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史称宋太祖。自此,中原进入了继唐朝之后一个新的大一统时期——宋朝。 宋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我曾经在另一本书中提到,我觉得宋朝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时代,因为宋朝人实在太懂生活了,像外卖小哥、消防局、寺庙经济、宠物美容等,这些我们以为只有当代才有的事物,在宋朝其实已经流行了。 很多人对宋朝的**印象或许是“靖康之变”后的国土分裂和内忧外患,但这只是宋朝漫长的三百多年国祚中的一个表象。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曾有过繁荣发展的时期。须知,宋朝可是历朝历代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 这也是,宋朝人会如此懂得享受生活的原因。只有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才会在精神上有更高的需求。那么,“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的民生状态在宋朝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朝的许多文人,在“享受生活”上都自有一套。千古**才女李清照可不只会写诗作词,同时也是一位点茶高手。“点茶”是宋朝流行的喝茶方式,百姓对喝茶一事有多热爱呢?据记载,不论是北宋都城汴京,还是南宋都城临安,茶坊遍地,数量之多,毫不亚于现如今的咖啡店。宋朝民俗类散文《东京梦华录》中就有提到,“(朱雀门外街巷)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又如大文豪苏轼,除却文学上登峰造极的成就,他还是一位香道高手。有一款流传至今的香,名为“二苏旧局”,便是为了纪念苏轼和苏辙两兄弟。 品茶之余焚香,不仅是文人士大夫的爱好,在宋朝,平民百姓对这种雅致的生活方式也是有所追求的。不少宋词中都有提到喝茶、焚香、挂画、插花等,因为对宋人来说,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事。如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瑞脑”就是一种香;苏轼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烧水烹煮新茶也是宋人的生活常态。 “词”是宋朝*普遍的文学体裁,和唐朝的“诗”不一样,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和唐诗相比,宋词对格式和韵律的要求更高,即我们常说的“词牌名”。宋词除了吟诵风月,还有不少是描述生活琐事的,远不止上文提到的焚香、煮茶等。可见,宋朝人是习惯于将这些琐事记录到文字中的。 宋词就像是宋朝人的流行歌曲,不**于文人之间的传诵。当时有一句话叫做,“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词”指的是柳永写的词,意思是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人会唱柳永的词。这一来说明柳永词传唱度高,二来也能体现词在宋朝的流行,可谓雅俗共赏,不分贵贱。 既然词在宋朝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它的流行自然是有迹可循的。想要更透彻地了解这一朝代,了解宋词和词人的生平,亦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希望通过本书,大家能更热爱宋朝,热爱这个可爱的时代。 晏殊:宰相中*会写词的,词人中*会当官的 从“狸猫换太子”说起 《狸猫换太子》这一故事非常有名,民间传说和戏曲演义的版本大致是这样的: 宋真宗的两位妃子刘妃和李妃同时怀了身孕,当时皇后已薨,所以她们谁先诞下皇子就有可能被立为皇后。刘妃唯恐李妃抢在自己前面生下皇子,便和总管太监郭槐设下圈套,他们买通了给李妃接生的奶妈,让她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换下了刚出生的太子。宋真宗见李妃生下一个怪物,当即下令把她贬到了冷宫。刘妃让宫女勒死被掉包的太子,宫女不忍心,转而将太子交给了八贤王抚养。 刘妃顺理成章成了皇后,她生下的儿子成了太子,但没几年太子就夭折了。宋真宗没有其他子嗣,就把八贤王的义子,也就是当年被换走的孩子,立为太子,即后来的宋仁宗。多年后,包拯查出了“狸猫换太子”的真相,宋仁宗终于和亲生母亲李妃相认。 这个故事虽是杜撰出来的,但在历史上确实有原型。原型事件是这样的: 刘妃无子嗣,就把她的宫女李氏为宋真宗生的孩子收为自己的儿子。宋真宗死后,这个孩子即位,即宋仁宗。已经是皇后的刘娥被尊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几年后,宋仁宗的生母李氏病重,刘太后将她晋升为宸妃,等到她病故,又以皇后之礼厚葬。 等到刘太后病逝,终于有人向宋仁宗禀明真相。宋仁宗非常惊讶,他痛恨自己没能为亲生母亲尽孝,一腔怨气没处发泄。李妃下葬时,撰写墓志铭的是当朝宰相晏殊,宋仁宗把气撒到了晏殊头上,将他外放去做了地方官。不过,几年之后,晏殊又被召回了朝中。 这就是晏殊和“狸猫换太子”一事的渊源。后来,“狸猫换太子”也成了以假换真的代称。 虽然有这么一个插曲,但晏殊的仕途总体来说还是顺风顺水的。他从小就是个神童,五岁能作诗,才名不胫而走。他是临川县(今属江西抚州)人,当时的临川知府张知白听说了晏殊的事迹,**他进京参加科考。 景德二年(1005年),晏殊才十四岁,就跟几千名进士一同参加殿试。宋真宗很欣赏晏殊,赐他同进士出身。几天后复试,晏殊一拿到题目就禀明宋真宗,他做过这样的题目,要求换题。宋真宗觉得晏殊诚实,更加欣赏他,升他为秘书省正字,于秘阁读书。其他学子这个年纪都在埋头苦读,晏殊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几步就走到了罗马。 后来,宋真宗下旨升晏殊做太子的老师。晏殊不明白为何真宗做这个决定,第二天他见到真宗,真宗说:“我听说,其他大臣夜夜笙歌,唯有你闭门读书。只有你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当太子的老师。” 晏殊说:“误会啦,我不是不想跟他们一样享受宴会歌舞,只是因为我家实在太穷了,没钱享受,除了读书没有什么可以消遣的。假如我家有钱,我也会夜夜笙歌。” 真宗听了哈哈大笑,非但没有怪罪晏殊,反而觉得他诚实,更加信任他。 真宗驾崩后,即位的宋仁宗也很看重晏殊。不过晏殊能一路官至宰相,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得到了刘太后的赏识。后世常说的“垂帘听政”典故,便是从晏殊开始的。 刚继承大统时,仁宗尚年幼,完全无法掌控整个朝堂。宰相丁谓和枢密使曹利用妄图独揽大权,想单独向太后上奏。朝中大臣惧怕他们二人的权势,没人敢提出反对意见。只有晏殊仗义执言,他提议说:“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意思是,群臣向太后上奏,太后隔着帘子听,这样就不会看到是谁在上奏了。 太后本来就怕丁谓权势滋长,她对晏殊这一提议非常满意。于是,在其他大臣的支持下,太后开始了她的临朝称制生涯,成了大宋历史上**位摄政的太后。刘太后去世后,追封谥号“章献明肃”。 晏殊因这一提议有功,升官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也非常倚重他。 大力抓教育,门生皆大佬 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因为跟太后唱反调,得罪了太后。又因他某次在玉清宫用笏板撞掉了侍从的牙,被御史大夫弹劾,外放到了宣州(今安徽宣城),几个月后,又改任应天府(今南京)。 被贬官后的晏殊没有气馁,而是从基层做起,开始大力发展教育。范仲淹就是在那时候得到了晏殊的提拔,成了他的得意门生。 除了范仲淹,晏殊还培养了其他一大批**的人才。比如宋祁、欧阳修、韩琦,还有后来成为他女婿的富弼,以及他那大名鼎鼎的才子儿子——晏几道。 在所有门生中,晏殊*看重的是宋祁,对欧阳修却不怎么喜欢。某日,欧阳修和其他几个文人到晏殊家拜访,晏殊摆下非常丰盛的酒宴招待他们。这也应了晏殊对宋真宗所坦诚的话,他确实也是喜欢酒宴生活的。 酒宴当天下着大雪,欧阳修想到范仲淹正带兵在前线打仗呢,晏殊府上却歌舞升平,于是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晏太尉西园贺雪歌》。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言辞犀利,像是在指责晏殊只顾享乐,忽略了边疆受冻的战士。以下是节选的犀利部分: 晚趋宾馆贺太尉,坐觉满路流欢声。 便开西园扫征步,正见玉树花凋零。 小轩却坐对山石,拂拂酒面红烟生。 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 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对此,晏殊不是很开心,和欧阳修之间渐渐生了嫌隙。不过这些也都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晏殊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可圈可点,因而《宋史》对他的评价是:“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意思是,自从五代以来,天下的学校荒废,兴办教育是从晏殊开始的。 能在教育上做出如此成就,并培养出这么多人才,晏殊本人的才学自是不必多说。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层境界,**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在晏殊所有作品中,达到众所周知程度的或许就是有这首《蝶恋花》了。词本身就写得绝妙,王国维的点评自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很难想象,处理朝堂大事一丝不苟的晏殊,居然也能写出如此哀婉的词。晏几道婉约多情,看来某一部分也是遗传自他的父亲。 被贬到应天府的晏殊,由于工作上表现出众,很快就被召回朝中。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担任了参知政事一职,相当于副宰相。太后之前虽对晏殊有些许不满,但还是念及旧情的,她对他比较信任,就连拜谒太庙想穿衮冕,都征求了晏殊的意见。晏殊以《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饰回答,劝阻太后不要穿衮冕。因为衮冕是皇帝才能穿的衣服。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历史上不少皇帝亲政后都会做一件同样的事,就是把太后临朝时重用过的臣子外放。仁宗也不例外,他把晏殊外放到了亳州(今安徽亳州)当知州。 这是晏殊人生中的又一次贬官生涯,好在他心理素质好,无论怎么贬谪,他总是能在*短的时间内“回血”。这次也一样,他没几年就被召回京城了。 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正式拜相,开始了他政治生涯中的**时期。彼时他的门生,如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人,都处于仕途的上坡阶段,同时他们还在办一件大事——推行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太平宰相,词中圣手 晏殊仕途中较大的坎,大概就是替李宸妃写墓志铭一事了。《宋史》记载:“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颍州。”大致意思是,朝臣孙甫和蔡襄就李宸妃墓志铭一事弹劾晏殊,又上奏说晏殊动用官兵来给自己修宅邸。于是乎,晏殊被降职为工部尚书,贬到了颍州。 尴尬的是,晏殊的罢相诏书还是他的学生宋祁起草的。宋祁丝毫没有因为晏殊是他老师而留情面,诏书中的言辞十分犀利,那叫一个铿锵有力。可就在头**晚上,他俩还在一起饮酒赋诗呢。因此,晏殊心里十分不痛快。被贬到颍州后,他写了一首《吊苏哥》。 苏哥风味逼天真,恐是文君向上人。 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 苏哥是一位营妓,因情人负心薄幸,她在郊外痛苦而亡。据说晏殊写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悼念营妓苏哥,实际上是讽刺宋祁不念师徒之情,落井下石,还不如一位女子专一。 如蔡絛所著的《西清诗话》记载:“元献初罢政事,守亳社,每叹士风彫落。一日,营妓曰刘苏哥,有约终身而寒盟者,方春物暄妍,驰骏马出郊,登高冢旷望,长恸遂卒。元献谓士大夫受人眄睐,随燥湿变渝,如翻覆手,曾狂女子不若,为序其事,以诗吊之。” 晏殊去世后被追封谥号“元献”,文中的“元献初罢政事”指的就是晏殊罢相一事。 然而后人又说,晏殊委实错怪了宋祁。宋祁之所以将贬官诏书写得那么犀利,不过是想平息宋仁宗的怒气罢了。而且,若非宋祁仗义执言,宋仁宗也不会从轻发落,只是将他贬到颍州当知州。 这以后,晏殊几经易官,担任过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官阶虽不低,但再难回到他当宰相时的辉煌。宋仁宗肯在贬官后再次重用晏殊,看得出他对晏殊还是器重的。 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上奏请求回京养病,病愈后再出京复职。宋仁宗恩准,并留晏殊在京为自己讲经释义。仁宗每隔五日让晏殊觐见一次,给晏殊的待遇也跟他当宰相时一样。 只可惜晏殊没能熬过病痛的折磨,于至和二年(1055年)卒于京城。值得欣慰的是,晏殊是富贵而终的,走得很安逸。 晏殊传世的作品中,受世人喜爱的远不止“昨夜西风凋碧树”,广为传唱的还有这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中*出名的一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不过关于这句,《苕溪渔隐丛话》的说法是,下句并非晏殊本人所作,而是出自一个叫王琪的小官。 某日,晏殊路过扬州,在大明寺下榻休息。他看见寺庙墙壁上题了很多诗词,就让侍从读给他听。其中有一首写得特别好,晏殊十分惊喜,忙让侍从去打听。侍从禀报,写这首诗的人是江都县尉王琪。 晏殊佩服王琪的才华,特意去寻找了他。二人交流一番之后,他对王琪说:“我每次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然后琢磨下句,但是有个句子,几年了我都没能对出来。”王琪问是什么句子,晏殊回答:“无可奈何花落去。”王琪马上回了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听完,连称妙极。 上下两句浑然天成,完全看不出这不是同一人所作。不过《苕溪渔隐丛话》记录的这一说法存在争议,很难分辨到底是真是假。若真是如此,这首词也算有王琪的一部分版权呢。 论政绩,晏殊在历史上算不得****;论诗词,晏殊也称不上后无来者。但是能将政治成就和文学成就结合得如此**的,晏殊恐怕是**人了。由于一直生活在太平年代,晏殊被称为太平宰相。又因他的文学造诣高,他又被称为“词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