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家庭,帮助孩子拥有**的心理品质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 在今天的世界,成长对孩子来说比以往更具挑战性。孩子必须学会适应不断增长和要不断进阶的教育与学习要求。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在这个压力大、节奏快、信息爆炸、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新时代,养育一个健康、快乐,并能满足学业要求的孩子也比以往更具挑战性。 通常来说,储备不足的年轻人在进入社会后会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见。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儿童时期缺乏积极的品格塑造与成人角色的培养。���际卫生组织将儿童心理健康定义为“达到发展和情感里程碑,学习健康的社交技能以及如何应对出现问题的能力”。心理学上通常会将孩子的心理能力建构置于认知、情感、意志所构成的心理过程方面,与由气质、个性、品格所构成的心理特质方面所共同构成的维度里进行考察。心理过程与心理特质的健康与否会集中体现在孩子在学习、社会行为与社交方面的种种具体表现上。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无法很好应对自己的情绪,很大可能会表现出某些行为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显示,全球10%~20%的儿童和青少年都患有精神障碍。而在202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达17.5%。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从现实来看,很多学校与家庭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二者之间做选择时,更偏向于前者。成年人可能会想:“当年我就是这么熬过来了,也没出啥问题,所以现在这些孩子也没啥熬不过来的。”然而世卫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50%的精神障碍始于14岁;75%发生在20岁左右。精神障碍是一个广泛的术语,用于描述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情绪应对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的疾病,这些疾病有神经和心理基础,包括成瘾、饮食失调、退行性疾病、情绪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睡眠障碍等。而这些疾病无一不会影响人类正常的大脑功能、情绪和行为倾向。因此,儿童时期是各项心理问题的高发时点,孩子大脑更容易遭受心理问题的侵袭,也就更容易产生抑郁与焦虑。 积极心理学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我们不应该告诉孩子“坚强起来”或“挺一下就过去了”,而应该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心理过程,建构健康的心理特质。归根结底一句话:帮助孩子成为拥有**心理品质的真正的人。 家庭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中扮演什么角色 Nellie Mae教育基金会于2017年发表了一篇文献综述表明,当父母积极参与并持续参与孩子的生活时,孩子就能茁壮成长,特别是在塑造**品格与亲社会行为上表现相当显著。比如,当父母能够积极与学校互动、使用社交网络合理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学习上切实帮到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学习出勤率与学习热情会相应提高。成功的家庭教育还有一个明显的益处:会减少孩子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 研究表明,任何的事件关联性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学习成就产生影响。好的家庭教育介入能够极大消除种各种事件对孩子的消极影响,放大积极的影响。以使用电子产品为例,无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深入思考;频繁点击链接会导致理解能力减弱;长时间观看多媒体会引发认知超载;等等。但是,如果经过科学引导与管理,同样的电子产品将会改善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孩子的反应速度、视觉线索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效率;帮助孩子快速判断网页的价值;提升孩子的团队与合作能力、判断力与决策力。由此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是保证孩子成为“精英”而不是“问题少年”的关键。家庭教育在孩子心理健康中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就是积极而合理的陪伴与科学的养育。 走出“原生家庭”的误区 幸运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新思考家庭教育,但当下的问题在于,很多父母发现自己重视的越多,似乎孩子们的“问题”也越多。当然,孩子的“问题”有他个体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有学校的原因,有老师的原因。不过,家庭确实是这些“问题”*初的、*重要的,也是*难以改变的原因。这便是“原生家庭”在这些年来受到大众关注的重要原因。 对“原生家庭”的反思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心智逐渐成熟的表现,只不过,我们要避免将分析结果导向宿命论,将人生的问题都归咎于父母在养育中没有做好。其实,原生家庭的缺失大多可以通过后天的个体努力来补充。随着关注自己“原生家庭”的年轻人陆续也做了父母时,当代年轻的父母们正在急切地探索两大问题:父母要为孩子搭建怎样的家庭生态?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哪些重要的品质和技能? 本书针对这两个重要命题,将积极的力量带到家庭养育中,给出了系统有效的解决策略——搭建积极家庭。积极家庭可以说是有爱、有复原力的家庭。积极的力量就是爱的能力,是让自己开心幸福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家庭教育可以不教孩子那些机器能做的事,但是必须教给孩子那些机器做不到、只有人可以做到的事,让孩子拥有机器取代不了的能力,包括:爱的能力、幸福的能力、建立意义的能力、同理心、自控力、道德心、善良心、共鸣的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等。本书的作者们在构建积极家庭领域进行了长时间与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打造积极家庭的两大系统,营造积极家庭6个特质,让父母运用科学而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式帮助孩子培养建立那些永不褪色的**人格品质和生活技能,从而让孩子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提升孩子幸福感的4种方法 与一些父母等孩子出了问题后找专家不同,在积极家庭中的父母能够更早地发现孩子的问题。因为积极对话和沟通的父母会与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父母亲更容易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积极参与的父母会主动学习科学养育,愿意与其他父母进行对话、交流、分享,借鉴别人的教训,能对孩子的情况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并防范自己的养育误区。*终,提高孩子们的幸福感。 那么父母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呢?积极教育者认为可以通过*基础的以下4种方法: **种方法是培养孩子的正念。这里的正念指的是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基础的情绪与行为。多项研究显示出,良好的家庭正念辅助对孩子将产生诸多好处,比如获得平和放松、****质量、降低敏感情绪、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意识、增加自我接受度、拥有更好的情绪调节、增强目标清晰度、减少考试焦虑、提高注意力等。 第二种方法是体育锻炼。清华大学有“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与实践,也有“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目标。体育锻炼是一个人感到幸福、拥抱健康生活的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精神病学家约翰·瑞迪(John Ratey)教授在《运动改造大脑》(Spark)中特别强调了运动对青少年的诸多好处——构建脑细胞、辅助**抑郁症、开启注意力、动机和记忆系统等,总之运动可以优化大脑的学习能力、调节情绪、提高动力。 第三种方法是社交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社交情绪学习是全球公认的帮助儿童识别、理解和管理情绪过程的优质理论与方法。在社交情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将更快速地学会建立和实现目标、表达对他人的同理心、发展对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大量实践表明,孩子们通过社交情绪学习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会得到改善,学习动力更强,更能减少焦虑与无助感,主动投入功课的时间更多,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与参与行为更好,并且能与老师与同学建立更好的关系。 第四种方法是善行一日与感恩。研究表明,人类良善的活动会让个体受益,善意行为的数量与人们经历的幸福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心理学家们亦发现,做好事比观察更重要。对家人和朋友的善意行为比对陌生人做出善意的行为更能增加幸福感。友善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学习这项技能的孩子会更受同龄人的认可,他们的幸福感也得到改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善意将提高孩子的幸福感,而这种善意一定不是以逼迫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以帮助孩子成为他本来应该成为的那个人为基础的。 没有什么养育大师能够帮我们把自己的孩子养好。但是,我相信这本书能让更多父母学会为家庭注入积极的力量。让我们在积极家庭中成为幸福的父母,让幸福的父母培养出内心充盈的孩子。 *后,父母要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那个幸福而平和的父母。正如这本书强调的养育观念:如果父母们始终如一地树立积极的心态,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孩子们建立起丰盛的人文关怀,并切实关照孩子们的福祉,那么孩子们一定可以活出一个蓬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