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道:“你在半空中相打,我瞥瞥眼就见两个师父,也不知谁真谁假。”行者闻言,捻诀念咒,叫那护法诸神道:“老孙至此降妖,妖魔变作我师父,实难辨认。汝等暗中知会,请师父上殿,让我擒魔。”原来那妖怪善腾云雾,听得行者言语,急撒手跳上金銮宝殿。这行者举起棒望唐僧就打。多亏众神架住道:“大圣,那怪会腾云,先上殿去了。”行者赶上殿,他又跳将下来扯住唐僧,在人丛里混了一混,依然难认。
行者心中焦躁,又见那八戒在旁冷笑,行者大怒道:“你这呆子怎的?这般欢喜!”八戒笑道:“哥哥,说我呆,你比我又呆哩!师父既然难辨,你何不忍些头疼,叫我师父念念那话儿,我与沙僧各搀一个。但念着你头不疼,必是妖怪,有何难也?”行者道:“正是,正是,师父,你念念看。”真个那唐僧就念起来,行者即便头疼。那魔王口里乱哼。行者全然不觉。八戒道:“这��定是妖怪了!”他放了手,举钯就筑。你看那魔王纵身跳起,踏着云头便走。八戒,沙僧俱赶到空中,使钯杖左右夹攻。行者笑道:“我要再去,当面打他,只恐他又走了。等我跳高些,与他个捣蒜打,结果了他罢。”
这大圣纵祥光起在九霄,正要下个切手,只见那东北上一朵彩云里面,厉声叫道:“孙悟空,且休下手!”行者回头看处,原来是文殊菩萨,急收棒上前施礼道:“菩萨,那里去?”文殊道:“我来替你收这个妖怪的。”即向袖中取出照妖镜,照住了那怪的原身。行者到镜子里看处,那魔王生得好不凶恶。行者道:“菩萨,这是你坐下的一个青毛狮子,却怎么走将来成精?”菩萨道:“他不曾走,他是佛旨差来的。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我因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故意将几句言语相难,他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如来故遣此怪,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我三日水灾之恨。◎事之所无,理之所有。一段小因果,可补梵典之阙。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行者道:“你虽报了私仇,但只点污了三宫娘娘的身体,坏了多少纲常伦理。”菩萨道:“点污他不得,他是个骟了的狮子。” 《西游记》是拥有读者量*多的古典名著之一。它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吴承恩。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自幼喜爱神奇故事传说,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科场不利,43岁才补岁贡生。54岁就任浙江长兴县丞,不久,耻于折腰,拂袖回到故乡,从此闭门著述。《西游记》是其主要著作。诗文集有后人所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另撰有志怪小说集《禹鼎志》,已佚。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的成书过程具有与(仨国演义》、《水浒传》相近的特点:一、它所表现的唐僧取经的题材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据。与唐僧有关的主要历史资料,一为玄奘弟子辩机所著《大唐西域记》,记叙了取经途中的艰难困苦和异域风情;一为玄奘的另外两个弟子慧立、彦惊所著(伏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夸张地描述取经事迹,一部分故事已近于神话。二、西游故事曾在民间长期流传。南宋时刊印的钛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已佚)及杨讷(洒游记杂剧》等,改变了取经故事的面貌。不仅孙悟空取代唐僧成了西游故事的主角,沙和尚、猪八戒也先后加入取经队伍,取经故事已经形成相当规模。三、《西游记》*后由文人改编而成。一般认为,吴承恩是西游故事的集大成者,他人生阅历丰富,“善谐剧”,赋予了(洒游记》以鲜明的个人色彩。
《西游记》以降妖伏魔为主体。从修身养性的角度看,魔就是人的欲望。印度古代传说中的第六天之主波旬即魔界之主,常率魔众破坏善事。佛教吸取这一设想,并将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因素视为魔。《西游记》所写的一连串降魔伏怪之役不妨理解为对自我心灵中各种欲望的克服。而在人的种种欲望中,“好色”又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种。为了贯彻修身养性的命意,《西游记》对师徒四人的性格做了精心设计:唐僧心如古井,总是躲避一次又一次的求爱;悟空尤其超脱,笑看儿女情长,一副调侃和不屑的神态;沙僧亦向来稳重,绝不对女性产生爱慕之意;只有八戒,念念不忘他的高家妻子,不知疲倦地与异性胡混,而正是他成为作者嘲笑的主要对象。《西游记》的作者没有兴趣写那种风光旖旎的恋爱。这一现象提示读者,对于《西游记》这部名著,适当地注意其“证道”意味是有益的,也是必须的。否则,我们就难以完整地把握这部名著,也会因此忽略了许多精彩的内容。但是,我们不必用“证道”理念来覆盖整部小说。过犹不及,一味地留意“大道”之喻,便难免以偏概全,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并对《西游记》的戏谑风格失去领悟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岳麓书社推出《西游记》(《洒游证道书》),可说是为读者做了一件不小的好事。屈指道来,其好处至少有三个方面:不仅在通行的世德堂本之外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版本,还有助于读者在身心修养的层面深入《西游记》,并有助于他们明白一个事实:过分偏重《西游记》的“证道”理念,与完全忽略《西游记》的“证道”意味,同样会造成阅读的欠缺。允执其中,才是高明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