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节 新闻写作入门
一、新闻写作的方法
新闻写作应不拘一格,但又不能没有一定的规格。一方面,新闻写作方法不可不讲;另一方面,在新闻写作上,又不宜固守一城一池,不敢越雷池一步,死抱着一些写作教条不放,这样只能作茧自缚,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写作是入门容易精亦难。
新闻写作要有一定的规格,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更是如此。所谓“格”者,正也。譬如习字,初学写毛笔字要临格,一撇——戈tj,不敢有丝毫疏忽。像九宫格、
字格之类,就是要给初学者以规矩。而要运笔熟练,自成一体,格则成了束缚手脚的框框。毛泽东书法谓之狂草,你看他笔走龙蛇,大气磅礴,若用格框住,则不能彰显他书法的本色了。
故而,初学新闻写作者,要一板——111曼、认认真真,不能越雷池半步。过了初学阶段,则可放开手脚,一展身手。换言之,写新闻报道,是有一定规矩的,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老手常能独出心裁,自成一体,高人一筹,所谓“佳篇常从格外出”,就是这个道理。处理好二者关系,对于学���新闻写作至关重要。
新闻写作无定法。记者采访的大千世界是千姿百态的,记者采访的对象是千奇百怪的,记者本人的思维方式是千变万化的,这一切决定了写作方法的变化多端。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既然不同,写作肯定也会各有特色。**记者法拉奇以其独特的采访艺术和写作艺术闻名于世,她在采访伊朗宗教精神**霍梅尼时开门见山,语锋犀利,一语中的;而她在采访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时方法则不同,开场是从邓小平的生日谈起的,充满了情趣。同样,她对两人的报道的写作风格也迥然不同。 金陵六月又至,梧桐枝繁叶茂。
当写完*后一个字的时候,窗外已是盛夏时节。经过几个月的痛苦“煎熬”,这本20多万字的书终于脱稿了。我如释重负,感到久违的平静与踏实,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手捧着这本沉甸甸的书稿,回想起5年前,我做出了这一生*大胆的决定,辞去《新疆日报》新闻总监、编报部主任的职务,从辉煌中转向,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教。
为什么要离开自己一生*为深爱的新闻职业?为什么要离开养育我一生的塞外热土——新疆?
连我周围*亲密的朋友也一片迷惘,感到困惑不解。答案只有一个: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尽力。26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飞速行驶在大海上的“中国”号巨轮离不开记者这个“嘹望者”,21世纪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更加职业化的新闻记者,实践也告诉我们,职业化的新闻记者目前在中国也并不多,一切需要我们从头做起。
就个人而言,在长达26年的新闻实践中写出了数千篇作品,其中也不乏获得中国新闻奖,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报新闻和新疆新闻奖的作品。然而,来到大学,使我有机会能够站在更高的学术平台上去审视自己的作品,感到不少作品“目不忍睹”,新闻写作理念和模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潮流。
由此,引发了一个我深深思考的问题:31年前,我从大学中文系毕业来到报社,由报社老前辈耳提面命,手把手传授的“新华体”写作模式,为什么会在传播国际化的浪潮中落伍于全球先进的写作理念呢?
同时,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摆在我面前:就在许多普通受众对新闻媒介上的稿件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厌烦时,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却浑然不觉,自我感觉良好!传者与受者对新闻报道的感受差距如此之大,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这又是为什么?由此,又引出一系列更深层次的为什么:
为什么我国新闻媒介固守陈旧的新闻写作理念和模式50多年而没有丝毫改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