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检索策略的制定
1.分析课题
首先要在分析课题的基础上,弄清楚课题的性质是什么,了解课题的目的、意义,确定检索内容的学科范围、文献类型、检索年限,根据学科范围选择检索工具以及检索范围的限定和检索技术。根据课题要求和特点,选择检索方法,找出检索词,按逻辑关系列出检索式,制定查找程序。要特别注意确定检索标志、提问逻辑、检索词之间的组配方式,它是检索策略的重要部分,关系到检索课题的查全、查准。弄清所需的文献类型、要求的文种、年代的限定、课题的关键词等是检索的**步。
例如,有人需要查找作为首饰用的“变色钻石”,如果从钻石、金刚钻或碳素材料的角度去查,那就会毫无结果。事实上,“变色钻石”是一种刚玉,应从氧化铝或刚玉的角度着手检索。
2.选择检索工具
根据检索课题的要求,首先必须对各种检索工具所覆盖的学科范围有清楚的了解,按照相应的检索途径查找有关的索引,再根据索引指示的地址查得相应的文献线索,如题名、内容摘要、作者及作者单位、文献出处等。如果是利用联机、光盘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检索系统,则可按提示进行操作,其检索途径和功能远比手工检索工具多得多,文献线索的输出形式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一般来说,可以先利用本单位已有的信息检索工具,再选择单位以外的信息检索工具,在与信息检索主题内容对口的信息检索工具中选择高质量的信息检索工具。
3.检索技术
检索策略制定的好坏与检索方法的选择、检索程序和检索人员的技术有关。有的检索人员往往忽略检索策略的制定,忽略检索方法和检索工具各自的特点。检索工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的不同,覆盖专业面、收录文献类型、语种、出版文字的不同等,因此应根据课题分析的结果进行选用。拿了题目不了解课题内容,在题目中找出检索词,或由用户提出检索词就进行检索,这样检出来的文献不够全面,容易造成漏检。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检索人员的经验有关。涉及多学科内容的检索,应对各学科间存在的同义词、近义词进行选择,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漏检。
4.确定检索途径和检索标志
标志是确切表达文献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而使用的一种符号或词,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是比较通用和定型的。要注意文献的外部特征,如出版年、文献类型、书名、刊名、著者等,也要注意文献内容特征,如学科属性、分类、主题、结构符号等。 文献信息检索是为了工作和研究的需要广泛搜集文献信息的一种基本技能。这种技能在人类文明形成的早期就出现了,并且与人类整个文明同步发展着。
在公元前11世纪前的殷商时代,那些甲骨文档的骨臼刻辞就有了可供检索的文字表述。《周礼》中有关于西周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记载。到了两汉,有检索群书的《别录》、《七略》和《汉书艺文志》,检索字形词义的《乐雅》、《方言》和《说文解字》等比较成熟的书目、字典词典出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部类书《皇览》、**部韵书《声类》、*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唐宋时期编撰了一系列大型类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并且出现了我国**部政书:唐杜佑的《通典》,以及表谱《古今年号录》(唐封演)、姓氏谱《元和姓纂》(唐林宝)、地图《海内华夷图》(唐贾耽)和《天下郡县图》(宋沈括)等。明清之际编纂出了我国古代*大的类书、书目和字典,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总目》、《康熙字典》等。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不但各种综合性工具书部帙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广泛,各专门学科的工具书也越来越多,新的检索方法不断出现,检索知识不断丰富,检索内容不断扩大。
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何多源教授曾向当时的教育部提交《论“目录学”和“参考书使用法”应列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程》的议案。遂使“**中学以上学校,多列为必修课,学子重视,几埒国学”。(汪国垣《目录学研究》)但是,真正把文献检索作为一门学科分支来研究,并在大学普遍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陈光祚先生是文献检索课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74年,他编出了我国**部《科技文献检索》教材,并且很快在全国各大学图书情报系,而后又在各个学科专业开设文献检索课。1984年**教委(教育部前身)发出正式文件,将“文献检索与利用”列为全国理工农医文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目前,全国有数百万大学生、研究生和中专生听了这门课。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图书馆设立“文献检索教研组”,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检索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21世纪初,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异军突起,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劳动者,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管理日趋成熟,课程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尚未走上正轨。据悉,各高职高专学校文献检索课的开设很不整齐,有的学校作为选修课,有的学校作为必修课,而不少学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尚未开设文献检索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