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儒家哲学七讲
QQ咨询:
有路璐璐:

儒家哲学七讲

  • 作者:梁启超 著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344194
  •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01日
  • 页数:264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思想学术之主干,自先秦至明清,儒家思想流派的不断演进和发展持续地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核与生命力,并构成了中国人的主要思想体系框架。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擘,学贯古今中外,卓有见地。本书选取梁启超在多部著作及讲演中围绕儒家思想展开讨论的内容并进行重新编排梳理,以帮助读者通过一代学术大师之思考见地,认知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精神。
    文章节选
    儒学的兴起 儒学从何时起?孔子以前有无儒学?凡一学派,都不是偶然发生,虽以孔子之圣,亦不能前无所承。不过 儒家道术至孔子集其大成,所以讲儒学从孔子讲起,未 尝不可。孔子学说全部如何,亦留到本论再讲。我们所 应当知道的,就是儒家道术,孔子集其大成,以后两千 多年,都由孔子分出。在一方面,因为孔子的话,词句 简单,而含义丰富,所以后来研究孔子学说的人,可以 生出种种解释。同为儒家,下面又分出许多学派;在他 一方面,因为孔子的主张,平庸中正,有许多认为不满 意的人创为反动学派。既有反动学派发生,孔子弟子及 后学受其影响,对于本派学说或加修正,或全变相。所 以从孔子起,分两大支,有因词句简单而解释不同的, 有因受旁的影响而改换面目的,不可不加注意。 先讲儒家以外的学派,孔子之后,新出的重要学派, 可分为二:(1)墨家;(2)道家,皆起于孔子死后数十年乃至百年。墨家出于孔后,自是不成问题。道家向来认 为出在孔前,或与孔子同时,依我看来,都不大对。《老 子》五千言,历来认为孔子以前的作品,我一向很怀疑, 时间愈长,愈认确实。不是本问题所关,暂不细讲,但因 要说明重要学派的顺序,不妨略讲几句。 孔子学说,*主要者为“仁”。“仁”之一字,孔 子以前,无人道及,《诗》及《尚书》二十八篇,皆不 曾提到,以仁为人生观的**,这是孔子*大发明,孔 子所以伟大,亦全在此。《老子》书中,讲仁的地方就 很多,“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这全为孔子而 发,假使孔子不先讲仁,老子亦用不着破他了。此外压 倒“仁”字的地方还很多,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 狗”“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 义,民复孝慈”等语,可知老子之作实在孔子的“仁” 字盛行以后。不唯如此,“义”之一字,孔子所不讲, 孔子只讲知、仁、勇。仁义对举,是孟子的发明。而 《老子》书中,讲仁义的地方亦很多,可知不唯不在孔 子之前,还许在孟子以后。孟子辟异端,他书皆引,未 引《老子》一句,其故可想而知。这种地方,离开事迹 的考据,专从文字下手,虽觉甚空,然仍不失为有力的 佐证。此外,尚贤,是墨子所主张的,《墨子》有《尚 贤》篇,而老子有“不尚贤使民不争”一语。天道鬼 神,是墨子所信仰的,墨子有《天志》篇、《明鬼》篇,而老子有“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一语。旁的不问,专从思想系统入手,《老子》一书似在孔子以后、墨子以后,甚至于孟子以后啊。从前说九流各家,道家墨家方面,出在孔后,更不必辩。《淮南子·要 略》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这是说从 前研究孔子的道理,后来深感繁重,才重新创立一个学 派。墨子是孔子后辈,生于邹鲁之间,其地儒学*盛, 年轻时不能不有所习染,《淮南子》之说甚是。墨家继 儒家而发生,有不以为然的地方,然后独树一帜,因在 后辈影响甚深。墨门弟子,亦与儒家有密切关系,如禽 滑釐,曾学于子夏,一面为墨家大师,一面为孔门再传 弟子。 道家方面,既然《老子》一书,不在孔子之前,则 庄子与老子的先后,亦成为问题了。向称老庄,若使庄 子在前,当改称庄老才是。庄子地位,在道家极为重 要,比禽滑釐之在墨家,还要重些。庄子学于田子方,*古,儒家次之,其说非是 。应当以儒家为*古,道 家亦儒家盛行后一种反动,为儒家之对敌的学派。 田子方学于子夏,所以庄子一面是道家大师,一面是孔 门三传弟子。 由此看来,道、墨两家,亦可以说是儒家的支派,先 是承袭,后才独立;先是附庸,后为大国。唯旁的儒家, 无论如何变化,仍称孔子之后。道、墨两家既盛,与儒家 立于三分的地位,就不承认是孔子之后了。恰如齐桓、晋 文,虽握霸权,仍尊周室;楚庄王、吴夫差,一握霸权, 便不承认周室的地位,情形正复相同。我们再看,*初的 儒家,因为道、墨二家独立后,倡为反对的论调,与儒家 以极大的影响,儒学自身亦有许多变迁。 现在再讲孔门直接的学派。《韩非子·显学》篇 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 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 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儒分为八。”韩非生当 始皇的时候,离战国*近,其说当甚可靠。此种八家, 现在可考者,唯孟、孙二家。自余六家无考,其著作见 于《汉书·艺文志》的,有《子思》二十三篇,《漆雕 子》十三篇,然后代亦皆丧失,殊可惋惜。此外四家, 在汉朝时已经看不着了。 果如韩非所言,战国之末,儒分为八,我们诚然相 信,但*初儒家的分裂,恐没有如此复杂。现在姑且假 定,孔子死后,*初分为两派,有子是一派,曾子是一 派。所以《论语·学而》篇,先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继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 好犯上者鲜矣。”又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子是孔子。总观《论语》全书,除孔子外,称子者,唯 有若、曾参二人。颜渊称渊而不称子,因颜渊早死,其 学不传。子夏、子贡,亦不称子。此中消息,殊耐寻味 啊!《孟子·滕文公上》说:“昔者孔子没......他日子 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 曾子,曾子曰‘不可’。”这并不是曾子有意与有子为 难,徒争意气,实际是因为两人学派,大不相同,所以 就各人走各人的路了。 大概子夏、子游、子张三人,因为孔子死后,门下 散落,不能不要一个统率的人,而有若年*高、德* 重,故推举他做孔门**。可知子夏、子游、子张, 同是一派。这一派大概对于孔子所说的话、所删定的经 典,为形式的保守,异常忠实,以有若为其代表。后来 荀子说:“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习礼。”可以说是从 这一派演出。 曾子另为一派,不注重形式,注重身心修养,对于 有若一派,很有些不同的地方。据说曾子的弟子是子 思。《大戴礼》中“曾子十篇”,虽未必能包举他学说 的全部,也可据以窥见一斑。子思著作,现存者为《中 庸》。《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今原书 虽佚,或者《礼记》中还有若干篇是他的作品。后来孟子专讲存心养气,可以说是从这一派演出。照这样的分 法,孔子死后,门弟子析为二派:一派注重外观的典章 文物,以有若、子夏、子游、子张为代表;一派注重内 省的身心修养,以曾参、子思、孟子为代表。春秋战国 时代的儒学情形,大概可以了然了。 孔子道术方面很多,一方面讲内圣,一方面讲外 王。可见他不单注重身心修养,并且注重政治社会情 形。孔门分四科:一德行,注重修养,后人称为义理之 学;二言语,注重发表,后人称为词章之学;三政事, 注重政治,后人称为经济之学;四文学,注重文物,后 人称为考证之学。这样四科,亦还不能算孔子全部学 问,至多不过圣人之一体而已。四科之外,还有许多派 别不可考的。如韩非子所说儒分为八,其中孟、孙二 派,有书传世,可以明白,前面已经说过:子思一派, 由《中庸》及《礼记》可以窥见一斑,也用不着再讲; 唯漆雕氏一派,即《论语》上的漆雕开,《汉书·艺文 志》有《漆雕子》十三篇,可见得他在孔门中,位置甚 高,并有著书,流传极盛,在战国时,俨然一大宗派。至 其精神,可于《韩非子·显学》篇所说“不色挠,不目 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 之”几句话中,窥见大概,纯属游侠的性质。孔门知、 仁、勇三德中,专讲勇德的一派,孟子书中所称北宫黝养 勇、孟施舍养勇,以不动心为*后目的,全是受漆雕开的影响。其余颜氏、子张氏、仲良氏、乐正氏四派,本人的 著作既不传世,旁人的著作又没有提到他们,所以无从考 见了,这是我们认为很不幸的一件事情。 孔子死后,有七十子,七十子后学者,一传再传, 门弟子极多,学派亦很复杂。要研究这些人的学说, 只有大小戴的《礼记》还有一部分材料可考。其中十 之二三是七十子所记,十之七八是七十子后学所记。自 孔子至秦约三百年,自秦至二戴又百余年,时间如此的 长,派别如此的复杂,而材料如此的短少,研究起来, 很觉费事。我们根据《汉书·艺文志》,看孔门弟子的 著作,有下列几种:《子思》,二十三篇;《曾子》, 十八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 《景子》,三篇;《世子》,二十一篇;《李克》,七 篇;《公孙尼子》,二十八篇;《芈子》,十八篇。可 见西汉末年,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著作行世者凡有九 家,此九家的内容如何,可惜得不着正确资料,很难 一一考证。大概这几百年间,时代没有多大变化,外来 影响亦很少,不能有好大异同,可以附在孔子之后,一 同研究。自春秋经战国迄秦,儒家变迁,其大略如此。 凡一种大学派成立后,必有几种现象: 1.注解。因为内容丰富,门下加以解释。这种工作 的结果,使活动的性质变为固定,好像人的血管硬化一 样,由活的变成死的,这是应有现象之一。 2.分裂。一大学派,内容既然丰富,解释各有不 同,有几种解释就可以发生几种派别。往往一大师的门 下,分裂为无数几家,这也是应有现象之一。 3.修正。有一种主张,就有一种反抗。既然有反抗 学说发生,本派的人想维持发展固有学说,就发生新努 力,因受他派的影响,反而对于本派加以补充或修正, 这是应有现象之一。 地不论中外,时不论古今,所有各种学派,都由这 几种现象,发动出来。儒家哲学,当然不离此例,所以 儒家各派亦有注解,有分裂,有修正。 自孔子死后,儒家派别不明,韩非所说儒分为八, 亦不过专指战国初年而言,经战国及秦到汉数百年间,派 别一定很多。七十子后学者的著作,留传到现在的,以大 小《戴记》为主,共八十余篇,其中讲礼仪制度的,约占 三分之二。大概自孔子死后,子夏、子游、子张,留传* 广。因孔子以礼为教,一般人皆重礼。对于礼的内容,分 析及争辩很多,《小戴礼》的《檀弓》《曾子问》,都不 过小节的辩论。这种解释制度、争论礼仪,就是上面所说 的**第二两种现象。所以子夏、子游、子张以后的儒 家,一方面是硬化,一方面是分裂。 同时道家之说,孔子死后不久发生。老庄的主张, 在《论语》中,可以看出一点痕迹,《论语》说:“君 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又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这类话,很与道家相近。道家在孔子后,然为 时甚早,孔子死后,不久即发生,与儒家对抗,对于儒 家的繁文缛节,予以很大的打击。因为受敌派的攻击, 自己发生变化,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三种现象,补充或修 正前说。 儒家自己发生变化,究竟如何变法呢?我们看 《易》的《系辞》与《文言》,其中有好多话,酷似道 家口吻。本来《十翼》这几篇东西,从前人都说是孔子 所作,我看亦不见得全对。《系辞》与《文言》中,有 许多“子曰”,不应为孔子语。孔子所作,当然不会自 称“子曰”,就是没有“子曰”的,是否孔子所作,还 是疑问。因为有“子曰”的,皆朴质与《论语》同; 无“子曰”的,皆带有西洋哲学气味。大概《系辞》 与《文言》,非孔子作,乃孔子学派分出去以后的人所 作。其中的问题,从前的儒家不讲,后来的儒家不能不 讲了。 头一步所受影响,令我们容易看出者为《系辞》与 《文言》,其次则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乐记》等著作,大抵皆受道家影响以后,才始发生。 所以曾子、子思一派讲这类的话就很多,《中庸》一 篇,郑玄谓为子思作,我们虽不必遽信,但至少是子孟子这一派的发生,与当时社会状况有极大的关 系。因为春秋时代为封建制度一大结束,那时社会很紊 乱,一般人的活动往往跑出范围以外,想达一种目的, 于是不择手段。孟子的门弟子,就很羡慕那种活动,所 以景春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话。可见 得当时一般社会都看不起儒家的恬适精神,人群的基础 异常摇动,孟子才不惜大声疾呼的,要把当时颓败的风 俗人心唤转过来。 孟子与孔子,有许多不同之点。孔子言“仁”,孟 子兼言“仁义”。什么叫义?义者,应事接物之宜也。 孟子认为*大的问题,就是义利之辨,其目的在给人一 个立脚点,对于出入进退,辞受取与,一毫不苟。所以 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又说: “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都是教人高尚明 哲,无论如何失败,有界限,有范围,出了界限范围以外,就不做去,可以说对于当时的坏习气极力校正。 孔子智仁勇并讲,所以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孟子专讲勇,所以说“我四十不动心”“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仁弘义,以义辅仁;仁以爱人, 义以持我。这种方法,孟子极力提倡,极力讲究。 孔子对于性命,不很多讲,或引而不发,孔子门人 常说:“子罕言命,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当 孟子的时候,道家对于这部分研究得很深,儒家如果不 举出自己的主张,一定站不住脚,所以孟子堂堂正正地 讲性与天道,以为是教育的根本。《孟子》七篇中,如 《告子上》《告子下》大部分讲性的问题,自不必说; 其余散见各篇的很多,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者也。”“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 为而已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 而知者,其良知也。”“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 夺也。”这类话,对于当时章句之儒咬文嚼字的那种办 法,根本认为不对。 孟子以为人类本来是好的,本着良知良能,往前做 去,不必用人家帮忙,不必寻章摘句、繁文缛节地讨麻 烦,自己认清,便是对的。这种学说,可谓对于孔子学 说的一种补充,扫除章句小儒的陋习,高视阔步地来讲 微言大义,我们可以说儒家至孟子起一大变。 孟子以后,至战国末年,一方面社会的变迁更为剧烈,一方面道墨两家更为盛行,尤以墨家为*盛。《韩 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战国末年, 儒墨并举,两家中分天下。墨家对于知的方面极为注 重,以知识做立脚点,为各家所不及。即如《经上》 《经下》《经说上》《经说下》诸篇,对于客观事物俱 有很**的见解,所以当时墨学,几遍天下。同时因为 社会变迁更大的结果,豪强兼并,诈伪丛生,而儒家严 肃的道德观念,被社会上看作迂腐。除了道墨盛行、社 会轻视以外,儒家自身亦有江河日下的趋势。孟子道性 善,说仁义,有点矜才使气。孟门弟子,愈演愈厉,一 味唱高调,讲巨子,末流入于放纵夸大。从这一点看 去,后来王学一派,有点近似,阳明本身,尚为严肃, 门弟子则光怪陆离,无奇不有。因为孟派末流,有许多 荒唐的地方,所以那时儒家,很感觉有补充修正的必 要,于是乎荀卿应运而出。 《史记·孟荀列传》称:“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 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 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 列著数万言。”太史公这几句话,很难说出荀派发生的 动机。当时儒家末流,有许多人,专靠孔子吃饭。《非 十二子》篇说:“......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 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记得某书亦 说,人家办丧事,儒者跑去混饭吃,这正是太史公所谓鄙儒小拘。而庄**流则又滑稽乱俗,很能淆惑视听。 庄周是否儒家,尚是问题,庄周出于田子方,田子方是 子夏的门生。孟子出于子思,子思是曾子的门生。庄孟 二人,很可以衔接得起来。在这儒道末流、俱有流弊的 时候,荀卿这派,不得不出头提倡改革了。 前面说墨家长处,在以知识为立脚点。荀子很受他 们的影响,对于知识,以有条理有系统为必要,他的《解 蔽》《正名》诸篇,所讨论都是知识的问题。譬如论理的 凭借是什么,知识的来源是什么,这类问题,孔孟时所不 注重,到了荀子就不能不注重了。这是荀子受墨家的影响 而创为儒家的知识论。此外受墨家影响的地方还多,墨子 有《天志》《明鬼》论,*信鬼神,荀子的《天论》等 篇,正是对墨而发,与墨子持反对的论调。 当时一般人,对于严肃修养的功夫,都认为迂腐, 不肯十分注重。孟子一派,虽提出自己的主张,不特不 能救鄙儒小拘的学风,甚或为作伪者大言欺人的工具。 到了荀子,极力注重修养,对于礼字,重新另下定义。 孔子言仁,孟子言义;荀子言礼,以礼为修养的主要工 具。孟子主张内发,荀子主张外范。孟子说性是善的, 随着良知良能做去;荀子说性是恶的,应以严肃规范为 修束身心的准绳。所以荀子的学说,可以说是战国末年 对于儒家的一大修正。 自孔子死后,儒家的变迁,其大概情形如此。
    目录
    **讲 儒家哲学是什么 / 001 第二讲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 009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 010 如何研究儒家哲学 / 017 第三讲 儒学的兴起 / 027 第四讲 中国儒学变迁概略 ( 上 ) / 041 第五讲 中国儒学变迁概略 ( 下 ) / 057 第六讲 儒家的基本思想 / 103 仁 / 104 礼 / 113 天 / 120 命 / 126 性 / 132 心体 / 155 中庸 / 165 第七讲 儒家经典 / 173 《诗经》 / 174 《礼记》 / 194 《易》 / 218 《春秋》 / 236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