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初醒 一这个教员像工友 这是1920年11月的**。 梅大栋和几位同学站立在宣城北门小火轮码头上,等着从芜湖湾沚方向坐船来的恽代英。这个地方又名“别士桥”。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次来宣城,就是从这里“泊舟而至”的。后来李白曾于此作《送友人》,其中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成为千古名句。梅大栋和同学们开玩笑说,今天我们在这里迎接代英先生,没准以后这个地方会改名为“迎士桥”呢。 是的,年轻的学子们今天在这里迎接的恽代英,是他们心目中的“士”,一位真正的“士”。可是,他们等了很长时间,船上的乘客都下光了,还是没有见到恽代英,莫非他们将时间弄错了? 几天前,校长章伯钧告诉同学们,他们四师(安徽省宣城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四师”)新学期要聘请一位新教员,叫恽代英。当时一听这个消息,梅大栋异常激动,他就到校长室请求,要和同学们一起去码头上迎接恽代英。 章伯钧故意板着面孔说,怎么,这回你们满意了? 梅大栋知道章校长指的是四师学生之前举行的几次拒绝顽固派统治学校的学潮运动,他挠挠头皮说,恽代���能来四师是我们的大福气啊!即便是在较为偏僻的皖东南宣城,恽代英的名字也像星星般闪耀在知识青年们的心中。恽代英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他常在《少年中国》杂志上发表文章,一写就是数千上万言。这杂志经各种渠道传到宣城时,往往已经被翻阅得卷边了,但梅大栋依然一期一期追着读,他的感受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凡是读过他文章的,未有不被他的道理说服、感情所吸引”。 小火轮冒着浓烟突突突地离岸开走了,梅大栋他们还是没有等到恽代英,只好往学校走。没走几步,就见一个人问路,先生,到宣城第四师范学校怎么走?那人操的是一口外地口音。 梅大栋心里一动,问他,您,是恽代英先生? 那个年轻人摇摇头,笑着,指着不远处的一个人说,代英在那儿呢。 不远处那个人穿着一件半旧的显得有些窄小的蓝布长衫,剃着光头,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脚上穿的是土制布鞋。他坐在担行李的扁担上,正冲着梅大栋笑。然后,他站起来拱手说,我是恽代英,你们就叫我代英吧。 梅大栋不敢相信这个人就是恽代英。他是如此朴素,若是不戴着眼镜,活脱脱就是学校里一位卖苦力的工友嘛。但是恽代英一开口说话,梅大栋就知道,这是恽代英,这是那个创办“利群书社”,试验“全然共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共同生活”的恽代英,这是那个左手翻译、右手撰文,热情讴歌新思潮的恽代英。他赶紧去帮恽代英担行李,恽代英连连摆手说,哎,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带路吧! 梅大栋侧了身说,先生,应该是您带路! 恽代英说,不对,叫我代英,还是我在前头蹚路吧。 梅大栋和同学们跟在恽代英身后,这次随着恽代英一起到四师来的,还有随他附读的学生李求实、刘茂祥和吴华梓(又名吴化之)。夕阳西下,一行年轻人的身影被拉长。梅大栋心里激动着,当然,他那时还不会想到,他今后的命运会和这一行人发生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