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章 “中国文学”:一个学科的形成、发展和运作 **节 二战前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 第二节 西德汉学与中国文学专业的形成 第三节 东德的中国文学研究 第四节 方法论与中国文学治理 第二章 中国文学的引导符码 **节 三个引导符码 第二节 鲁迅早期形象的政治化:两篇博士论文 第三节 东德的鲁迅观:革命者鲁迅 第四节 西德的鲁迅观:从革命者到反讽者 第五节 鲁迅符码建构的新起点:现代性 第三章 作为系统构建工程的文学史书写 **节 文学史和系统性 第二节 硕特《中国文学述稿》:博学史模式 第三节 顾路柏《中国文学史》:“古代”模式 第四节 卫礼贤《中国文学》:重估中国精神 第五节 施寒微《中国文学史》:文学—文化 第六节 艾默力《中国文学史》:多元方法 第七节 顾彬《中国文学史》:寻找现代性 第四章 万神殿��构建:汉学系统中的中国作家作品 **节 作为意义单位的文学符号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符号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符号 第四节 中国文学的诗学问题 第五章 系统内的中国文学观察者 **节 阐释主体与交流系统 第二节 库恩 第三节 西德汉学家:霍福民、鲍吾刚、德邦、马汉茂等 第四节 东德汉学家:葛柳南、梅薏华 第五节 顾彬 第六章 中国文学研究作为知识交流系统 **节 怪异的“中国文学” 第二节 怪异的知识系统及其运作程序 第三节 *后的阈限:自我问题 参考书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