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从《志异》到“俚曲”-蒲松龄新解
QQ咨询:
有路璐璐:

从《志异》到“俚曲”-蒲松龄新解

  • 作者:邵吉志
  • 出版社:齐鲁书社
  • ISBN:9787533320966
  •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01日
  • 页数:399
  • 定价:¥33.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33320966
    • 作者
    • 页数
      399
    • 出版时间
      2008年08月01日
    • 定价
      ¥33.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蒲松龄俚曲”与《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贡献给中国文学史的双璧,也是中国说唱和戏曲文学的奇葩,蒲松龄即使没有创作其它文学作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可以不朽了。但是,多年来,研究“蒲松龄俚曲”的论著相当冷落,相对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研究而言,“蒲松龄俚曲”的研究更是冷落得不成比例。这种状况对于蒲松龄的研究不利,对于中国说唱文学的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也都不利。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本书是“文史哲博士文丛”之一,该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主要对蒲松龄的情感观照、人伦观、刺世的方式和意味、表演艺术的风韵等内容作了介绍,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文章节选
    **章 蒲松龄的情感观照
    分析作家的情感观照对于理解作家作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曾经在很长的时期内我们理解蒲松龄的情感观照,多是借助“作家生平思想”研究和《聊斋志异》作品分析,比如:通过解读《聊斋志异》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女性期待;通过解读《聊斋志异》中科举制度的描写,分析作者的坎坷经历及其愤激的心灵;通过解读《聊斋志异》中家庭生活的描写,分析作者的家庭人伦观。这样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果,为我们理解提供了帮助,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蒲松龄是一个艺术素养很全的作家,他笔下的艺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小说《聊斋志异》外,还有戏曲体与说唱艺术体作品“蒲松龄俚曲”、诗、词等多种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从多个侧面体现出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倾向。这里我们仅从《聊斋志异》与“蒲松龄俚曲”对比的角度,借助.作者生平思想研究,试图更加全面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观照。比如:我们多讲《聊斋志异》的文士情趣,但在“蒲松龄俚曲”中这种情趣却退至更深层的叙述中,表层上的叙述情感被另一种叙述情感替代了,那就是以尘世中一般劳动人民的视角关注社会人生,这种视角我们称之为“俚人视角”。在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作者情感观照的巨大差别,在《聊斋志异》中多表现为源自心灵的文士情怀,在“蒲松龄俚曲”中则多表现为直面人生的俚人视角。
    ……
    目录
    序言
    绪论
    **章 蒲松龄的情感观照
    **节 源自心灵的文士情怀
    第二节 直面人生的俚人俚趣
    第三节 情感变化的审美意义
    第二章 蒲松龄的人伦观
    **节 孝悌观
    第二节 夫妇观
    第三节 嫡庶观
    第三章 刺世的方式和意味
    **节 直陈其事与顺势一击
    第二节 冷嘲热讽与揶揄戏说
    第四章 女性形象的雅量与泼性
    **节 女性形象的雅量
    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泼性
    第五章 文士形象的意气和庸俗
    **节 文士形象的意气
    第二节 文士形象的庸俗
    第六章 文言雅致与俚语风味
    **节 文言雅致
    第二节 俚语风味
    第七章 谐趣性和喜剧性
    **节 《聊斋志异》的谐趣性
    第二节 “蒲松龄俚曲”的喜剧性
    第八章 新解读散论
    **节 解剖人性的弱点
    第二节 咏叹磨难的人生
    第三节 蒲松龄的历史观
    第九章 表演艺术的风韵
    **节 蒲松龄俚曲文体特征的再认识
    第二节 戏曲体与说唱体的结构艺术
    第三节 蒲松龄俚曲的叙事波澜
    第四节 蒲松龄俚曲语言的动作性
    第五节 蒲松龄俚曲的节奏艺术
    第六节 蒲松龄俚曲在说唱和戏曲史上的地位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