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明凌烟:监国之痛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明凌烟:监国之痛

  • 作者:尹文勋
  •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5110796
  • 出版日期:2024年06月01日
  • 页数:336
  • 定价:¥6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大明朝永乐皇帝嫡长子朱高炽,在惊涛骇浪、暗流滚滚的朝局中,击败两位弟弟,储位东宫。但是储位并不稳固。两个弟弟一明一暗,血红的眼睛盯着东宫。已被封为汉亲王的朱高煦不去云南就藩,赖在京师。趁太子监国,诡计百施,把太子党打击殆尽。 太子朱高炽牢记薛晓云之语,“循天守分”,不想与弟弟们争短长。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强大的政治集团是他潜在的对手。他们处处掣肘,为打击太子,不惜使出炸掉火药库,火烧太仓等手段。皇上不止一次切责太子,朝野洞若观火,皇上有易储之意。太子在道衍和尚、金忠和东宫官员的教导下,如履薄冰,寅畏小心,谦恭礼让,韬光养晦。*后一击而中,稳固了东宫储位。他储位二十年,监国六次。名为监国,实为国主。
    文章节选
    **回
    选帅南征吊民伐罪 调粮资军未雨绸缪
    词一首《争短长》
    飞檐斗拱,玄瓦红墙,说不尽无限风光。
    枯枝衰草,燕宿雕梁,掩不住富贵气象。
    六宫粉黛,玉女娇娘,谁曾见当年红妆?
    放眼陵丘,难觅灵黄,何人喊万岁无疆。
    说什么升斗锱铢,也不论贵胄天潢,百年后谁辨阴阳。
    趋朝阙下意惴惴,俯视群臣气昂昂。
    金銮宝座视无声,祭过大行拜新皇。
    江水滔滔东流去,何苦与人争短长。 话说大明朝燕亲王朱棣起于藩邸,奉天靖难,历经三载,推翻朱允炆,荣登大宝,是为永乐朝,嫡长子朱高炽为东宫太子。现已永乐六年五月。
    这天,朱棣御奉天殿早朝,净鞭三声,百官依次在丹陛下排好班,朱棣在细乐声中升座,太子朱高炽在御案左下方躬身而立。乐止,礼赞官大喊:“拜!”百官山呼舞蹈。礼赞官又喊:“礼成,兴!”百官起身躬立,太子落座,南向而坐。
    文渊阁大学士、左春坊左中允杨荣出班,持旨本而唱:“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安南胡仓,蕞尔小邦,不遵教化,擅杀天使,荼毒百姓,逆贼罪大,天地不容,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贼不诛,用兵何为?擢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大将军,挂总兵印,定远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兵部侍郎刘俊署尚书衔于朱能军部,参赞军务,镇贵州总兵府参事白德擢为吏部侍郎,于军中参赞军务。太子朱高炽携吏部、户部、兵部于京中督饷,着钦天监择日出兵。”
    众官齐道:“皇上圣明,臣等遵旨。”
    这事发于几年前,安南国相黎镇独揽朝政,逐杀陈氏,其子黎仓继位,建朝圣元,改为胡姓,黎仓改名胡仓,遣使入朝请封。称国王陈日煃染病身亡,陈氏宗祠已绝,他暂时居位,待上邦封号。
    朱棣狐疑,遂遣行人司杨渤查其真伪,胡仓贿其左右,杨渤回朝奏明皇上,说黎氏所奏属实,朱棣还是有些疑虑,遂只给其封号,封为安南国王,未赐宝册。时过不久,安南陈氏老臣吕奢,曾在大明国子监读书,见到天朝邸报,遂万里赴京师,击登闻鼓叩阙。
    朱棣召见,吕奢在奉天殿痛哭失声,大声奏道:“皇上,各位大人,安南历年由大明天朝封诰陈氏,已历数代。去年国相黎镇叛乱,虐杀民众近万人,有一百多官员惨遭夷族。现国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臣后来看到天朝邸报,知道皇上信了黎氏之言。臣叩阙告知陛下,黎氏凶残,罄竹难书,屠戮宗社,陈氏已近绝嗣。现在自立太上皇,立其子为皇上。臣等世受陈氏恩典,不惧万里,为主请命。望陛下振天朝赫赫天威,以惩黎氏奸恶,复归陈氏旧国。此皇恩浩荡,臣与安南百姓永世不忘。”说毕,哭倒于地,百官恻然。
    行人司正杨渤出班辩奏,说吕奢欺君,哪��早已被左都御史陈进侦刺清楚,给皇上上了奏章。陈进在大殿上质问杨渤:“杨大人,想必听过申包胥哭秦廷吧?各位大人也都是饱读之士,想必也都熟知。申包胥从楚国几千里跑到秦国去骗人,去欺君,杨大人,你信吗?现在有安南国王陈日煃侄子陈天平取道老挝来到京师,已经见过皇上。陛下早已问清。”
    朱棣愤怒,令三法司鞫审杨渤,命四夷馆好生款待吕奢和陈天平。又遣使问责胡氏。胡仓无奈,只好上表谢罪,请陈天平归国即王位,定以君王侍之。
    朱棣令刚刚由北平粮道升为大理寺少卿的薛严持节护送,由都指挥同知黄中率五千军马随行。但到达安南芹站,胡仓命人伏于山中,杀死陈天平,捉住薛严,以其为质,要挟黄中投降。薛严抗节不屈,跳崖而亡,黄中率军且战且退,到达云南,飞报京师。朱棣龙颜大怒,然兹事体大,是否大动干戈,还举棋不定。
    谁料后来老挝和孟养两处宣抚司上奏章,安南侵吞土地,杀戮人民。朱棣遂与大臣商议,*后做此决定。
    解缙宣读第二道圣旨:“于辽东开原、广宁设马市,各设互市所,各所官员责成孟善擢拔,每月初一、十五日为集市。”
    翰林侍读学士杨士奇读第三道诏书:“于今年修建北平宫殿,遣大臣分巡各地采木,工部左侍郎宋礼于四川,礼部侍郎师奎于湖广……”
    夏原吉出班读第四道诏书:“今岁,暹罗、占城、于阗、浡泥、日本、琉球、山南、婆罗、爪哇、真腊、别失八里、马剌加、高丽等国,遣使陆续到达京师入贡,着皇太子于次日赴四夷馆代朕赐宴,受国书,赐宝册,赐真腊和马剌加《大统历》,日本与琉球两国各进阉人十二,朕以为有伤天和,不许,还之。”
    早朝罢,皇上简单地用完早膳,宣金忠等人觐见。皇上和朱高炽两人来到乾清宫东偏殿。金忠、朱能都已跪候在那里。
    见礼毕,朱棣让他们站起来,问朱能:“士弘,你这次和沐晟南征,作何打算?”
    朱能道:“回皇上,微臣以为,此次不同以往,我大明赫赫天威,扬名海外,谅此跳梁小丑,能有何为?臣此次征番,必踏平安南,使之不敢正视朝廷。”
    朱棣未表态,问金忠:“世忠,以你之见如何?”
    金忠躬身道:“皇上,老臣和公爷意见相左,请朱大人莫怪。老臣以为,此次南征,吊民伐罪,只诛无道,胡仓多行悖逆,百姓深恨之。我行正义之师,扶其陈姓,以彰天讨,切不能大加屠戮。黎仓父子之恶,恶不及百姓。请皇上圣心独断。”
    金忠说得非常明白,只是碍于情面,说得稍显隐晦,现在金忠明显见老,须发也有些花白,瘦削的脸上一道道皱纹,刀刻一般,他随皇上起于藩邸,和姚广孝昼夜谋划,殚精竭虑,本想功成名遂身退,两次上奏章乞骸骨,皇上不准,准备封其伯爵,他和姚广孝坚辞不受,皇上无奈,先授工部侍郎。
    现兵部尚书茹常被百官弹劾,闭门思过。皇上下旨擢金忠为兵部尚书,早晚侍于圣驾之前。说这番话,也是其职分所在。
    朱棣点头说:“张文弼指名道姓地要白德,可见和金大人之意相合。”朱能赶忙躬身称是。朱棣说:“士弘,你忠勇信义,可谓朝廷柱石。此番代天伐罪,定要牢记,安南虽为化外之邦,然皆朕之赤子,首恶必诛,胁从不问。擒拿贼人后,立陈氏子孙贤者为国王。士弘切记,晓谕将士,勿养乱,勿玩寇,不许毁人坟茔,不许抢掠子女财帛,不许杀降。有此一项,定按律治罪。”朱能领旨退下。
    室里只有朱棣父子和金忠三人。朱棣问道:“高炽,你认为朱士弘可做到这五不准吗?”
    朱高炽说:“回父皇,朱将军虽然有些鲁莽,但此人忠于皇上,爱护百姓。既然父皇下了严旨,他定会照办。”
    其实这三人早都商议过几次,如此大规模地出征,朱高炽和金忠都不十分赞成,但他们不似解缙。解缙连上两道奏章,请求息兵,承认黎氏父子,免得大动干戈,生灵涂炭,且空糜粮饷,是皇上说服了金忠。现已传檄各卫、所,调兵南征。规模超过五十万,需要一个王子坐纛挂帅。
    朱高煦连上两道奏章,还进宫里去皇后处关说,想统兵出征。金忠不同意,也没讲原因。朱棣明白,只因朱高煦性情凶暴,一旦遭到抵抗,必会大加屠戮,那就失去南征的意义。朱棣把二人留下,虽是为了商议粮饷,但三人都心照不宣,心里都非常清楚,朱高煦未能挂帅南征,十分不满,恐其在饷道上做文章。
    朱高炽信奉的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金忠也觉得无从开口,有离间天家骨肉之嫌。朱棣心里明白,有几分生气,说:“高炽,为何一言不发?”
    朱高炽没奈何,说:“回父皇,儿臣有个浅见识。在云南临安府设一个战时粮道,在广西镇安府设两处,设几处大仓,由四川和湖广调拨粮草,由京师和山陕供其器杖。那这两处的粮道就是关键了。”
    皇上和金忠正听得入神,看他顿住了,朱棣开始有几分不满,想一下明白了他的意思。在几处所设粮台,不受朝中掣肘,这人选就成了问题。金忠也已经明白其意,遂说:“禀皇上,臣有一人选,皇上也知道此人,此人纪良,张辅将军的舅爷,原任宛平县丞,年前被擢升为北平行部经历,可去广西调粮,劳新副之,东平知府徐俊去云南。”
    朱棣回想一下,说:“朕知纪良此人,智勇兼备,又与张文弼是至亲,现在只是五品,于体制不合,那就升四品,专管督湖广至广西粮道。四川至云南再选一人。高炽,这几天听说你每天都去户部?”
    “回父皇,是,今儿个皇上不留儿臣,儿臣也到了户部,同夏大人商议饷银一事。夏大人之意,此次南征将士先发两月饷,停钞发钱,他准备明日请旨。”
    朱棣说:“不必明日,黄俨。”黄俨答应一声跑了进来,“宣夏原吉递牌子来见朕。”黄俨答应着,扫了一眼屋四角的冰盆,匆匆地走了出去。片刻过后,进来两个中人,把四角的冰盆换掉。皇上从不喜欢扇车,乾清宫的东西阁厅里都设着偌大的扇车,可朱棣很少用。
    夏原吉进来了,给皇上和太子见礼,和金忠互相拱一拱手。皇上让他站起来回话,问了这钱钞之事。
    夏原吉说:“皇上,现一贯钞只能兑换一百文制钱,臣已技穷了。臣曾奏对皇上,允炆皇太孙时,臣提议以铜开采数量作为平衡钞法,或以盐引、茶引平抑。允炆皇太孙把奏章明发邸报,遭到了朝廷大臣反对,臣被黜为主事,再也无人提及,以致钞法不行。”
    朱棣点头说:“这事朕也知道,当时太子极其推崇,曾说朝廷中夏原吉*懂治世经济,那这几年为何不力推此事?”
    夏原吉说:“臣也想过多次,也曾与太子爷、金大人商议过,现已积重难返,除非收缴全国之钞,重新印制。那可就骇人听闻了。”
    朱棣点头叹口气说:“那就只好如此了,好在制钱充足,多采铜矿就是了。”
    朱高炽和金忠、夏原吉互看了一眼,说:“父皇圣明,但儿臣以为,这制钱不能过多,刚才夏大人之意,正在于此。儿臣看永乐朝以来,铜钱的制量每年都有计划地增加,用白银作母银,非常奏效。尤其控制了采铜量,以免铜贱银贵,儿臣以为这样坚持下去,制钱不会有问题。”
    朱棣说:“说得是,你们平时多注意就是了。维喆,世忠,此次安南用兵,胜败在于饷道,安南地处西南,烟瘴之地,粮秣转输极难。朕常说,打仗打的是钱粮,不知库里有多少银子可动?”
    夏原吉说:“回皇上,现库存银两千三百万两,各处米仓,粮食都是满的,夏粮又已收成,若折银又有四百万两收入。”
    朱棣很吃了一惊:“怎么这么多?”
    夏原吉说:“回皇上,臣曾经向皇上保证,三年内额外筹措一千万两,现已不差多少,是皇上让臣积的疏浚河道的银子。”
    朱棣说:“世忠,听见没有,朕有你们二位,何愁国不富,而民不丰也?你们真是治世之能臣也。”顿了一下,接着说:“这近一千万两怎样积下,可不能盘剥小民。”
    夏原吉说:“此全赖皇上英明,太子爷和金大人扶持,不但未与民人争利,民人反而获利更甚。自从开放海禁,置市舶司,通商海外,海外、朝廷、民人大得其利,臣这个银袋子就充盈了。在这里谢过皇上、太子爷和金大人。”
    金忠说:“皇上,此事与臣无干,皆太子爷和夏大人所为,皇上有二位,真是汉高祖之萧何、陈平也。靖难时老臣就已知太子爷是难得的经世之才,现在看来确是如此,此乃皇上洪福,万民之幸也。皇上,此番看来南征之粮秣已无大问题,只差转输了。”
    朱高炽说:“金先生谬赞了。父皇每次都是出征前发饷,可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择定日期前几天就发,出征时若走水路,随行必须有半月粮秣,这是**步,而后才是从四川和湖广调粮。去岁秋粮只直隶一地就有七百多万石,现都存于苏州府中,在课新粮前,把这些发往军中即可。”众皆称善。
    目录
    **回 选帅南征吊民伐罪 调粮资军未雨绸缪 词一首《争短长》 飞檐斗拱,玄瓦红墙,说不尽无限风光。 枯枝衰草,燕宿雕梁,掩不住富贵气象。 六宫粉黛,玉女娇娘,谁曾见当年红妆? 放眼陵丘,难觅灵黄,何人喊万岁无疆。 说什么升斗锱铢,也不论贵胄天潢,百年后谁辨阴阳。 趋朝阙下意惴惴,俯视群臣气昂昂。 金銮宝座视无声,祭过大行拜新皇。 江水滔滔东流去,何苦与人争短长。 话说大明朝燕亲王朱棣起于藩邸,奉天靖难,历经三载,推翻朱允炆,荣登大宝,是为永乐朝,嫡长子朱高炽为东宫太子。现已永乐六年五月。 这天,朱棣御奉天殿早朝,净鞭三声,百官依次在丹陛下排好班,朱棣在细乐声中升座,太子朱高炽在御案左下方躬身而立。乐止,礼赞官大喊:“拜!”百官山呼舞蹈。礼赞官又喊:“礼成,兴!”百官起身躬立,太子落座,南向而坐。 文渊阁大学士、左春坊左中允杨荣出班,持旨本而唱:“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安南胡仓,蕞尔小邦,不遵教化,擅杀天使,荼毒百姓,逆贼罪大,天地不容,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贼不诛,用兵何为?擢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大将军,挂总兵印,定远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兵部侍郎刘俊署尚书衔于朱能军部,参赞军务,镇贵州总兵府参事白德擢为吏部侍郎,于军中参赞军务。太子朱高炽携吏部、户部、兵部于京中督饷,着钦天监择日出兵。” 众官齐道:“皇上圣明,臣等遵旨。” 这事发于几年前,安南国相黎镇独揽朝政,逐杀陈氏,其子黎仓继位,建朝圣元,改为胡姓,黎仓改名胡仓,遣使入朝请封。称国王陈日煃染病身亡,陈氏宗祠已绝,他暂时居位,待上邦封号。 朱棣狐疑,遂遣行人司杨渤查其真伪,胡仓贿其左右,杨渤回朝奏明皇上,说黎氏所奏属实,朱棣还是有些疑虑,遂只给其封号,封为安南国王,未赐宝册。时过不久,安南陈氏老臣吕奢,曾在大明国子监读书,见到天朝邸报,遂万里赴京师,击登闻鼓叩阙。 朱棣召见,吕奢在奉天殿痛哭失声,大声奏道:“皇上,各位大人,安南历年由大明天朝封诰陈氏,已历数代。去年国相黎镇叛乱,虐杀民众近万人,有一百多官员惨遭夷族。现国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臣后来看到天朝邸报,知道皇上信了黎氏之言。臣叩阙告知陛下,黎氏凶残,罄竹难书,屠戮宗社,陈氏已近绝嗣。现在自立太上皇,立其子为皇上。臣等世受陈氏恩典,不惧万里,为主请命。望陛下振天朝赫赫天威,以惩黎氏奸恶,复归陈氏旧国。此皇恩浩荡,臣与安南百姓永世不忘。”说毕,哭倒于地,百官恻然。 行人司正杨渤出班辩奏,说吕奢欺君,哪知早已被左都御史陈进侦刺清楚,给皇上上了奏章。陈进在大殿上质问杨渤:“杨大人,想必听过申包胥哭秦廷吧?各位大人也都是饱读之士,想必也都熟知。申包胥从楚国几千里跑到秦国去骗人,去欺君,杨大人,你信吗?现在有安南国王陈日煃侄子陈天平取道老挝来到京师,已经见过皇上。陛下早已问清。” 朱棣愤怒,令三法司鞫审杨渤,命四夷馆好生款待吕奢和陈天平。又遣使问责胡氏。胡仓无奈,只好上表谢罪,请陈天平归国即王位,定以君王侍之。 朱棣令刚刚由北平粮道升为大理寺少卿的薛严持节护送,由都指挥同知黄中率五千军马随行。但到达安南芹站,胡仓命人伏于山中,杀死陈天平,捉住薛严,以其为质,要挟黄中投降。薛严抗节不屈,跳崖而亡,黄中率军且战且退,到达云南,飞报京师。朱棣龙颜大怒,然兹事体大,是否大动干戈,还举棋不定。 谁料后来老挝和孟养两处宣抚司上奏章,安南侵吞土地,杀戮人民。朱棣遂与大臣商议,*后做此决定。 解缙宣读第二道圣旨:“于辽东开原、广宁设马市,各设互市所,各所官员责成孟善擢拔,每月初一、十五日为集市。” 翰林侍读学士杨士奇读第三道诏书:“于今年修建北平宫殿,遣大臣分巡各地采木,工部左侍郎宋礼于四川,礼部侍郎师奎于湖广……” 夏原吉出班读第四道诏书:“今岁,暹罗、占城、于阗、浡泥、日本、琉球、山南、婆罗、爪哇、真腊、别失八里、马剌加、高丽等国,遣使陆续到达京师入贡,着皇太子于次日赴四夷馆代朕赐宴,受国书,赐宝册,赐真腊和马剌加《大统历》,日本与琉球两国各进阉人十二,朕以为有伤天和,不许,还之。” 早朝罢,皇上简单地用完早膳,宣金忠等人觐见。皇上和朱高炽两人来到乾清宫东偏殿。金忠、朱能都已跪候在那里。 见礼毕,朱棣让他们站起来,问朱能:“士弘,你这次和沐晟南征,作何打算?” 朱能道:“回皇上,微臣以为,此次不同以往,我大明赫赫天威,扬名海外,谅此跳梁小丑,能有何为?臣此次征番,必踏平安南,使之不敢正视朝廷。” 朱棣未表态,问金忠:“世忠,以你之见如何?” 金忠躬身道:“皇上,老臣和公爷意见相左,请朱大人莫怪。老臣以为,此次南征,吊民伐罪,只诛无道,胡仓多行悖逆,百姓深恨之。我行正义之师,扶其陈姓,以彰天讨,切不能大加屠戮。黎仓父子之恶,恶不及百姓。请皇上圣心独断。” 金忠说得非常明白,只是碍于情面,说得稍显隐晦,现在金忠明显见老,须发也有些花白,瘦削的脸上一道道皱纹,刀刻一般,他随皇上起于藩邸,和姚广孝昼夜谋划,殚精竭虑,本想功成名遂身退,两次上奏章乞骸骨,皇上不准,准备封其伯爵,他和姚广孝坚辞不受,皇上无奈,先授工部侍郎。 现兵部尚书茹常被百官弹劾,闭门思过。皇上下旨擢金忠为兵部尚书,早晚侍于圣驾之前。说这番话,也是其职分所在。 朱棣点头说:“张文弼指名道姓地要白德,可见和金大人之意相合。”朱能赶忙躬身称是。朱棣说:“士弘,你忠勇信义,可谓朝廷柱石。此番代天伐罪,定要牢记,安南虽为化外之邦,然皆朕之赤子,首恶必诛,胁从不问。擒拿贼人后,立陈氏子孙贤者为国王。士弘切记,晓谕将士,勿养乱,勿玩寇,不许毁人坟茔,不许抢掠子女财帛,不许杀降。有此一项,定按律治罪。”朱能领旨退下。 室里只有朱棣父子和金忠三人。朱棣问道:“高炽,你认为朱士弘可做到这五不准吗?” 朱高炽说:“回父皇,朱将军虽然有些鲁莽,但此人忠于皇上,爱护百姓。既然父皇下了严旨,他定会照办。” 其实这三人早都商议过几次,如此大规模地出征,朱高炽和金忠都不十分赞成,但他们不似解缙。解缙连上两道奏章,请求息兵,承认黎氏父子,免得大动干戈,生灵涂炭,且空糜粮饷,是皇上说服了金忠。现已传檄各卫、所,调兵南征。规模超过五十万,需要一个王子坐纛挂帅。 朱高煦连上两道奏章,还进宫里去皇后处关说,想统兵出征。金忠不同意,也没讲原因。朱棣明白,只因朱高煦性情凶暴,一旦遭到抵抗,必会大加屠戮,那就失去南征的意义。朱棣把二人留下,虽是为了商议粮饷,但三人都心照不宣,心里都非常清楚,朱高煦未能挂帅南征,十分不满,恐其在饷道上做文章。 朱高炽信奉的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金忠也觉得无从开口,有离间天家骨肉之嫌。朱棣心里明白,有几分生气,说:“高炽,为何一言不发?” 朱高炽没奈何,说:“回父皇,儿臣有个浅见识。在云南临安府设一个战时粮道,在广西镇安府设两处,设几处大仓,由四川和湖广调拨粮草,由京师和山陕供其器杖。那这两处的粮道就是关键了。” 皇上和金忠正听得入神,看他顿住了,朱棣开始有几分不满,想一下明白了他的意思。在几处所设粮台,不受朝中掣肘,这人选就成了问题。金忠也已经明白其意,遂说:“禀皇上,臣有一人选,皇上也知道此人,此人纪良,张辅将军的舅爷,原任宛平县丞,年前被擢升为北平行部经历,可去广西调粮,劳新副之,东平知府徐俊去云南。” 朱棣回想一下,说:“朕知纪良此人,智勇兼备,又与张文弼是至亲,现在只是五品,于体制不合,那就升四品,专管督湖广至广西粮道。四川至云南再选一人。高炽,这几天听说你每天都去户部?” “回父皇,是,今儿个皇上不留儿臣,儿臣也到了户部,同夏大人商议饷银一事。夏大人之意,此次南征将士先发两月饷,停钞发钱,他准备明日请旨。” 朱棣说:“不必明日,黄俨。”黄俨答应一声跑了进来,“宣夏原吉递牌子来见朕。”黄俨答应着,扫了一眼屋四角的冰盆,匆匆地走了出去。片刻过后,进来两个中人,把四角的冰盆换掉。皇上从不喜欢扇车,乾清宫的东西阁厅里都设着偌大的扇车,可朱棣很少用。 夏原吉进来了,给皇上和太子见礼,和金忠互相拱一拱手。皇上让他站起来回话,问了这钱钞之事。 夏原吉说:“皇上,现一贯钞只能兑换一百文制钱,臣已技穷了。臣曾奏对皇上,允炆皇太孙时,臣提议以铜开采数量作为平衡钞法,或以盐引、茶引平抑。允炆皇太孙把奏章明发邸报,遭到了朝廷大臣反对,臣被黜为主事,再也无人提及,以致钞法不行。” 朱棣点头说:“这事朕也知道,当时太子极其推崇,曾说朝廷中夏原吉*懂治世经济,那这几年为何不力推此事?” 夏原吉说:“臣也想过多次,也曾与太子爷、金大人商议过,现已积重难返,除非收缴全国之钞,重新印制。那可就骇人听闻了。” 朱棣点头叹口气说:“那就只好如此了,好在制钱充足,多采铜矿就是了。” 朱高炽和金忠、夏原吉互看了一眼,说:“父皇圣明,但儿臣以为,这制钱不能过多,刚才夏大人之意,正在于此。儿臣看永乐朝以来,铜钱的制量每年都有计划地增加,用白银作母银,非常奏效。尤其控制了采铜量,以免铜贱银贵,儿臣以为这样坚持下去,制钱不会有问题。” 朱棣说:“说得是,你们平时多注意就是了。维喆,世忠,此次安南用兵,胜败在于饷道,安南地处西南,烟瘴之地,粮秣转输极难。朕常说,打仗打的是钱粮,不知库里有多少银子可动?” 夏原吉说:“回皇上,现库存银两千三百万两,各处米仓,粮食都是满的,夏粮又已收成,若折银又有四百万两收入。” 朱棣很吃了一惊:“怎么这么多?” 夏原吉说:“回皇上,臣曾经向皇上保证,三年内额外筹措一千万两,现已不差多少,是皇上让臣积的疏浚河道的银子。” 朱棣说:“世忠,听见没有,朕有你们二位,何愁国不富,而民不丰也?你们真是治世之能臣也。”顿了一下,接着说:“这近一千万两怎样积下,可不能盘剥小民。” 夏原吉说:“此全赖皇上英明,太子爷和金大人扶持,不但未与民人争利,民人反而获利更甚。自从开放海禁,置市舶司,通商海外,海外、朝廷、民人大得其利,臣这个银袋子就充盈了。在这里谢过皇上、太子爷和金大人。” 金忠说:“皇上,此事与臣无干,皆太子爷和夏大人所为,皇上有二位,真是汉高祖之萧何、陈平也。靖难时老臣就已知太子爷是难得的经世之才,现在看来确是如此,此乃皇上洪福,万民之幸也。皇上,此番看来南征之粮秣已无大问题,只差转输了。” 朱高炽说:“金先生谬赞了。父皇每次都是出征前发饷,可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择定日期前几天就发,出征时若走水路,随行必须有半月粮秣,这是**步,而后才是从四川和湖广调粮。去岁秋粮只直隶一地就有七百多万石,现都存于苏州府中,在课新粮前,把这些发往军中即可。”众皆称善。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