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历史主义文论中的“中国”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历史主义文论中的“中国”

  • 作者:李缙英 著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84909
  • 出版日期:2023年08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从“新历史主义文论中的中国”和“新历史主义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这两个维度出发,探讨西方文论与中国经验之间的复杂问题。 在上编“新历史主义文论中的中国”中,本书首先概括了新历史主义文论的背景和特征,探讨了该流派的核心理论家及其核心理论,并以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理查•勒翰等对中国的阐释为**,探讨在西方新历史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中国文化、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揭示出作为他者的当代中国、作为理论的东方、作为异国情调的现代中国的阐释模式,及其意识形态内涵。 在下编“新历史主义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中,本书以新历史主义作为理论视角,重新解读新历史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先锋文学等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历史书写。
    目录
    目录 代序“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的多维透视(曾军) _i 导 言 _1 上编 新历史主义文论中的“中国” _5 **章 西方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_7 **节 西方新历史主义文论概论 _7 第二节 格林布拉特的“自我塑造”与文化诗学 _ 12 第三节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和话语的转义 _ 19 第四节 蒙特洛斯的“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 _ 27 第五节 多利莫尔和辛菲尔德的文化唯物主义 _ 31 第六节 西方新历史主义文论的意义与局限 _ 36 第二章 格林布拉特与詹明信之辩:当代中国的政治与诗学 _ 40 **节 政治与诗学分化或统一 _ 41 第二节 资本主义文化的虚伪性或优越性 _ 49 第三节 当代中国文化的政治性 _ 55 第三章 元史学视域中的“转义的中国” ——纪念海登 ·怀特 _ 60 **节 海登·怀特思想中的中国因素 _ 61 第��节 作为东方文明的古代中国:海登 ·怀特对启蒙与历史关系的解构 _ 65 第三节 启蒙的意识形态,或当代中国的替代方案 _ 69 第四节 元史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发展模式 _ 73 第四章 他者 ·理论·异国情调:新历史主义文论中的“中国” _ 81 **节 作为他者的当代中国 _ 82 第二节 作为理论的“东方” _ 95 第三节 作为异国情调的“现代中国” _ 104 下编 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_ 111 第五章 “反现代性”与“个人主义”的主体性建构 ——论鲁迅的启蒙与反思启蒙 _ 113 **节 反思启蒙与“现代性” _ 113 第二节 反思“国民性批判”与“人的文学” _ 117 第三节 反思人性解放与“个人主义”的悖论 _ 121 第四节 反思启蒙、启蒙者与民众诸关系 _ 124 第五节 绝望的抗争与主体性的构建 _ 128 第六章 “儒托邦”共同体与身体 /非身体惩罚 ——陈忠实文艺思想中的儒家话语与身体话语 _ 130 **节 儒家话语的复魅与“儒托邦”共同体建构 _ 131 第二节 作为一种“规训”的惩罚:身体惩罚与非身体惩罚 _ 138 第三节 “性武器”与身体话语的反抗 _ 144 第七章 《城乡简史》:个人性历史叙事与自我他者化 _ 152 **节 个人“小历史”叙事与城市“大历史”叙事 _ 152 第二节 自我的“他者化”与异化 _ 160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危机 _ 168 第八章 想象主体的方法 ——从农民乌托邦、共同性穷人到诸众 _ 173 **节 从“农民乌托邦”到构成性的主体 _ 175 第二节 从“共同性穷人”到共同性的主体 _ 183 第三节 从“工人主义”到“后—工人主义”的诸众 _ 189 第九章 中国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_ 195 **节 网络文学改编为电视剧 _ 197 第二节 网络文学改编为电影 _ 201 第三节 网络文学改编为网络剧 _ 203 第四节 网络文学改编为网络电影 _ 206 第五节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问题与症候 _ 210 附录 1 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与话语创新 ——“第二届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_ 213 附录 2 The Negotiation between Greenblatt and Jameson: on Politics and Poe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_ 223 参考文献 _ 252 后记 _ 25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