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陈越香?”
在昆明停留多日以后,阿麦变得对生茶越来越有感觉。尤其是在云南冬天晒着太阳的日子,阿麦总觉得想来一口生茶,而不是熟茶。某天下午,我和阿麦应约去雷大哥家。如第七章所述,雷大哥并不办什么茶会,但是喜欢在家中一隅邀约两三好友喝茶尽兴。这天下午比较特殊的是,我们准备喝一系列全部产自易武的茶。雷大哥手中有一个完整的易武系列,从2002年到2007年的。我也带了一饼易武2002。那是我**次去到易武时,在当地人的指导下自己手作的。这饼茶是我的宝贝,只偶尔和家人一起喝过两次。那两次喝时,总觉得还比较生,于是便小心保存下来。
雷大哥觉得,我的这饼2002比他的2002还要“正宗”,建议先试试。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棉纸,请大家先看外形。茶饼有点椭圆,边缘差不多和**一样厚,如果就形状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次品。我那时不是、现在也不是一个称职的揉茶工和压茶师。而现如今易武乃至所有云南产区的普洱茶,不论机器还是手工,都制作得越来越精良: 茶饼一定浑圆;从茶饼边缘到**,逐渐增厚,形成一条“龙脊”;茶饼的底部**有一个凹,同样必须是圆的,棉纸包裹后打个结,就束在那里。不过,手工制作的不规则可能意味着另一种“真实”吧,雷大哥和阿麦安慰我。我初到易武时,易武的普洱茶还没有大的声响,但到了2007年时,2002年的易武普洱茶在市场上已经卖到一饼(357克)3000元以上了!我的这一饼,我清楚地记得,只花了10元。那时还并没有清楚的大树茶和台地茶的区别。
我交给雷大哥来泡,他是泡茶的能手,加上这里是他的家,他熟悉一切器具。雷大哥小心地从茶饼上分茶,选了一个大小合适的盖碗,开始专注地冲泡。**泡出汤了,我们满怀期待地认真品尝。却没有人说话,大家显然有点纳闷,对尝到的滋味满腹疑虑。雷大哥调整了水温,更审慎地开始第二泡。还是没有清楚的意见。第三泡喝完,我作为茶的主人,终于忍不住下结论说,这茶还非常涩口,甚至比我一两年前和家人喝时还要涩口。阿麦和雷大哥也同意。不过雷大哥说,有一股干梅子香,兴许这茶还正在转化过程中呢!
我的2002,我们喝到第五泡止,然后开始喝雷大哥的2002易武作为比较。这个茶有更明显的梅子香,可能是雷大哥的特殊保存方式所致。我的茶只是用原来的棉纸包好不动,放在柜子里。而雷大哥在原有棉纸的基础上,还又套了一个牛皮纸袋。不过我们都一致觉得,这个茶也很涩。
接下来雷大哥开始泡他的2003易武。这是还没有蒸压成饼的散茶。一般认为散茶因为接触空气面积较多,发生转化的可能性要比紧压茶更大。这个茶喝来要比前两个都略甜和滑,但是远没有达到阿麦所讲的“滑”。而且如果不是因为有前面两个涩味明显的茶作比较,恐怕这个茶也是不能让人满意的。雷大哥和我一样,小心保存着他所有的茶,一部分放在他自己住处,一部分存在他父母家中,都在昆明。前不久他去广东一带,不断有当地朋友“忽悠”他说,茶不能存在昆明,太干,还是要存在大珠三角一带才有转化。今天接连喝了几个存在昆明的茶,看来都不怎么让人满意,这令他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到底怎样存茶。不过他觉得不能一下子把“大珠三角存茶说”到处散播,特别如果遇到像红土那样的人,他这么说肯定会被“拍砖头”的。
然后泡了雷大哥的2004易武。比2003易武只稍甜滑一点,差别不很大。
*后,雷大哥泡了他这个春天(2007年)刚从易武买的茶。这是今天*年轻的一个茶,距离才出产时显然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但是*让大家惊喜连连。我才尝一口,就觉得仿佛回到了易武: 花蜜香明显,水路细软,冰糖甜压过轻微的涩苦,回甘生津不断,显然是个较好的易武大树茶。我自然是对易武茶情有独钟的,正宗可辨的易武茶总是令我立马心明眼亮。阿麦和雷大哥虽然没有我对易武茶那么钟爱,但也都承认这个茶的**,并且一致觉得这个茶比起之前的所有茶来说都更加令人愉悦。阿麦之前听闻过三醉版主老严评价好的易武茶时曾用“清泉”一词,当时颇为不解,但现在从这个当年的易武春茶身上好像体会到了。而且有意思的是,虽说生茶总体被认为比较生寒,但今天这个春天的易武大树生茶却并没有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雷大哥自己收的茶,知道出处,他证明这是一个春天的易武大树茶,制作精良。
喝完以上这五个茶,阿麦、雷大哥和我面面相觑,难道我们今天的结论是“越新越香”吗?要知道市场上在讲的可都是“越陈越香”啊!今天的尝试,虽然并不能完全下结论说,2002或2003等年份的那些茶再继续存下去不会变好,因为结果应由时间慢慢揭晓。但是假如一味地提倡“越陈越香”,是不是太过于盲目自信呢?有多少人买了新茶以后,通过若干年的储存,能保证达到像贵比黄金的“同庆”“宋聘”那样的滋味和价值呢?正在存茶的人们,有多少是在盲目乐观、自欺欺人或者摸着石头过河呢?如果一饼茶的原料本来就不佳,还值得人们花费若干时间和空间去等待它的转化吗?会有转化吗?要怎样存放?要存放在怎样的环境之下,才能有利于正面的陈化呢?
雷大哥觉得,今天的喝茶至少说明,“越陈越香”不是**的,有的茶,兴许*香的时候正是它比较年轻之际;而不可否认,有的茶初尝不好喝,或可通过陈放而获得改变,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陈放、在怎样的环境下陈放。阿麦觉得,“越陈越香”又恰恰正是云南人的软肋,因为云南人没有自己存下来的老茶,那么假如某些茶——即便不是全部——可以“越新越香”,这可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助云南人一臂之力呢?众所周知的是,在2007年春夏普洱茶市场发生滑坡之际,有一种说法是,广东存着的茶,再喝八年也喝不完,言下之意是普洱茶不需要云南人也可以。这句话引起过云南产茶地的恐慌。但如果新茶、特别是品质优良没有生寒之感的新茶,可以赢得人们的喜爱,那么云南普洱茶的前景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广阔一点呢?
不几天后阿麦见到了其他网友,尝试把某些茶“越新越香”的可能性说给他们听,但是遭到反对,包括曾以“清泉”来评价好的易武生茶的老严。他们的脑袋,已经被“越陈越香”装满了,不容别人轻易“忽悠”。
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云南生普的确在某些方面赢得了新的消费群体。我被告知,这和某些人改变了生普的制作工艺有关,比如,在炒茶(杀青)之前延长茶叶静置的时间,从而获得了如同乌龙茶般的半发酵的效果,结果是茶的香气增强,仿佛香气丰富迷人的乌龙茶一般。有的甚至在炒茶和烘干的环节进一步提香,以求赢得新的顾客,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不过,这样的做法又受到了力求维护普洱茶传统制作的人士的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