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兴起 儒学从何时起?孔子以前有无儒学?凡一学派,都不是偶然发生,虽以孔子之圣,亦不能前无所承。不过 儒家道术至孔子集其大成,所以讲儒学从孔子讲起,未 尝不可。孔子学说全部如何,亦留到本论再讲。我们所 应当知道的,就是儒家道术,孔子集其大成,以后两千 多年,都由孔子分出。在一方面,因为孔子的话,词句 简单,而含义丰富,所以后来研究孔子学说的人,可以 生出种种解释。同为儒家,下面又分出许多学派;在他 一方面,因为孔子的主张,平庸中正,有许多认为不满 意的人创为反动学派。既有反动学派发生,孔子弟子及 后学受其影响,对于本派学说或加修正,或全变相。所 以从孔子起,分两大支,有因词句简单而解释不同的, 有因受旁的影响而改换面目的,不可不加注意。 先讲儒家以外的学派,孔子之后,新出的重要学派, 可分为二:(1)墨家;(2)道家,皆起于孔子死后数十年乃至百年。墨家出于孔后,自是不成问题。道家向来认 为出在孔前,或与孔子同时,依我看来,都不大对。《老 子》五千言,历来认为孔子以前的作品,我一向很怀疑, 时间愈长,愈认确实。不是本问题所关,暂不细讲,但因 要说明重要学派的顺序,不妨略讲几句。 孔子学说,*主要者为“仁”。“仁”之一字,孔 子以前,无人道及,《诗》及《尚书》二十八篇,皆不 曾提到,以仁为人生观的**,这是孔子*大发明,孔 子所以伟大,亦全在此。《老子》书中,讲仁的地方就 很多,“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这全为孔子而 发,假使孔子不先讲仁,老子亦用不着破他了。此外压 倒“仁”字的地方还很多,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 狗”“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 义,民复孝慈”等语,可知老子之作实在孔子的“仁” 字盛行以后。不唯如此,“义”之一字,孔子所不讲, 孔子只讲知、仁、勇。仁义对举,是孟子的发明。而 《老子》书中,讲仁义的地方亦很多,可知不唯不在孔 子之前,还许在孟子以后。孟子辟异端,他书皆引,未 引《老子》一句,其故可想而知。这种地方,离开事迹 的考据,专从文字下手,虽觉甚空,然仍不失为有力的 佐证。此外,尚贤,是墨子所主张的,《墨子》有《尚 贤》篇,而老子有“不尚贤使民不争”一语。天道鬼 神,是墨子所信仰的,墨子有《天志》篇、《明鬼》篇,而老子有“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一语。旁的不问,专从思想系统入手,《老子》一书似在孔子以后、墨子以后,甚至于孟子以后啊。从前说九流各家,道家墨家方面,出在孔后,更不必辩。《淮南子·要 略》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这是说从 前研究孔子的道理,后来深感繁重,才重新创立一个学 派。墨子是孔子后辈,生于邹鲁之间,其地儒学*盛, 年轻时不能不有所习染,《淮南子》之说甚是。墨家继 儒家而发生,有不以为然的地方,然后独树一帜,因在 后辈影响甚深。墨门弟子,亦与儒家有密切关系,如禽 滑釐,曾学于子夏,一面为墨家大师,一面为孔门再传 弟子。 道家方面,既然《老子》一书,不在孔子之前,则 庄子与老子的先后,亦成为问题了。向称老庄,若使庄 子在前,当改称庄老才是。庄子地位,在道家极为重 要,比禽滑釐之在墨家,还要重些。庄子学于田子方,*古,儒家次之,其说非是 。应当以儒家为*古,道 家亦儒家盛行后一种反动,为儒家之对敌的学派。 田子方学于子夏,所以庄子一面是道家大师,一面是孔 门三传弟子。 由此看来,道、墨两家,亦可以说是儒家的支派,先 是承袭,后才独立;先是附庸,后为大国。唯旁的儒家, 无论如何变化,仍称孔子之后。道、墨两家既盛,与儒家 立于三分的地位,就不承认是孔子之后了。恰如齐桓、晋 文,虽握霸权,仍尊周室;楚庄王、吴夫差,一握霸权, 便不承认周室的地位,情形正复相同。我们再看,*初的 儒家,因为道、墨二家独立后,倡为反对的论调,与儒家 以极大的影响,儒学自身亦有许多变迁。 现在再讲孔门直接的学派。《韩非子·显学》篇 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 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 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儒分为八。”韩非生当 始皇的时候,离战国*近,其说当甚可靠。此种八家, 现在可考者,唯孟、孙二家。自余六家无考,其著作见 于《汉书·艺文志》的,有《子思》二十三篇,《漆雕 子》十三篇,然后代亦皆丧失,殊可惋惜。此外四家, 在汉朝时已经看不着了。 果如韩非所言,战国之末,儒分为八,我们诚然相 信,但*初儒家的分裂,恐没有如此复杂。现在姑且假 定,孔子死后,*初分为两派,有子是一派,曾子是一 派。所以《论语·学而》篇,先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继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 好犯上者鲜矣。”又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子是孔子。总观《论语》全书,除孔子外,称子者,唯 有若、曾参二人。颜渊称渊而不称子,因颜渊早死,其 学不传。子夏、子贡,亦不称子。此中消息,殊耐寻味 啊!《孟子·滕文公上》说:“昔者孔子没......他日子 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 曾子,曾子曰‘不可’。”这并不是曾子有意与有子为 难,徒争意气,实际是因为两人学派,大不相同,所以 就各人走各人的路了。 大概子夏、子游、子张三人,因为孔子死后,门下 散落,不能不要一个统率的人,而有若年*高、德* 重,故推举他做孔门**。可知子夏、子游、子张, 同是一派。这一派大概对于孔子所说的话、所删定的经 典,为形式的保守,异常忠实,以有若为其代表。后来 荀子说:“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习礼。”可以说是从 这一派演出。 曾子另为一派,不注重形式,注重身心修养,对于 有若一派,很有些不同的地方。据说曾子的弟子是子 思。《大戴礼》中“曾子十篇”,虽未必能包举他学说 的全部,也可据以窥见一斑。子思著作,现存者为《中 庸》。《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今原书 虽佚,或者《礼记》中还有若干篇是他的作品。后来孟子专讲存心养气,可以说是从这一派演出。照这样的分 法,孔子死后,门弟子析为二派:一派注重外观的典章 文物,以有若、子夏、子游、子张为代表;一派注重内 省的身心修养,以曾参、子思、孟子为代表。春秋战国 时代的儒学情形,大概可以了然了。 孔子道术方面很多,一方面讲内圣,一方面讲外 王。可见他不单注重身心修养,并且注重政治社会情 形。孔门分四科:一德行,注重修养,后人称为义理之 学;二言语,注重发表,后人称为词章之学;三政事, 注重政治,后人称为经济之学;四文学,注重文物,后 人称为考证之学。这样四科,亦还不能算孔子全部学 问,至多不过圣人之一体而已。四科之外,还有许多派 别不可考的。如韩非子所说儒分为八,其中孟、孙二 派,有书传世,可以明白,前面已经说过:子思一派, 由《中庸》及《礼记》可以窥见一斑,也用不着再讲; 唯漆雕氏一派,即《论语》上的漆雕开,《汉书·艺文 志》有《漆雕子》十三篇,可见得他在孔门中,位置甚 高,并有著书,流传极盛,在战国时,俨然一大宗派。至 其精神,可于《韩非子·显学》篇所说“不色挠,不目 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 之”几句话中,窥见大概,纯属游侠的性质。孔门知、 仁、勇三德中,专讲勇德的一派,孟子书中所称北宫黝养 勇、孟施舍养勇,以不动心为*后目的,全是受漆雕开的影响。其余颜氏、子张氏、仲良氏、乐正氏四派,本人的 著作既不传世,旁人的著作又没有提到他们,所以无从考 见了,这是我们认为很不幸的一件事情。 孔子死后,有七十子,七十子后学者,一传再传, 门弟子极多,学派亦很复杂。要研究这些人的学说, 只有大小戴的《礼记》还有一部分材料可考。其中十 之二三是七十子所记,十之七八是七十子后学所记。自 孔子至秦约三百年,自秦至二戴又百余年,时间如此的 长,派别如此的复杂,而材料如此的短少,研究起来, 很觉费事。我们根据《汉书·艺文志》,看孔门弟子的 著作,有下列几种:《子思》,二十三篇;《曾子》, 十八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 《景子》,三篇;《世子》,二十一篇;《李克》,七 篇;《公孙尼子》,二十八篇;《芈子》,十八篇。可 见西汉末年,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著作行世者凡有九 家,此九家的内容如何,可惜得不着正确资料,很难 一一考证。大概这几百年间,时代没有多大变化,外来 影响亦很少,不能有好大异同,可以附在孔子之后,一 同研究。自春秋经战国迄秦,儒家变迁,其大略如此。 凡一种大学派成立后,必有几种现象: 1.注解。因为内容丰富,门下加以解释。这种工作 的结果,使活动的性质变为固定,好像人的血管硬化一 样,由活的变成死的,这是应有现象之一。 2.分裂。一大学派,内容既然丰富,解释各有不 同,有几种解释就可以发生几种派别。往往一大师的门 下,分裂为无数几家,这也是应有现象之一。 3.修正。有一种主张,就有一种反抗。既然有反抗 学说发生,本派的人想维持发展固有学说,就发生新努 力,因受他派的影响,反而对于本派加以补充或修正, 这是应有现象之一。 地不论中外,时不论古今,所有各种学派,都由这 几种现象,发动出来。儒家哲学,当然不离此例,所以 儒家各派亦有注解,有分裂,有修正。 自孔子死后,儒家派别不明,韩非所说儒分为八, 亦不过专指战国初年而言,经战国及秦到汉数百年间,派 别一定很多。七十子后学者的著作,留传到现在的,以大 小《戴记》为主,共八十余篇,其中讲礼仪制度的,约占 三分之二。大概自孔子死后,子夏、子游、子张,留传* 广。因孔子以礼为教,一般人皆重礼。对于礼的内容,分 析及争辩很多,《小戴礼》的《檀弓》《曾子问》,都不 过小节的辩论。这种解释制度、争论礼仪,就是上面所说 的**第二两种现象。所以子夏、子游、子张以后的儒 家,一方面是硬化,一方面是分裂。 同时道家之说,孔子死后不久发生。老庄的主张, 在《论语》中,可以看出一点痕迹,《论语》说:“君 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又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这类话,很与道家相近。道家在孔子后,然为 时甚早,孔子死后,不久即发生,与儒家对抗,对于儒 家的繁文缛节,予以很大的打击。因为受敌派的攻击, 自己发生变化,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三种现象,补充或修 正前说。 儒家自己发生变化,究竟如何变法呢?我们看 《易》的《系辞》与《文言》,其中有好多话,酷似道 家口吻。本来《十翼》这几篇东西,从前人都说是孔子 所作,我看亦不见得全对。《系辞》与《文言》中,有 许多“子曰”,不应为孔子语。孔子所作,当然不会自 称“子曰”,就是没有“子曰”的,是否孔子所作,还 是疑问。因为有“子曰”的,皆朴质与《论语》同; 无“子曰”的,皆带有西洋哲学气味。大概《系辞》 与《文言》,非孔子作,乃孔子学派分出去以后的人所 作。其中的问题,从前的儒家不讲,后来的儒家不能不 讲了。 头一步所受影响,令我们容易看出者为《系辞》与 《文言》,其次则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乐记》等著作,大抵皆受道家影响以后,才始发生。 所以曾子、子思一派讲这类的话就很多,《中庸》一 篇,郑玄谓为子思作,我们虽不必遽信,但至少是子孟子这一派的发生,与当时社会状况有极大的关 系。因为春秋时代为封建制度一大结束,那时社会很紊 乱,一般人的活动往往跑出范围以外,想达一种目的, 于是不择手段。孟子的门弟子,就很羡慕那种活动,所 以景春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话。可见 得当时一般社会都看不起儒家的恬适精神,人群的基础 异常摇动,孟子才不惜大声疾呼的,要把当时颓败的风 俗人心唤转过来。 孟子与孔子,有许多不同之点。孔子言“仁”,孟 子兼言“仁义”。什么叫义?义者,应事接物之宜也。 孟子认为*大的问题,就是义利之辨,其目的在给人一 个立脚点,对于出入进退,辞受取与,一毫不苟。所以 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又说: “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都是教人高尚明 哲,无论如何失败,有界限,有范围,出了界限范围以外,就不做去,可以说对于当时的坏习气极力校正。 孔子智仁勇并讲,所以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孟子专讲勇,所以说“我四十不动心”“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仁弘义,以义辅仁;仁以爱人, 义以持我。这种方法,孟子极力提倡,极力讲究。 孔子对于性命,不很多讲,或引而不发,孔子门人 常说:“子罕言命,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当 孟子的时候,道家对于这部分研究得很深,儒家如果不 举出自己的主张,一定站不住脚,所以孟子堂堂正正地 讲性与天道,以为是教育的根本。《孟子》七篇中,如 《告子上》《告子下》大部分讲性的问题,自不必说; 其余散见各篇的很多,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者也。”“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 为而已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 而知者,其良知也。”“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 夺也。”这类话,对于当时章句之儒咬文嚼字的那种办 法,根本认为不对。 孟子以为人类本来是好的,本着良知良能,往前做 去,不必用人家帮忙,不必寻章摘句、繁文缛节地讨麻 烦,自己认清,便是对的。这种学说,可谓对于孔子学 说的一种补充,扫除章句小儒的陋习,高视阔步地来讲 微言大义,我们可以说儒家至孟子起一大变。 孟子以后,至战国末年,一方面社会的变迁更为剧烈,一方面道墨两家更为盛行,尤以墨家为*盛。《韩 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战国末年, 儒墨并举,两家中分天下。墨家对于知的方面极为注 重,以知识做立脚点,为各家所不及。即如《经上》 《经下》《经说上》《经说下》诸篇,对于客观事物俱 有很**的见解,所以当时墨学,几遍天下。同时因为 社会变迁更大的结果,豪强兼并,诈伪丛生,而儒家严 肃的道德观念,被社会上看作迂腐。除了道墨盛行、社 会轻视以外,儒家自身亦有江河日下的趋势。孟子道性 善,说仁义,有点矜才使气。孟门弟子,愈演愈厉,一 味唱高调,讲巨子,末流入于放纵夸大。从这一点看 去,后来王学一派,有点近似,阳明本身,尚为严肃, 门弟子则光怪陆离,无奇不有。因为孟派末流,有许多 荒唐的地方,所以那时儒家,很感觉有补充修正的必 要,于是乎荀卿应运而出。 《史记·孟荀列传》称:“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 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 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 列著数万言。”太史公这几句话,很难说出荀派发生的 动机。当时儒家末流,有许多人,专靠孔子吃饭。《非 十二子》篇说:“......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 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记得某书亦 说,人家办丧事,儒者跑去混饭吃,这正是太史公所谓鄙儒小拘。而庄**流则又滑稽乱俗,很能淆惑视听。 庄周是否儒家,尚是问题,庄周出于田子方,田子方是 子夏的门生。孟子出于子思,子思是曾子的门生。庄孟 二人,很可以衔接得起来。在这儒道末流、俱有流弊的 时候,荀卿这派,不得不出头提倡改革了。 前面说墨家长处,在以知识为立脚点。荀子很受他 们的影响,对于知识,以有条理有系统为必要,他的《解 蔽》《正名》诸篇,所讨论都是知识的问题。譬如论理的 凭借是什么,知识的来源是什么,这类问题,孔孟时所不 注重,到了荀子就不能不注重了。这是荀子受墨家的影响 而创为儒家的知识论。此外受墨家影响的地方还多,墨子 有《天志》《明鬼》论,*信鬼神,荀子的《天论》等 篇,正是对墨而发,与墨子持反对的论调。 当时一般人,对于严肃修养的功夫,都认为迂腐, 不肯十分注重。孟子一派,虽提出自己的主张,不特不 能救鄙儒小拘的学风,甚或为作伪者大言欺人的工具。 到了荀子,极力注重修养,对于礼字,重新另下定义。 孔子言仁,孟子言义;荀子言礼,以礼为修养的主要工 具。孟子主张内发,荀子主张外范。孟子说性是善的, 随着良知良能做去;荀子说性是恶的,应以严肃规范为 修束身心的准绳。所以荀子的学说,可以说是战国末年 对于儒家的一大修正。 自孔子死后,儒家的变迁,其大概情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