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生态的迭代 商业生态的概念是詹姆斯·穆尔于 1993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的。 由于传统产业的消亡,再用“产业”一词来描述商业活动就显得不够全面。 当今时代的商业活动跨度较广,例如抖音就横跨了包括消费电子业和信息通信业等多个产业。 亚马逊也是很典型的商业生态型企业,它横跨多个产业,与小经营者、客户及外部环境实现了和谐共生。 此时,“商业生态”能更好地概括这些主体的商业活动。 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解释了强者驱逐弱者的道理。 而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所指的并非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是力求合作共赢,共同升级。 类似于共享经济,商业生态的模式更强调打造都是赢家的大格局。 商业生态迭代的根本原因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导致了用户新需求的提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第四次科技革命中互联网、生物基因、AI、量子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新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需求。 比如无人驾驶技术日渐完善,人从驾驶的活动中解放出来,这个时候车载内容就可以产生新的需求等;再比如 2018 年 12 月 8 日发射升空的嫦娥四号飞船已经落月四年多,未来或许就会出现月球旅行、月球探索等需求。 生产力的提升也推动了商业生态的加速迭代,社会化大生产让市场商品充足,甚至饱和,逐步由产能不足发展为供大于求的过剩场面。 许多行业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产品变成一种趋向于买方市场的状态,信息差和区域壁垒被互联网打破,各地域产品流通顺畅无阻。 此时,商家开始着手于两件事:**就是做精产品,提高产品性能,聚焦更细、更新的领域;第二就是定制化,这也是工业 4. 0 时代的生产特征,将产品与消费者更精准对接,不再是批量化的大生产,而是量体裁衣。 在生产力的推波助澜下,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供求双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就让市场从淘宝、京东等主导的第三方市场到了消费者主导的买家市场,进而,私域流量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商业生态迭代也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加快发生着。 如何拥抱数智化的商业生态 当前,科学技术革新早已把我们熟知的物理世界变成网状的数智世界,这个世界包罗万象而互通互联,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拥抱变化呢?在传统马路上创造价值的人 , 可能在PC 上不一定能创造价值。 老派的营销书喜欢讲述王永庆卖米的故事,王永庆在传统商业时代率先做到了同行们没人做的送货上门,并且记录下客户的需求,提供私人订制型的服务,这就是传统马路生意的创新。 当然,成功就会引起效仿,进而变得同质化,因此这些营销手段在今天看起来就都很司空见惯,创新也就变得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科技领域暗潮涌动,元宇宙创造出新的虚拟世界。 电影《头号玩家》基本就阐述了一个合格的元宇宙,目前应用场景也较为广泛,如购物软件中的VR 试穿等;人工智能的兴起,阿尔法狗轻松战胜人类高手就已经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强大,更是催生出了无人驾驶、智能家居等新产品;区块链的出现让商业地盘重新划分,打破了传统的分割;5G 让万物变得互联互通,没有人再是一座孤岛;各种数字化的技术让世界编织成一张大网,我们的饮食、出行、购物全都囊括其中,购买、运输、营销、收获等原本生活化的场景全部变得更加数据化。 毫无疑问,这些技术都将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大部分是数字化、虚拟化就可以完成的。 因此,新科技催生商业生态更迭的脚步不仅不会停,而且会不断聚变和加速。 只有拥抱科技,融合科技,才是当下的破局之道。 这种创新也理应包括创新营销方式、属性和内容。 十几年前,流量来自于大众传媒,比如电视台,我们听说过很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 其特性是流量来源单一且具有垄断性,私人 IP 也只有通过某种大众传媒才能获得影响力。 消费场景也从街边小摊再到众人**的供销店、百货商店等典型消费场景,到如今无人商店、新零售悄然出现,蔚然成风。 市场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源导向型,另一种是市场导向型。 资源导向型如大众商贸、工程类、基建类,门槛高、起步难,从业者是特定的群体,依靠的是人脉资源创造产业资源,普通人很难涉足。 市场导向型则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在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经商潮阶段,大到连锁商超,小到路边摊,遍地开花。2003 年,中国迎来另一次重大拐点,传统的商品流通受阻,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迎来了新的春天,第二阶段随之出现。 在第二阶段的传统互联网时代中,人们把线下的生意做到了线上,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横空出世,对标个体工商户的单个淘宝店,对标专卖店的单个天猫、京东等店,对标百货商超的天猫、京东、唯品会等平台……他们整合市场资源,将所有商品的质量、价格近乎透明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信息差被进一步缩小,地域垄断被打破。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纵深,第三个阶段始于2013 年左右,以微商的出现为标志,微商是连锁企业互联网化的雏形,以区块链技术重新划分“空中地域”,全域经济自此拉开帷幕。 那么,我们在这样的大潮中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公域与私域结合,如何将线上与线下结合,如何将品宣从广告与口碑结合……把握好当下的全域经济新业态,将线上浅度服务和线下深度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将流量与留量有效融合起来,打破单一的渠道和运营模式,是当下所有企业应该研究和重视的重要课题! 未来的世界,一切都会围绕着流量(用户)走。 只要产品足够好,加上引入流量,就会形成以优质产品为核心的自有流量。 自有流量反过来就会降低购买外部流量的成本,也就是口碑的作用被进一步放大。 这也是现在为什么电视广告不再受商家的追捧和青睐的原因,因为流量不在电视广告中,或许商家把投入公域广告的一部分资金激励给那些帮品牌分享的分散型的个人 IP,形成广告 30 秒和分享 10分钟的效果差异对比,促成口碑传播的效果比广告效果好得多,又何乐而不为呢。 OMO 模式 继 O2O(online to online)之后,OMO(online merge offline)的概念又横空出世。 李开复博士在 2017 年就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接近饱和,但仍然有一个红利期,就是线上结合线下。 在 OMO 模式下,流量不再是单向的线**入线下,而是双向流动,交织发展,交互深度影响,双边赋能。 *典型的就是盒马,它同时是海鲜市场、餐厅、超市、体验店和物流**,用户的线下购物行为数据被收集用于线上,线上的购买行为也可以获得线下的精准服务,线下加入会员的行为转而又可以被在线上垂直**和引导,从而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式发展,无限模糊线上与线下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