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近现代名人家庭教育启示录.国学家卷(名人家庭教育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近现代名人家庭教育启示录.国学家卷(名人家庭教育丛书)

  • 作者:张佳昊,杨敏 著
  •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 ISBN:9787547619506
  •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本书选取了十五位国学名人名家的家庭教育实景,回望近现代中国国学家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以社会学视角下家庭教育的三个维度——时代维度、社会维度和人生维度为逻辑框架,将近现代家庭教育的巨变置于整个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坐标图中,探索这一阶段的社会变革与家庭教育变迁,勾画出家庭教育朝着民主、平等、科学方向发展的时代镜像,同时也为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家庭教育提供借借鉴与指导,以爱践行初心,以文化润泽心灵,赓续“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的家风家训,烛照中**庭教育的嬗变与创新之路。
    文章节选
    陈垣 壁立千仞,勤学如斯
    被毛泽东誉为“国宝”的人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又字圆庵,出生于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中国历史学家,与陈寅恪、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陈家是药商之家,陈垣6岁时随父移居广州,入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3岁时,读完《书目答问》,学会了根据目寻求索自己需要之书,此后遍读群书。1898年,他担任蒙学教师。1901年,陈垣考中秀才,但后来参加乡试时屡次受挫,从此便放弃了科举之路。陈垣的父亲于1906年患上了膀胱结石病,经西**疗后*终痊愈,这事件促使陈垣决定学习西医。1910年,陈垣从光华医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他常在课余时间免费为百姓治病,并发表了大量的医学研究论文,致力于振兴中国的医学事业。与此同时,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创办革命报刊,发表了一系列反清反帝的民主革命文章,积极投身于政治运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陈垣当选众议院议员,从此弃医从政,并定居北京。但很快他便发觉当时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对军阀混战的现状极度失望,转而投身于史学研究与教育。
    陈垣在中国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元西域人华化考》《史讳举例》《释氏疑年录》《陈垣史源学杂文》《元典章校补》等。陈垣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并于1926年出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在其几十年教学生涯中为**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他的学生遍布全国。他也是一位炙热的爱国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抗战精神融入撰写著作、授课和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影响了众多学子及学者。陈垣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爱国情怀是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世代传承。毛泽东同志在怀仁堂举行国宴时,与陈垣同席。毛泽东向宾客介绍说:“这是陈垣,读书很多,是我们**的国宝。”
    广学博取,自学成才
    中国近代学术史领域涌现了大量杰出学者,然而陈垣却显得与众不同。他没有受过**导师的指导和教诲,也没有留洋经历。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他对求知的坚持和对知识的热爱。
    少年时代的陈垣就表现出了对读书的极高悟性。13岁时,陈垣研读了《书目答问》。书中列举了许多书名,并附上了标注,例如这书有多少卷,是谁所作,什么刻本好。陈垣读完后立马摸到了读书的门路,此后便按目录买来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在教书生涯中,陈垣也十分强调目录学的用处。陈垣认为,目录学一可以帮助学者快速了解已有的典籍,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二可以帮助学者了解新书的出版情况以及学术界的新趋势,扩大视野;此外,还能为人们选书、读书和采取何种阅读方式等提供指导。陈垣15岁时,遇上了广州大疫,学馆解散,这段时间陈垣不用学习八股文,便把所有时间都用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3年内,陈垣泛览群书,对读书之道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在读书上,陈垣有个“三分法”,即根据书的内容和用途,把书分成:一般浏览、仔细浏览和熟读记诵三大类,并按需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阅读书籍,而不是一刀切的平均分配。陈垣强调,有的书可以不求甚解,而有的书则需要深入细致,专门通读。这种阅读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陈垣读书的效率,也为陈垣此后进行史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陈垣还有着极高的写作天赋。15岁随父迁居广州后,他就开始向报社投稿。18岁时,陈垣入京应试,但因为八股文把握得不好而落榜。后经一位老翰林指点后,他回到广州开始用心学八股。他把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前十科乡试、会试中式的试卷买来全读了一遍,“取其学有根柢,与己性相近者”,反复筛选,“得文百篇,以为模范。揣摩其法度格调,间日试作,佐以平日之书卷议论,年余而技粗成”。虽然此后清政府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不再考察八股文,但潜心学习八股文的这段经历,也让陈垣对写作有了新的感悟,例如应该如何准备扎实的材料,如何讲究立意、布局、结构、层次,如何提出论点和展开论证,如何遣词用字等。因此,陈垣的文章在条理清晰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创新理念,严禁体罚
    陈垣从18岁起就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在蒙馆、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担任教师,从教70余年,一直坚守三尺讲台。陈垣自幼接受旧式传统教育,切身体验过旧式学堂,对体罚的规矩异常反感。当他在蒙馆**次登上讲台时,就立下规矩:不对学生进行任何体罚。此言一出,语惊四方,也受到了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8年后,陈垣成为篁村小学的一名教师,负责国文、算学、博物、体操以及歌唱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轻的陈垣在讲授课本知识外的课余时间,常带着学生去远足、采集标本;他也不穿传统长褂,而是身穿“操衣”(即制服),显得十分精神,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1908年,因为相信唯有科学发达方能使中国摆脱落后,陈垣与朋友创办了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学校名取自“光我华夏”的寓意,是中国**所私立西医高等教育学校。陈垣不仅是光华的创办者之一,还是**届毕业生。而立之年的陈垣从光华高等医学校毕业,并留任助教一职。在此期间,陈垣的教学方法充满创造力和实践性,通常采用直观教学法,以捕捉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工具的情况下,他寻找了各种创新方式,以便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有一次,在没有解剖课器具的情况下,陈垣便带着他的学生去郊外乱坟堆收集零散骨骼,用它们作为解剖教具。他还经常手工临摹图像或模型,以取代缺失的图表和物品。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不仅体现了陈垣的专业精神和创造力,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此外,陈垣还心系社会现状,在没有足够社会资源和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创立专门为穷苦子弟服务的学校。而这些学校也以管理纪律严、学生功课好而闻名北京。
    1926年,辅仁大学原创始人英敛之在临终前将大学托付于陈垣。从此,辅仁大学进入了“陈垣时代”,并由此迎来了辉煌期。当时,传统国学逐渐式微,“全盘西化”浪潮正在蔓延,年轻人以学习经济、外语、技术为荣,而对于中华文化则显得漠不关心。在此背景下,陈垣深感忧虑,因为一个民族的消亡正是从自己文化的消亡开始的。因此,他开始在辅仁大学实施“教育救国”计划。陈垣认为,辅仁大学的学生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方面,深刻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同时还应纯熟掌握汉字的书写技能。他强调道,“有志之青年,决不可轻弃华文,不然,数典忘祖,将不知为何种族类”。陈垣希望辅仁大学的学生,不仅在学术领域掌握精湛的技能,同时也能够尊重并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在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同时,掌握先进的学术技能。
    开设国文课程是陈垣在辅仁大学中播下的**颗教育救国“种子”。他亲自主持国文课程并选用学有深厚文化功底的教师,如余逊、柴德赓、周祖谟、启功等进行授课。陈垣认为,国文教育能够给予青年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和洞察力,帮助他们识别中西文化之间的精华和糟粕。同时,他也意识到当时的汉学研究外胜于内的尴尬现实,并强调要重振汉学**,将研究**从海外带回中国。除了重视中华文化和国文教育之外,陈垣也同样注重推行西学和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他聘请了一大批外籍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和多元的教育内容和环境。
    陈垣在担任辅仁大学校长期间尤其注重教学和师资。他注重教学细节,如上课板书不能写太低,否则后排的同学可能看不见。此外,不论工作如何繁忙,他都坚持亲自授课,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他所传授的知识深入浅出,让学生们能够轻松理解,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其谦虚和认真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誉,成为无数学生和同行心目中的榜样。而在选聘教师时,陈垣也非常开明,不持门户之见,主张重才而非出身或背景,对自学成才的人也同样欣赏。启功“三出两进”辅仁的故事也为人熟知。在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后,陈垣继续担任校长,致力于培养一批批具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人才,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大时代与小家庭:开卷有益与人格启发
    手不释卷,时时记录
    陈垣坚信“开卷有益”,认为阅读是扩展知识、提高个人修养的*好途径。他自己便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泡在书海中,手不释卷。他曾说:“我是脑力劳动者,除几部破书外,毫无积蓄。吾未尝一日废书,书案堆书如山,竟至不能伸纸写信。”即使到了69岁,陈垣还觉得自己所见所知太少,继续阅读古籍。此外,他也要求子女和学生像他一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重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陈垣认为,虽然他人可以向我们提供各种读书的经验和指引,但是自己必须亲身去探索,亲自去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应该注重引导孩子多看书,在切身体验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读书门道。而且别人的旧有经验也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在,它只是一个参考而已,更关键的还是自己的刻苦和努力。同时,父母还应该引导孩子在读书过程中,多动脑、动手、动笔,鼓励孩子记录下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查找到的资料,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帮助记忆和积累学问。
    此外,读书时还应该对读书笔记和心得进行整理和分类。通过将零散的心得和感想联系起来,可以逐渐形成一个对某一问题较为系统、完整的看法,进而提高对某一领域的认知水平,也便于在需要使用时迅速找到相关资料,提**率。陈垣认为,人必须保持不断地进取和探索精神,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和学术素养;其知识水平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提高,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失去竞争力和发展机会。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阅读素养已经成为人类探索未来和实现智能及个人成长的基本要素之一。父母作为孩子*亲密的伙伴和启蒙老师,起到了极关键的作用,需要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让历史通向现实
    陈垣强调“有意义之史学”,即历史学应该可以直接参考和指导实际生活,具有现实指向,并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引导孩子积极学习历史,让孩子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找到价值和信念,感受历史对现实生活的指导和启迪,将史学视角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父母可以通过电影、文物等多种媒介,向孩子们介绍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让他们了解历史不仅是过去的遗产,也是推动现代人类进步的源泉。同时,也可以给孩子们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启发孩子们思考人生和道路的多样性。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等,使孩子们亲身体验历史的厚重感。在参观过程中,父母可以逐步引导孩子们思考当前的问题发展现象与历史联系,从而促进孩子们正视新世界的问题或挑战。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常识和事件,并与孩子们讨论历史中的教训和启示,从而引导他们明确历史的价值观。总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历史意识的培养,将历史变成实现人生意义的一道桥梁。通过引导孩子理解历史、从中汲取知识价值来指引他们不断向前发展,以史为鉴并追寻未来的梦想。
    鼓励式教学:引导和激励
    作为一名教育者,陈垣在长达7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情感,能够传递出希望和信心,同时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自尊和自我价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实施鼓励教学,有助于释放孩子更大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父母应该尽可能去理解和欣赏他们的不同之处。当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父母也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孩子知道自己所做的有价值并且得到认可。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应该注意用积极向上的语言鼓励孩子,避免使用贬低性语言,批评或指责孩子。同时,还要注重行为与言语的协调,通过虚心倾听以及相关身体语言来传递积极的信息。当孩子面临困难时,家长应该着眼于孩子的具体需求,给出合适的建议和解决思路,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通过肯定孩子的进步来增强孩子自我肯定感。总之,实施鼓励教学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用积极的语言,欣赏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动态且有效地指导孩子树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上方法不断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在健康、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
    目录
    总序 001 自序 001 ●第 ●一 ●篇 时代机遇:西学东渐与使命创新 **章 陈寅恪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中西结合,不忘初心 遍历坎坷,笔耕不辍 海纳百川与以身作则:陈家教育之道 第二章 陈垣 壁立千仞,勤学如斯 被毛泽东誉为“国宝”的人 广学博取,自学成才 创新理念,严禁体罚 大时代与小家庭:开卷有益与人格启发 鼓励式教学:引导和激励 第三章 顾颉刚 融会贯通,治学有方 恨不能读尽天下图书 人生**课:祖母陪伴的童年 博览群书与系统思考 阅读之道:学而不思则罔 第四章 汤用彤 追踪时代,薪火相传 汤氏家族的家风传承 “事不避难”与“义不逃责” “素位而行”与“随适而安” 使命担当:风雨中的家国情怀 第五章 吴宓 精通西学,布道国学 中国比较文学之父的成长路 “博雅”教育的倡导者 家庭教育中的乐于助人 家庭中的文化自信与人格养成 ●第 ●二 ●篇 社会场域:现实碰撞与行动** **章 赵元任 文理兼修,全人教育 领先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科学人文,融贯一体 伉俪情深,相互成就 和睦自由的家庭氛围 第二章 黄侃 虔诚问学,家学之道 家学深厚与留学日本 人间岁月与狷狂性格 血脉延续与家学传承 “博而能约”的读书原则 第三章 金克木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自称“杂家”,实为“通人” “无界”之道与大器自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通才教育与不设限的人生 注重孩子的乐观心态 第四章 梁启超 成在将来,不在当下 中**教**人 为“强国之梦”竭力呐喊 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 趣味是人生的原动力 父母是孩子*好的老师 第五章 章太炎 教书育人,太独必群 幻想破碎,教书育人 大独必群,真正的隐士必然积极入世 常识教育与个性发展 自我的坚忍不拔与对他人的人格影响 ●第 ●三 ●篇 人生长河:山山而川与迢迢其泽 **章 刘文典 魏晋风骨,师者异类 校勘���师,拜师儿时 民国“狂人”,卓尔不群 治学理念之“慎”与“勤” 家庭教育,起于细微 第二章 吕思勉 寓教于乐,发展天性 广涉国学,终成一家 童年启蒙与毕生成长 尊重孩子个性与自我价值实现 公民教育是新内涵 第三章 钱穆 家学渊源,创新传承 中学辍学,自学成人 深怀温情与敬意,未尝敢一日废学 世代书香与钱氏家训 饱读诗书与人格及能力培养 第四章 王国维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弃绝科举,终成世界学人 求学之路与独立自由的家庭教育 学习没有新旧与中西之分 “四育”相契,知、情、意统一 第五章 王力 事业家庭,兼爱兼成 留学法国与学术辉煌 中西贯通之后的学术创新 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