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控制理论与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状况
20世纪40年代开始形成的控制理论被称为“20世纪上半叶三大伟绩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控制理论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源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在自动化的发展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任务的需要、理论的开拓与技术手段的进展三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显示了一幅交错复杂,但又轮廓分明的画卷,三者间表现出清晰的同步性;第二,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控制论更是一门广义的学科,在自动化的各个领域,移植和借鉴起了交流汇合的作用。
自动化技术的前驱,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如指南车的出现。至于工业上的应用,一般以瓦特的蒸汽机调速器作为正式起点。工业自动化的萌芽是与工业革命同时开始的。这时候的自动化装置是机械式的,而且是自力型的。随着电动、液动和气动这些动力源的应用,电动、液动和气动的控制装置开创了新的控制手段。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控制理论有了很大发展。电信事业的发展导致了Nyquist频率域分析技术和稳定判据的产生(1932年)。Bode的进一步研究开发了易于实际应用的Bode图(1945年)。1948年,Evans提出了一种易于工程应用的求解闭环特征方程根的简单图解方法——根轨迹法。至此,自动控制技术开始形成一套完整的,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在频率域对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的理论,这就是今天所谓的经典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辉煌的成果之一要首推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PID控制原理简单,易于实现,对无时间延迟的单回路控制系统极为有效,直到目前为止,在工业过程控制中有80%~90%的系统还使用PID控制规律。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的特点是:线性定常对象,单输入单输出,完成镇定任务。复杂大型化生产过程对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经典控制理论已不能满足要求,从而促使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正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改变着我国工业的整体面貌。同时,对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它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社会需求,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新科技成果的知识体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教书育人,教材先行。机械工业出版社几十年来出版了大量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教材,有些教材十几年、几十年长盛不衰,有着很好的基础。为了适应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配合各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进程,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需求,由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校工业自动化教育专业委员会、机械工业出版社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出版新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基于“加强基础。削枝强干,循序渐进。力求创新"的原则,通过对传统课程内容的整合、交融和改革,以不同的模块组合来满足各类学校特色办学的需要。并力求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