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医学基础概要(第5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医学基础概要(第5版)

  • 作者:范俊德,徐迎涛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349987
  • 出版日期:2023年08月01日
  • 页数:209
  • 定价:¥5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教材为**卫生健康委“十四五”规划教材、第五轮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的一个分册,介绍了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上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特色如下:1.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强化教材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思想的根基。2.深度融合,立体构建 完善纸数融合,发挥数字化教学优势和特点。3.能力为先,需求为本 以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根本,满足岗位需要、学教需要、社会需要。
    目录
    绪论 / 1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1 二、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及现代优势 /1 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3 四、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6 五、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10 六、 《中医学基础概要》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 11 **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3 **节 精气学说 / 13 一、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3 二、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4 三、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5 第二节 阴阳学说 / 16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16 二、 阴阳的特性与归类 /16 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7 四、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9 第三节 五行学说 / 21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21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2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4 第二章 藏象 /27 **节 藏象学说概论 / 27 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 /27 二、 藏象学说的形成 /27 三、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28 四、 脏腑分类与各自的生理特点 /29 五、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与作用 /29 第二节 五脏 / 29 一、 心 /29 附:心包络 /32 二、 肺 /32 三、 脾 /34 四、 肝 /36 五、 肾 /38 附:命门与精室 /41 第三节 六腑 / 42 一、 胆 /42 二、 胃 /42 三、 小肠 /43 四、 大肠 /43 五、 膀胱 /44 六、 三焦 /44 第四节 奇恒之腑 / 45 一、 脑 /46 二、 髓 /46 三、 骨 /47 四、 脉 /47 五、 女子胞 /47 附:精室 /48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 48 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48 二、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51 三、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53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54 **节 精 / 54 一、 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54 二、 人体之精的生成 /54 三、 人体之精的功能 /55 第二节 气 / 55 一、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55 二、 人体之气的生成 /55 三、 人体之气的运动 /56 四、 人体之气的功能 /56 五、 人体之气的分类 /58 第三节 血 / 59 一、 血的基本概念 /59 二、 血的生成 /59 三、 血的循行 /60 四、 血的功能 /60 第四节 津液 / 61 一、 津液的基本概念 /61 二、 津液的代谢 /61 三、 津液的功能 /62 第五节 神 / 63 一、 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63 二、 人体之神的生成 /63 三、 人体之神的分类 /63 四、 人体之神的作用 /64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 64 一、 气与血的关系 /64 二、 气与津液的关系 /66 三、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66 四、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67 第四章 经络 /68 **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 68 一、 经络的基本概念 /68 二、 经络系统的组成 /69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70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 /70 二、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71 三、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71 四、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71 五、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72 六、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 /7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 78 一、 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78 二、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78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 81 一、 经络的生理功能 /81 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 /82 第五章 体质 /84 **节 体质学说概述 / 84 一、 体质的基本含义 /84 二、 体质的构成要素 /84 12 中医学基础概要 三、 体质的基本特点 /85 四、 体质的评价标志 /86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 86 一、 先天因素 /86 二、 后天因素 /86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 88 一、 体质的分类方法 /88 二、 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88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 90 一、 体质与病因 /90 二、 体质与发病 /90 三、 体质与病机 /90 四、 体质与辨证 /91 五、 体质与** /91 六、 体质与养生 /91 第六章 病因 /92 **节 外感病因 / 92 一、 六淫 /92 二、 疠气 /98 第二节 内伤病因 / 99 一、 七情内伤 /99 二、 劳逸失度 /101 三、 饮食失宜 /101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02 一、 痰饮 /102 二、 瘀血 /104 三、 结石 /104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05 一、 外伤 /105 二、 虫兽伤 /106 三、 寄生虫 /106 四、 医源因素 /107 五、 先天病因 /108 第七章 病机 / 109 **节 发病原理 /109 一、 正邪与发病 /109 二、 影响发病的因素 / 110 三、 发病形式 / 111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12 一、 邪正盛衰 / 113 二、 阴阳失调 / 114 三、 气血津液失常 / 116 第八章 诊法 / 120 **节 望诊 /120 一、 全身望诊 /121 二、 望局部情况 /123 三、 望排出物 /125 四、 望舌 /126 五、 望小儿指纹 /130 第二节 闻诊 /131 一、 听声音 /131 二、 嗅气味 /132 第三节 问诊 /133 一、 问诊的意义 /133 二、 问诊的方法 /133 三、 问诊的内容 /133 第四节 切诊 /142 一、 脉诊 /142 二、 按诊 /148 第九章 辨证 / 151 **节 八纲辨证 /151 一、 表里辨证 /152 二、 寒热辨证 /153 三、 虚实辨证 /154 四、 阴阳辨证 /155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156 一、 气病辨证 /156 二、 血病辨证 /157 三、 气血同病辨证 /158 四、 津液病辨证 /159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60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160 二、 肺与大肠病辨证 /163 三、 脾与胃病辨证 /166 四、 肝与胆病辨证 /170 五、 肾与膀胱病辨证 /174 14 中医学基础概要 六、 脏腑兼病辨证 /176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 /179 一、 六经辨证概要 /179 二、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182 三、 三焦辨证概要 /184 第十章 预防、治则与康复 / 187 **节 预防 /187 一、 未病先防 /187 二、 既病防变 /189 第二节 治则 /189 一、 治病求本 /189 二、 扶正祛邪 /191 三、 调整阴阳 /192 四、 调理气血 /192 五、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93 第三节 康复原则 /194 一、 形神结合 /194 二、 内外结合 /194 三、 药食结合 /194 四、 自然康复与**康复结合 /195 第十一章 实训指导 / 196 **节 藏象思维能力实训 /196 实训一 藏象理论应用—理解能力实训 /196 实训二 藏象理论应用—分析能力实训 /197 第二节 经络认知能力实训 /198 实训一 十二经脉走向及分布规律标注练习 /198 实训二 经络理论应用能力实训 /199 第三节 体质辨识及检测能力实训 /200 实训一 九种体质分类法配伍练习 /200 实训二 体质辨识及检测 /202 第四节 四诊能力实训 /203 实训一 舌诊练习 /203 实训二 脉诊练习 /204 第五节 辨证思维能力实训 /206 实训一 八纲辨证练习 /206 实训二 脏腑辨证练习 /207 主要参考书目 / 20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