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面交通设施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高架桥等立体交通设施得到较快发展。然而,在高架桥舒缓交通压力的同时,高架桥下的消极空间开始涌现。在建设初期,规划建设者更注重实现高架桥的交通功能,而忽视了桥下空间的状况,使桥下空间使用情况较差,不符合现代文明城市的形象。从改革开放时期以“补欠账”为主要特征的基础设施供给,到20世纪90 年代后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特征的物质空间供给,再到21 世纪以来以“提质增效”为主要特征的公共服务供给,城市发展愈发注重“质”的提升。原本处于城市中“阴面”的桥下空间逐步走上前台,在成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型空间。当城市空间外拓受限,规划对象由增量逐渐转向存量时,当前城市消极空间的改造利用受到极大重视。
传统路段高架桥的桥下空间尺度狭长、光照不足、噪声嘈杂、空气污染严重,整体环境欠佳。
即便是对于高架桥下桥阴空间本身,相邻空间的不同利用方式之间也缺乏相应的联系,下部空间利用的决定权往往在租赁或是管辖这部分空间的相关部门决策者手中。各个单位各自为政,市政和规划部门往往缺少整体规划布局,会导致空间相互之间缺乏密切的功能联系,变得零散和无序,空间的利用方式也变得杂乱无章。从城市景观的角度上看,这类空间的形态和视线上也不协调,因此,需要根据城市高架桥下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高架桥下空间的接纳性和亲和力更能体现出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价值属性,利于展示城市的空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