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方法:语言学的灵魂(增订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方法:语言学的灵魂(增订本)

  • 作者:朱晓农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72021121
  • 出版日期:2024年05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语言学中的具体例子,讨论科学精神、科学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科学的社会意义、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语言学的哲学背景、演化语言学的方法论等问题。本书的*大特点是强调演绎逻辑在科学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假设—演绎—检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除了一般原理,本书还辨析了一个很具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什么是客判思维。新版第四编有很大增补,由语言学成果出发,并扩展到了一个全新的语思文化学领域。
    目录
    目 录 再版序 1 初版绪论:方法论语条儿 1 **编 科学哲学观 第 1 章 科学的性质和目标 3 1 . 1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思维属性 3 1 .2 科学的辅助定义 5 1 .3 科学的发生 6 1 .4 科学中的“事实 ” 7 1 . 5 科学目标:探索共性 8 1 . 6 科学起飞的两翼 10 1 . 7 再版附记 12 第 2 章 科学的社会意义和研究潮流 14 2 . 1 科学与社会 15 2 .2 语言学中的虚和实 17 2 .3 事件事理和物相物理 22 2 .4 科学的时尚和范式 27 第 3 章 科学的哲学背景:发现的模式 40 3 . 1 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模式之一 40 3 .2 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模式之二 48 3 .3 假设主义和人本主义:模式之三 64 3 .4 天经地义和天诛地灭 68 3 . 5 小结 76 第 4 章 语言学的哲学背景:流派两百年 77 4 . 1 一个比喻:代序 77 4 .2 从追踪历史来源到演绎逻辑关系 79 4 .3 确定逻辑条件和公理化 81 4 .4 “ 解释”的解释 83 4 . 5 统一的梦想:齐一性和实质/还原主义 85 4 . 6 实质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异同 89 4 . 7 接近的现实 、合作的前景 91 4 .8 三大潮流:代总结 93 第二编 科学研究的素养 第 5 章 科学精神和认识论 97 5 . 1 引言 97 5 .2 认识论基础 100 5 .3 六德:��研者的素养 106 5 .4 结语 110 第 6 章 客判思维:为思维方式分类 111 6 . 1 引言 111 6 .2 六种思维方式 112 6 .3 三种按思维方式的定义方式 113 6 .4 criticalthinking的词典义和其他定义 116 6 .5 critical的新义项 119 6 . 6 理性思维的四小类 120 6 . 7 思维方式大分类系统 122 6 .8 “ 理性”的几种用法 124 6 . 9 分析即分解命题 124 6 . 10 学科性质流程图 126 第 7 章 概括、归纳和演绎 128 7 . 1 概括与归纳的区别 128 7 .2 归纳的盲区 130 7 .3 演绎产生新知 132 7 .4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36 第 8 章 摆材料,讲逻辑 139 8 . 1 材料和理论 139 8 .2 材料的收集和材料的安排 149 8 .3 摆事实,讲道理:古训是错的 159 第 9 章 说有无:存在的判断 161 9 . 1 有无/难易 :四种搭配 161 9 .2 说有大不易 162 9 .3 说无并不难 164 9 .4 结语 169 第 10 章 素质的熏陶:跟大师学艺 171 10 . 1 训练过程 171 10 .2 施格的特征 173 10 .3 描写的本质 176 10 .4 大师的熏陶 179 第三编 音变认知的千年演进 第 11 章 范式转变:从吴棫到顾炎武再到高本汉 183 11 . 1 引言 183 11 .2 传统音韵学史观 184 11 .3 传统音韵学史观分析 187 11 .4 范式理论中的古音学史 191 11 . 5 高本汉范式:适应本土的比较语言学 205 11 . 6 余论:王国维观点评价 211 第 12 章 音韵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214 12 . 1 音韵学作为科学 214 12 .2 音韵学的方法论基础 216 12 .3 中古声调有几个 217 12 .4 以今律古看《切韵》的音系基础 219 12 . 5 历史重建的原则 220 12 . 6 再版附记 221 第 13 章 历史语言学的五项基本 223 13 . 1 基本假设:齐一性 223 13 .2 基本目标:理解语言变化 225 13 .3 基本方法:演绎之外 226 13 .4 基本材料:活语言** 229 13 . 5 基本认识:从史学到科学 231 第 14 章 功夫在诗外:新方法移植综览 234 14 . 1 历史语言学的雄心:代引言 234 14 .2 新方法概说 235 14 .3 实验语音学取向 237 14 .4 类型学取向 243 14 . 5 数学方法 248 14 . 6 聚变— 裂变论 252 14 . 7 历史音韵学的基本假设:代结语 254 第 15 章 音法类型学 255 15 . 1 类型学:系因和逻辑分类系统 255 15 .2 类型学在音法学中的位置 256 15 .3 发声类型学 259 15 .4 声调类型学 264 15 . 5 类型学的功能 270 15 . 6 两方面的压力 274 第 16 章 演化音法学:演化比较法的运用 277 16 . 1 导言:从历史语言学到演化语言学 277 16 .2 内部变异比较法 286 16 .3 外部格局比较法 289 16 .4 演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97 16 . 5 语音的循环演化 301 16 . 6 自然音变的原因 314 16 . 7 系因还是模因? 演化与接触 318 16 .8 演化音法学向何处去 325 第四编 语言 、逻辑和语思 第 17 章 语思文化学:语思的发现 329 17 . 1 引言 329 17 .2 文化大历史的分期 333 17 .3 语思**次突变:人的标志 337 17 .4 语思第二次突变:语言的生命度 342 17 . 5 语思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突变:理性革命 349 17 . 6 结语 351 第 18 章 语言前提论和中国逻辑 354 18 . 1 语言前提论 354 18 .2 中国逻辑 358 18 .3 汉语语法和中国逻辑 362 18 .4 希腊逻辑 、印度因明 、先秦名辩 372 第 19 章 为什么中国不产生科学 377 19 . 1 背景介绍 377 19 .2 语言前提论:逻辑和科学产生的基础 382 19 .3 问题的解答 389 第 20 章 修辞的公理化 395 20 . 1 引言 395 20 .2 公理化系统 396 20 .3 推导过程 401 20 .4 应用 406 20 . 5 分类 409 20 . 6 相关现象 416 20 . 7 总结 418 第 21 章 汉语的区别特征 420 21 . 1 引言 420 21 .2 吴文的元 、辅音特征评论 420 21 .3 音段特征矩阵 422 21 .4 f ∶ §的区别 424 21 . 5 特征的相关性 1 425 21 . 6 特征的相关性 2 426 21 . 7 声调矩阵 427 第 22 章 句法研究中的假设—演绎—检验法 428 22 . 1 引言 428 22 .2 从两套语法看有定无定 428 22 .3 从不同语境看有定无定 432 22 .4 从归纳到演绎:范继淹的认识转变 435 22 . 5 假设和预言 436 22 . 6 言语功能表 437 22 . 7 余论 438 余论 学习的方法论 441 参考文献 449 初版后记 471 再版后记 47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