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在中华文明 沃土中植根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中国 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 以深厚底蕴。正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所 蕴含的文明观的独特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文明新形 态深刻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在中华文明深厚基础 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必由之 路”,也是我们的“*大法宝”。 一、民族精神的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消灭、中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移植 他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而是中华文明赓续、更新的现 代化。 (一) 承载了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 在人类跨越蒙昧时代走进文明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 创造的中华文明宛如暗夜中的一盏璀璨明灯,格外引人入胜。中 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一道并称为历 史*为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是*早点亮人类心灵智慧的古代文 明之一;同时,也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存续至今,传承不绝,虽然 中国近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至**,中国式现代化再 一次激活了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依然辉 映在世界的东方。���观其他三大曾与中华文明一同普照大地的古 代文明,在绽放了数千年之后,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遗落 在历史尘埃里的遥远记忆。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承载了中 华民族爱好和平、开放包容、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追求。爱好和 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突出特征,从经史子集中可以一探究 竟。《尚书·尧典》记载的内容主要是距今4000多年的尧时期的 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书中明确出现了“协和万邦”一语。司 马迁在 《史记·五帝本纪》 中也描绘了黄帝时期“万国和”,尧 时期“合和万国”的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的美好景象。可见,中 华民族自起源时就奠定了爱好和平的特性。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表 现为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论语·子路》 有言:“君子和而不 同。” “和”即和谐统一。君子不追求**的“同”,而是认识 到“和”才是事物的本质。因此,即使在某个问题的看法上与他 人观点不一致,但是在人际交往中仍然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 友善的关系。千百年来,儒家的这一思想主张深深融入进中华民 族的血液里,养成了中国人彬彬有礼、与人为善的个性禀赋。中 华民族爱好和平还表现为主张国与国之间捐弃战争,和平相处。 “天下大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突出反映 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与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阐明中华 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2015年 9月 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 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 给其他民族。”①2021年9月21日,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 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 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 人,不会称王称霸。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 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 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①可以看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 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 路,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追求。在2022 年 5 月 27 日十九届**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②历史上, 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 开放包容的精神追求。早在汉初,张骞便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打 通了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开放 包容的中华民族在同世界其他民族往来时,向世界输送了茶叶、 丝绸、瓷器等大量精美的物品和东方智慧,同时,也接受了世界 上其他**的器具和文化。在唐代,大量遣唐使会聚长安学习中 华民族先进的思想文化以及政治制度,我们无不是以开放包容的 心态热诚地报以欢迎。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绸 之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更 加频繁,范围也更为广大。中华民族在不断与他国人民的交流互 动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博采众长,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蓬勃 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 追求,造就了中华文明传承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中华民 族是勇于创新创造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勇于创新的中华民族 结合生活实践创造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 以印刷术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早发明印刷术的**。在公元7 世纪的唐朝,当时的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并在民间 广为使用。到了宋朝时,毕昇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领 先欧洲400余年。除了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 新创造还体现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在数学方面,早 在南朝时期,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利用割圆术将π的数值**地 测算到了小数点后7位,领先欧洲 1000 年。在天文学领域,东 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尽管当时的天文学还很不发达,但是他 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在地球之外还有无限的宇宙。张衡设计和制 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对日月星辰做了许多观测和 分析。他测量出了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周尺的 1/736。他统计 出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约有 2500 颗。国际天文学会 为了纪念张衡对天文学的突出贡献,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为“张衡环形山”。在物理学方面,东汉时期的发明家杜诗,首 创了水力鼓风设备——水排 (水力鼓风机),领先世界其他** 1100多年。从以上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创造可知,中华民族是勇 于创新的民族。 中国式现代化承载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自强不 息作为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精 神源泉。自强不息体现在中华民族进行文明创造的历史活动中, 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纵观 5000 多年的中华 文明发展史,虽然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在辽阔的旷野上急流勇进, 但是有时候也会遇到险滩,甚至有触礁沉沦的巨大风险,然而我 们虽历经沧桑却不断发展壮大,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 一代代中华儿女发挥自强不息精神的历史必然。尤其是到了近 代,中国遭遇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一度面临着“被开除球 籍”的凶险,但是历经百余年的艰难探索和巨大牺牲,高扬自强 不息精神的中华民族成功地开辟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昂首阔步地走在了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大道上。这一波 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一 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 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这个民族是 立不起来的。”①我们始终不曾丢掉伟大的中华文明,也就不会放 弃中华文明所承载的爱好和平、开放包容、开拓创新、自强不息 的精神追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早已与中华民族融 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 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 5000 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 传承不绝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里,它激励着中华 民族顽强奋斗、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 出:“站立在 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 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 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 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 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①尤其是近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 亡之际,众多志士仁人秉持伟大民族精神,奋起探索、反思、实 践,积极寻求富国强民的正确道路。着眼当下,立足两个大局, 在开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上,我们更要传承和弘 扬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正如 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 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 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 养、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 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②在新时代,弘扬中华文明所孕育出的 伟大民族精神,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 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伟大创造精神。一个民 族若想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唯有不断进行创新与创造。回望我 们这个星球上曾经诞生过的光彩夺目的原生型文明,大多已经淹 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只能在古物陈列馆里一睹往昔的风采与辉 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丧失了创新创造 的动力与能力,适应不了发展变化了的局势,*终导致上层建筑 成为经济基础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重新审 视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来不曾断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 华民族拥有伟大创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他指 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 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 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 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 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 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 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我相信,只要 13 亿 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 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①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精 神禀赋。从“日新之谓盛德”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 惟创新者胜”,伟大的创造精神立新义、开新篇、闯新路,让一 个 5000 多年的文明古国始终生生不息、生机勃勃,让近代以来 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浴火重生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让一个世 界上*大的发展中**昂首阔步迈进了新时代,创造了中国式现 代化新道路。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 神也在不断地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 貌焕然一新,其背后是千千万万智慧的头脑和创造的双手在做引 擎。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正在以惊人的力量变革着我国社 会,推动着我国走向世界前列,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是不断开拓中 国式现代化的**助推器。 第二,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奋 斗精神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战胜千难万险的制胜法宝。正如习近平 总书记所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 的**,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 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 不息的奋斗精神。”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中华文明发展史 中*早见于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天的运 行刚健有力,君子应该仿效天道之刚健有为,自立自强,奋发进 取。伟大奋斗精神一直以来都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劲动 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 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 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 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 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 姿多彩的生活。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 事,要幸福就要奋斗。”②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 程上,虽然道路无比光明,但是前路依然充满挑战。在推进中国 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国内一众 问题,还需要科学有效地应对国外日益严峻的挑战。虽然在以中 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挑战难题会很 多,但是只要我们14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 我们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广! 第三,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伟大团结精神。“中 为大本,和为达道”的中和哲学,是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形成 的思想基础。《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汉代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的论述与此相呼应:“成于和,生必和 也;始于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 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在他们看来, 既是从**出发向四面八方的发散运动,又是四面八方向**聚 拢的回归运动。因而,中代表的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立体性 的思维方式。“中”放置于实践,集中体现为“和”,它不否认差 异是合理的甚至是必然的,但更多的是认为矛盾着的各方又有相 互配合、相互联结、相互结合的一面,“和”能够创造出新的统 一体。正是“中和”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将亿万中华各族儿女连接 在一起,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一步步从利益共同体走到命运共同 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精神和民族团结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 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上深 刻指出了伟大团结精神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他讲道:“中国人民 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 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发展了 56 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 中华民族大家庭。特别是近代以后,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 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 战,打败了一切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 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①今天,中 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成功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更是 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 14 亿 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团结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上,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第四,中华文明为中国式��代化提供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 族历来是怀揣伟大梦想的民族。《尚书·尧典》 所述的“允恭克 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 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以说是*早的中国梦。历史 表明,一个**的梦想可以激励和引导该国全体人民朝着既定理 想目标不断奋斗、拼搏、前进。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有理想、有 信仰、有追求的民族,并且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地在实现梦想的征 程上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次会议闭幕会上特地将伟大梦想精神列进四大民族精神之一。他 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 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 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 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 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 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 能到达。”①对伟大梦想的追求已经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 中,深深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基因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对 家的悲欢离合与国的兴衰荣辱之间的内在关联有了更深刻、更真 切的理解,催生出愈加浓烈的家国情怀,涵养出以**富强、民 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 梦想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 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 这个伟大梦想,中国人民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奋战 到底、自力更生的气概在持续不断地努力。只要我们 14 亿多中 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梦想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以中国式现 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