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论世衡史:清季权力分野与政局纷争(打破传统成说,系统考究晚清中央与地方权力演变的动态过程。一本关于晚清权力格局与变迁的历史学著作。)
QQ咨询:
有路璐璐:

论世衡史:清季权力分野与政局纷争(打破传统成说,系统考究晚清中央与地方权力演变的动态过程。一本关于晚清权力格局与变迁的历史学著作。)

  • 作者:邱涛 著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133022
  •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 页数:564
  • 定价:¥9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清季**和地方权力格局,以及影响这一权力格局变化的内外因素,是学界讨论晚清权力格局和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晚清权力格局与变迁,传统学界常遵循罗尔纲所提出的“督抚专政”“外重内轻”的观点,以晚清**权力下移,地方权力增强,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作为立论的基础。 本书力图突破传统成说,将**和地方政府的权力消长、民间和下层力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西内外互动作为研究路径,以同治、光绪两朝为时间节点,从多层面、多角度、长时段对晚清**和地方权力分配的动态过程做出具体分析,提出晚清政治权力格局在地方有所分权的同时,清廷通过各种统治策略的调整,仍维持自身的控制力。其研究内容及成果,对于探讨晚清至民国长时段的历史走向和权力格局演变,有着重要价值。
    文章节选
    **章 清季国内政治权力格局之走向 从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清后期的中国国内军事、政治局势进入 一个剧烈变化的���要时期。近代政治军事局势的剧变,决定了权力 格局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近代后期和现代中国的政治权 力格局的演变和走向。而中国国内政治权力格局在内外因素的交相 作用下,确实较以前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从全局来看,这种变 化是怎样一个走向,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和地方政府的权 力分配究竟是**皇权受到冲击后重新得到稳固,还是不断削弱? 按照目前学界流行的看法,从清后期开始,**权力不断削弱和下 移,地方权力不断增强,乃至出现“督抚专政”的局面。那么,整 个清后期,即 19 世纪后半期至 20 世纪初,中国政治权力格局的走 向真的是这样吗?仔细研究这一问题,便会感到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节 清后期国内政治权力格局的走向 一般认为,两千多年来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于明清时期达到**,在清王朝遭受到资本主义强国侵略并引发大 规模的太平天国革命之前,其专制皇权是**强大的。而太平天国 起义爆发后,清朝长期实行的高度**集权受到巨大冲击,以湘淮 集团为首的地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乃至出现“督抚专政” 的局面,**权力不断下移,这种状况持续到清末,直接导致了清 王朝的灭亡和中国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灭亡。 上述观点至迟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成形。罗尔纲在他 1937 年发表的《清季兵为将有的起源》一文,及其出版于 1939 年 的《湘军新志》一书中,就已经提出了“督抚专政”的观点。经过 几十年的修改,他于 1984 年出版《湘军兵志》一书,完整地提出 如下观点:**,晚清地方督抚,在湘军将帅取得督抚职位之前 就已经出现了“督抚专政”的局面:“就以曾国藩来说,他手创湘 军,收复武、汉,威名震朝野,而当他统湘军转战江西的时候,为 了军饷,也饱受江西巡抚陈启迈的气。…… 使曾国藩用兵转饷不能 自行其志。时曾国藩又奏请于上海抽厘者一次,请拨上海关税银者 二次,都为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所阻不得行。其后,曾国藩督师江 南,奏请在广东抽厘金以济军饷,也为两广总督劳崇光所持,清廷 竟为此事罢免劳崇光职而另任曾国藩一系的人物为督、抚,始得顺 利进行。当日督、抚专政的情况可以概见。”第二,关于湘军集团 崛起后,督抚专政的情况,罗尔纲提出:“晚清兵为将有的起源,始 于湘军,已如上述。但是,这种兵为将有的局面,所以会直接地影 响到政治上去而牵动了一代的政局,却是由于湘军将帅得有总督、 巡抚的地位,因为他们既擅兵柄,又握有地方上的财政、民政等权 柄,于是他们便上分**的权力,下专一方的大政,便造成了咸、 同以后总督、巡抚专政的局面。”第三,这种趋势一直延续下去, 导致积重难返,清王朝由此灭亡:“这种局面,咸、同后,日益加 甚,到光绪末年,朝廷一兵、一卒、一饷、一糈,都不得不仰求于 督、抚。而为督、抚者,都各专其兵,各私其财,唯知自固疆圉, 而不知有**,故康有为至以当时十八行省,比于十八小国。宣统 初元,清廷曾有**集权的企图,计划要收回各省的政权,而积重 难返,终无成效。武昌起义,袁世凯遂得因势乘便以遂其私。”a 其后几十年间,学者们大多承此观点,作为立论的基础。如李 时岳、胡滨所著《从闭关到开放》 一书,在分析洋务运动得以开展 的国内政治局势时说:“清朝‘太阿下移’,渐次形成了内轻外重、尾 大不掉的局面,…… 这些又都是不利于清朝统治并*终促使它土崩 瓦解的因素。”b 龙盛运《湘军史稿》 认为:“湘军集团拥有的军事政 治力量,与满洲**为主导的清廷,已经形成双峰对峙,甚至有驾 凌而上之势。”c 近年新出的论著仍采此说。如《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 局》 一书认为:“满洲**虽曾以武力征服了中原,而后世子孙的腐 败,却令其不得不依靠湘淮练勇来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遂致晚 清政局为之一变:**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增强,兵为将有,权出私 a 罗尔纲:《湘军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第 221、217、227—228 页。 b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第 26 页。 c 龙盛运:《湘军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289 页。 门,**军政实权落到地方督抚手中。其实力*强的曾国藩集团,在 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命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态益趋严重。曾 国藩充任首领时,虽有功高震主之嫌,亦不过握有东南地区及直隶等 省的地方大权。而李鸿章接掌门户后,则又进而控制了**政府的国 防、外交实权,或战或和皆其一身承办,遂成为古今中外*大的签约 专业户。及至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清政府对外宣战,他们竟与**政 府分庭抗礼,公开分裂,同侵略者搞起‘东南互保’。当那拉氏公开 提出废除光绪帝时,而刘坤一又上疏谏诤,结果一锤定音,再没有人 敢议废立问题。其势焰之盛,概可想见。”a 又有论著认为:“在镇压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地方督抚逐渐取得了相对独立的财政、军事 等权力,从而造成原来高度集中于**的财权、军权的下移。…… 与 晚清**权威衰落相对照的是,地方督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 作用日益引人注目……‘外重内轻’的局面逐渐形成。”b 总之,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从太平天国革命开始到清朝灭 亡,湘淮集团、北洋集团相继崛起,逐步控制了全国大多数省区, 而在**与地方的权力争夺中,清廷**则无可奈何地容忍地方督 抚侵夺**权力,后来甚至较为主动地将**权力下放地方督抚。 这种发展趋势导致清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不断削弱,以至完全丧 失,*终导致清王朝的必然崩溃。 笔者认为,这些论述有其言之成理的一面,但是,在他们的 论述中,似乎这场权力之争只是地方势力步步进逼、**皇权步步 a 朱东安:《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年,“前言”,第 1 页。 b 刘伟:《晚清督抚政治 —— **与地方关系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第 2 页。 退让的过程。这些论述夸大了地方势力向**争权及其所取得的成 果这一方面,而低估或甚至忽略了清廷**对地方势力进行制约和 反击及其取得的成果的一面。实际上,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 和地方之间权力的争夺和转移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双方的攻 守进退并非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的、拉锯式的。面对太平天国起 义、捻军起义等全国性的战争形势,清廷统治风雨飘摇,湘淮军的 崛起一方面是有利于维护、稳固清廷的统治;另一方面,清廷不得 不面对王朝内部崛起一支不同于以往的军事政治力量,并在政治斗 争中逐步对这一新兴的军政势力形成较为有效的应对政策,有一个 由*初的不知所措到逐步形成系统的反制措施的演变过程。 在太平天国战争初期和湘军崛起的初期,清廷对权力的控制 在战争的冲击下非常被动,清帝(咸丰)采取颟顸的手段苦苦支撑 对**权力的控制。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持久,因为清朝经制兵(八 旗、绿营)的腐朽崩溃,以及**严格控制财政的体制与战时特殊 情况不能适应等因素,都使战争态势几度出现十分不利于清朝的发 展趋势。清廷不得不实行战时体制,重用以湘军和淮军为代表的勇 营,其军队饷银在**调控下“自筹”,湘军和淮军将领因为军功 和清廷镇压太平军的需要,在不同时期都有一批重要成员出任封疆 大吏,在镇压太平天国*为关键的时期,即同治二、三年(1863— 1864 年)时达到高峰,在全国 23 个总督巡抚中,湘淮集团成员* 多时占了 14 个。但是,这种局面维持的时间极其短暂,大约只维持 了一年多的时间,随即湘淮督抚的数量逐年迅速减少a。另外很重要 a 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参见本书第二、三章关于清廷和湘淮集团对省级政权控 制力对比分析的相关内容。 的一点,当时在清王朝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和拥有极大权力的军机 处,湘淮集团不但没有能够控制,甚至连出任军机大臣的都极少。 湘淮集团的主要首脑曾国藩、李鸿章均未能进入*高决策层(军机 处),湘淮集团曾进入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光绪七年(1881 年)正 月至九月、光绪十年(1884 年)五月至七月的左宗棠,光绪十年 三月至光绪十四年(1888 年)七月的阎敬铭,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六月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五月的钱应溥。a 在光绪朝前 期,清廷为了牵制李鸿章,曾短暂地让左宗棠担任军机大臣,这是 李鸿章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够担任过的要职,不过由于左宗棠年老, 在权力斗争中未能表现出抗衡恭亲王奕訢、李鸿章联合的势力和能 力,不能胜任慈禧太后、醇亲王奕譞对他的期望,仅仅几个月时间 就调出军机处,外放为两江总督。而阎敬铭和钱应溥虽然出身于湘 淮集团,却并非集团*重要成员且不是手握重兵的将领,他们担任 军机大臣时,已与湘淮集团颇为疏远。左宗棠去世后,湘军集团虽 然较李鸿章亲自领导的淮系集团处于相对弱势,但是曾国荃、刘坤 一等人仍担负起了牵制淮系集团的任务。这一时期,通过清廷着力 培植而出现了以张之洞为代表的、独立于湘淮集团之外的实力督 抚,从而在清朝的地方权力格局中形成了三股势力相互制衡的局 面,这更加有利于清廷“分而治之”,更有效地控制全国的政治权 力格局。 湘淮集团在清廷的分化、压制和利用政策之下,随着其**人 物的相继离世,逐渐衰落。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遂兴起并取代 a 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48—50 页。 了湘淮集团的地位。北洋集团逐步形成后,在组织上采用湘淮体制 并加以改造,具有更强的内聚力。但是,包括袁世凯在内的主要成 员在慈禧生前始终被严密控制,未能拥有**不能控制的权力。光 绪三十二年(1906 年)前后,清廷受日俄战争的刺激并迫于革命潮 流的压力,宣布实施所谓的预备立宪。也在这一时期,直隶总督兼 北洋大臣袁世凯主持编练的北洋六镇常备军全部建成,袁世凯还控 制了**负责掌握全国练兵大权的练兵处的实际权力,企图控制全 国编练新军的领导权。a 清廷注意到袁世凯手握重兵的情况,很快 就有御史弹劾袁世凯贪权营私。b 官制改革后陆军部设立,练兵处 并入陆军部,清廷任命与袁世凯交恶、争权的满族亲贵铁良担任陆 军部尚书,并于光绪三十二年十月颁布上谕,“方今时局艰难,非 练兵无以立国。迭经降旨饬令各省认真整顿,修明武备。现在专设 陆军部,所有各省军队,均归该部统辖”,都表明清廷要收回袁世 凯手中的兵权。c 袁世凯无奈,只得主动奏请将**、三、五、六 镇交“归陆军部直接管辖,毋庸由臣督练”,同时他又提出,北洋 第二、四两镇防区在直隶境内,八国联军“尚未尽撤,大局尚未全 定,直境幅员辽阔,控制弹压,须赖重兵”,请求将北洋二、四两 镇仍归自己“统辖督练,以资策应”d。清廷虽然同意“第二、第四 两镇,著暂由该督调遣训练”,但是仍强调“现在各军均应归陆军 a 文公直:《*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上),出版地和出版者不详,1940 年,第 40 页。 b 张国淦:《北洋军阀的起源》,《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1 年,第 41—43 页。 c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 5 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 年,第 5579、5600— 5601 页。 d 袁世凯:《养寿园奏议辑要》卷四二,项城袁氏宗祠刻本,1938 年,第 1—3 页。 部统辖”a。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六月,清廷进一步将袁世凯召 京,解除了他的直隶总督之职,七月份改任他为军机大臣、外务部 尚书,在将他升职的同时,解除了他的兵权。只是由于清廷任命管 辖北洋六镇的陆军部尚书铁良、副都统凤山等人腐朽无能,相互之 间矛盾重重,没有能够趁此机会改造北洋六镇的组织系统,凤山等 人反而趋附于奕劻、袁世凯势力,使袁世凯能够通过奕劻、凤山等 保持对北洋六镇的掌握,并在后来得以利用革命形势和帝国主义的 支持重新控制北洋兵权b。在官制改革中,袁世凯虽然通过重金贿赂 得到**军机大臣奕劻对他提出的设立责任内阁方案的支持,企图 通过官制改革废军机处,建立由自己实际控制的责任内阁,但这一 方案被否定,军机处和内阁均保留,并且清廷通过成立陆军部、度 支部、邮传部,逐步收回袁世凯等督抚手中的军权和财权。在军机 处,袁世凯入值之前虽然有北洋集团成员、巡警部尚书徐世昌在光 绪三十一年(1905 年)五月至三十二年(1906 年)九月充任军机 大臣,但是很快外放为东三省总督,袁世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入值军机后,虽然有庆亲王奕劻的支持,但是,奕劻受到醇亲 王载沣的制约,袁世凯本人则受到另一位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制约。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免去本兼各职 c。这些 都说明,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确实受到一定的冲击,督抚能较清 前期更多地参与一些政府决策;但是,**仍然掌控着**权力的 大局,并未出现地方督抚实力超越**、尾大不掉的局面。 a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五六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5 页。 b 唐在礼:《辛亥前后我所亲历的大事》,《辛亥革命回忆录》(六),北京:文史 资料出版社,1963 年,第 330—331 页。 c 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第 51 页。 慈禧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北洋集团在与清廷*高统治层的权力 争夺中也并未占据上风,其首脑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免回籍。只 是清廷权贵手段颟顸,并未能涣散北洋集团,北洋军权实际上仍握 于北洋集团手中。但是,由于清廷**在军、政、财权方面仍对北 洋集团有很大的制约能力,袁世凯北洋集团也没有能力轻易就取清 王朝而代之,它甚至也没有形成清廷无法调动的实质性割据局面, 仍需要进一步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并等待时机。直到辛亥革命爆发 前夕,地方势力仍没有达到能凌驾于**权力的地步。很快,辛亥 革命爆发,在革命势力的巨大冲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无法继 续,作为清王朝一部分的北洋集团也面临着随着这一腐朽王朝一同 崩溃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为了自身在华特权利益,不 愿坐视革命洪流将中国腐朽落后的势力一扫而光,不愿意由资产阶 级革命派来统治中���,它们需要保留一部分中国的腐朽势力,为继 续维护他们在华殖民特权利益服务。清王朝的覆灭既然不可避免, 它们就选中了其中还较有力量的北洋集团作为自己新的代理人。a 帝国主义西方列强出面支持袁世凯北洋集团、压迫革命势力,使革 命势力和袁世凯集团达成妥协。袁世凯才得以逼迫清宣统帝退位, 并取而代之。 a 西方列强选择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正是在载沣“摄政时代之晚政尤敝”时 期,西方列强看到中国革命形势的高涨,清朝灭亡已不可避免,因此决定在清 政府内寻找新的代理人,“内外益思项城”。当时,英国政府选定袁世凯后,英 国《泰晤士报》将他列入世界伟大的“政治家”的行列。([澳]骆惠敏编、刘 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年,第 713 页)满族亲贵载涛、载洵在欧洲考察时,“欧人群口相谓,谓中国至**,奈何 尚不用袁世凯?夫以满洲大官论之,盖无有比袁公胜者矣”。(参见黄远庸:《远 生遗著》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20 年,第 40 页)可见帝国主义列强选中 袁世凯做新的代理人的情况。 事实上,整个晚清时期**和地方权力斗争始终是处于互有攻 守、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总体而言,清王朝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确 实受到冲击,但是,清*高统治集团通过各种手段,基本维持住了 **权重的局面,并未出现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内轻外重”的严 重局面。清王朝的灭亡,虽有**与地方权力矛盾演化的因素起作 用,但并不是单纯的王朝内部**权力衰弱、地方权力强大而自然 分崩离析的结果,而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在内外压迫下无法再忍受 下去,在新兴的资产**革命势力领导下,揭竿而起,进行革命, 从而推翻了清王朝。只是由于资产**革命的不彻底性,尤其是对 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导致反帝的软弱和不 彻底性,为帝国主义列强重新扶植中国的腐朽势力留下了空子。
    目录
    **章 清季国内政治权力格局之走向/001 **节 清后期国内政治权力格局的走向/002 第二节 影响清后期权力格局演变的思想因素/010 第三节 制约清季权力走向的体制因素/019 第二章 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督抚群体控制力之争/048 **节 咸同之际清廷任命湘淮督抚的具体状况/049 第二节 咸同时期湘淮集团对省级政权的实际控制力/058 第三章 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群体的结构和人事嬗递/072 **节 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群体的结构/073 第二节 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的特性对政局变化的影响/099 第四章 王錱之弃与罗泽南之死: 清廷分化与操控曾国藩湘军的初步尝试/105 **节 王錱事件与地方督抚控制军队的需要: 清廷**的借鉴/105 第二节 罗泽南事件与压制政策: 清廷分解湘军控制权的尝试/112 第三节 王錱、罗泽南二案与晚清权力争夺的走势/124 第五章 咸同之际清廷与湘淮集团的江浙控制力之争/130 **节 同治元年前后围绕江浙巡抚职位的权力争夺/131 第二节 曾国藩的审慎与猛力出击/143 第三节 同治二年以后围绕江浙督抚职位的权力斗争/153 第四节 清廷在同治初期江浙权力争夺中的攻守进退/160 第六章 同光之际“湘淮分立”格局的调控路径/164 **节 同治时期李鸿章淮系势力稳步增长与 清廷在两江的部署/165 第二节 清廷在湘军集团**和浙、广财赋之区 重布权力格局/180 第三节 同治时期清廷和湘军集团在京畿与 西北的权力争夺/194 第四节 同光之际李鸿章的权力沉浮与淮系集团权势变迁/209 第五节 西北作战与清廷对左宗棠的“扶”与“抑”/270 第六节 清廷确立和巩固“湘淮分立”局面的重大举措/294 第七章 清季长江水师的基本制度/328 **节 长江水师的营制/329 第二节 长江水师的归标分汛和任务训练/340 第三节 饷章制度/354 第四节 长江水师人员的铨选/364 第五节 长江水师的禁约和处分制度/367 第六节 后勤补给制度/371 第八章 曾国藩的权势之死 ——清廷的天津教案对策与同光之际湘淮权势转移/377 **节 天津教案发生后清廷初步的处置原则/378 第二节 清廷处置津案原则的游移与权力斗争/384 第三节 清廷为不开战端和权力斗争,给曾国藩制造难题/389 第四节 慈禧利用清议力量同时打击奕訢、曾国藩/393 第五节 曾国藩的两难困境和陷阱式“解脱”/403 第九章 甲午战争中清军军备的控制权/411 **节 平壤战役中清军军储与叶志超的逃跑问题/411 第二节 清军将领是否为怯战无能开脱而谎报武器装备差?/421 第三节 清军将领的近代军事能力与军储战备底气/427 第十章 戊戌政变前的日中结盟活动/433 **节 甲午戊戌间日本联华活动的区分与整合/434 第二节 维新力量呼应日本联华活动与光绪的态度/443 第三节 维新力量联日策略的多样化与激进化/452 第十一章 庚子肃**之战/461 **节 **区的地理形势、战守布防和 肃**的战略价值/462 第二节 猛烈的试探性进攻:肃****阶段作战/479 第三节 短暂的停战与慈禧图谋的幻灭: 肃**之战第二阶段/493 第四节 意图明确而激烈的拉锯战:肃**战斗第三阶段/497 第五节 纷繁而奇怪的休战期:肃**之战第四阶段/519 第六节 绝望而混乱的进攻:肃**战斗的第五阶段/528 结 语/53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