大陆,但徐家却也由此而开始了一段长达数十年之久的骨肉分离、 夫妻天人永隔的旷世悲情。 在这部家史中,我们看到了民族危亡、国难当头,徐家人勇敢地站立在 历史的潮头,热血报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看到了在长达数十年两岸分离 的时代悲剧下,滞留台湾的娇妻幼子生活上的艰辛与无助,心灵上的孤独与 无奈,以及对大陆亲人的望眼欲穿与绵绵深情;看到了大陆亲人如何想尽办 法辗转汇款接济岛内亲人,盼望两岸统一家人早日团聚的意切情深;我们也 看到了,失去父母呵护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童年时代的徐博东,如何在广东客 家山乡磨难重重的成长过程;看到了他后来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经历的 风风雨雨、沟沟坎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到深处感人心魄。 时代制约着个人的前途命运,亦提供了个人挥洒的空间,家族史历来是 国史的重要补充。徐氏家族既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见证者,也是这段历 史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徐家家史从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了 20 世纪后 半叶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小小的侧面,犹如一叶扁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巨 变的汪洋大海上,划出了一道反映时代脉动、优美靓丽的曲线,郑重地将 20 世纪两代人的故事和一段奇幻的跨海悲情镌刻铭记于史册之上。毫无疑问, 这部颇具传奇色彩的徐家家史,将是人们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宝 贵资料。 有道是:“一部悲喜徐家史,两岸情缘似海深;热血家国秉道义,江山一 统待何人?” 李振广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长城学者)
    目录
    序一:苦难孕育辉煌 郑建邦 1 序二:一曲催人泪下的悲歌 王卫星 3 序三:荡气回肠、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 辛旗 7 序四:故事 • 历史 • 情怀 吴彤 10 序五:历史长河中的一串绚丽浪花 李振广 14 开篇:魂归故里 1 **章 时代召唤——家世与父亲求学时期 4 一、父亲出生 4 二、田祖婆奶姑的故事 8 三、从穷山沟到海滨邹鲁 9 四、家庭变故 12 五、未能“圆房”的童养媳 14 六、从“蕉中”到“东中” 18 七、操行“丙”等的学生 21 八、校学生自治会的“文艺股长” 23 九、暑假抗日宣传队 25 十、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35 十一、山乡怒火——元宵登高火炬大游行 39 第二章 抗日救亡——战斗在罗浮山下 47 一、丘念台与东区服务队成立 47 二、父亲参加东服队 52 三、挺进潮汕 58 四、转进惠州 60 五、初上罗浮 65 六、后撤横沥,再上罗浮 70 七、“好男好女” 73 八、棒打三对鸳鸯 78 九、再撤横沥,母亲和淼叔加入东服队 83 十、三上罗浮,创办罗浮中学和博西补校 88 十一、演出白话剧《保卫黄河》 93 十二、东服队与东江纵队 98 十三、喜事连连 102 十四、三撤横沥,东服队解散 111 十五、粤东工作团成立,转向对台工作 115 第三章 “白皮红心”——党的地下工作战士 123 一、抛家别子,投奔东纵未果 123 二、三青团的“分团书记” 128 三、基隆中学的“训导主任” 132 四、国民党的“县党部书记长” 140 第四章 祸起萧墙——台湾地下党遭破坏 154 一、形势大好,潜藏危机 154 二、风云突变,“《光明报》案”爆发 157 三、虎口逃生,父亲惊险撤离台湾 161 四、战斗在香港 167 五、蔡孝乾叛变,台湾地下党遭没顶之灾 168 六、雪上加霜,新省委再遭破坏 178 第五章 历尽劫波——父亲的战友们 185 一、钟浩东——拒绝“感训”、只求一死的“硬汉” 186 二、张伯哲——牺牲 46 年后才获追认的革命烈士 196 三、方弢、张奕明——双双遇难的革命伴侣 201 四、章丽曼——两次自杀未遂、行刑拒绝下跪的“女硬汉” 207 五、梁铮卿——抛家弃女赴台潜伏、血洒刑场的铮铮铁汉 218 六、徐新杰——拒捕壮烈牺牲却被历史湮灭的地下党人 222 七、陈仲豪——《光明报》主编,藏在鸭寮里躲过一劫 231 八、谢汉光——顶替死人、躲藏深山 38 年终返大陆的奇人 238 九、黎明华——革命经历,难掩失节后的愧疚 243 十、萧道应——“悲剧时代的悲剧演员” 257 第六章 骨肉离散——望眼欲穿四十年 274 一、金蝉脱壳,父亲撤离香港 274 二、孤儿寡母,在台艰难度日 278 三、我的多彩与苦涩的童年 287 四、父亲——对台广播的“一支笔” 310 五、弟弟以为父亲在“青海劳改营” 319 六、亩元叔——“彭大将军”的作战参谋 322 七、我与父亲团聚在京城 328 八、“单亲家庭”中的三兄弟 340 九、我的欢乐与艰辛的中学生活 344 十、我在北大的日子里 371 十一、母亲从“青丝”到“白头” 390 十二、我的十年乡村教师生活 393 十三、基东三兄弟在台事业有成 421 十四、我走上了大学讲台 425 十五、亩元叔和父亲先后去世 432 第七章 坚冰解冻——迟来的家庭团聚 441 一、香江会亲 441 二、子承父志,转向当代台湾研究 446 三、母亲携海东返乡探亲、祭祖 453 四、祖母仙逝,返乡奔丧 454 五、母亲携思东全家来京祭奠父亲 456 六、赴台参访、探亲 460 七、台湾研究“更上一层楼” 464 八、母亲去世,赴台奔丧 473 尾声:叶落归根 478 后记 48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