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结论所依赖的前提并不和它的结论有关联,因此也就不能够建立起结论的真的时候,这个论证就犯有某种不相干谬误。”①这是逻辑谬误中的一大类,具有各种特殊表现形式,比如诉诸情感的谬误、诉诸权威的谬误,但*基本的特征是前提与论题不相干。这类在新闻评论中出现得也*多,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思维错误和表达错误。
在这篇学生习作中,“如果个人都能造汽车,那么我们**还生产不出** 的汽车吗?”似乎是那位造出了一辆汽车的农民刘声说的话,也是作者立论的一 个基础,论证的一个论据。但是,这句话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而那位农民成 功制造出一辆汽车的事实,也与本篇文章的论题不相关。因为,个人造车的个别 现象,不能作为“**造出**汽车”的论据。这是因为,两者的标准完全不 同。个人造车,技术上不可能是“**”的;规模上也不可能达到满足社会需 求。论证**能够造出**汽车,需要的是另外一些论据,比如**��车工业的 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与市场条件,等等。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农民造车”在本篇中与其说是被当作一种事实 的论据,不如说是被当作一种“精神”的论据。因为在作者看来,我们**如今 自己造不出**的汽车,恰恰缺乏的是一种(像这个农民那样的)精神。然而, 正是因为作者把农民造车这个事实强调为一种精神,也就使其成为一种弱的论 证。请看文中对应着的这些话:“这让我不禁想起‘大跃进’时那些豪言壮语”、 “那些看似天真却豪气冲天的口号和精神,那些‘超英赶美’、时不我待的民族 忧患意识和建设决心”--这些话之所以弱化了论证而不是强化了论证,是因为 “大跃进”时那些“超英赶美”的豪言壮语,恰恰是那样一个时代工农业冒进失 败的象征,恰恰是历史的教训,而不是经验,因此,难以作为正面的论据进行论 证。作者把当代农民造车的事实--无论这种事实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与“大 跃进”牵扯在一起,既不足以在一篇评论中论证“大跃进”的正确,也恰恰会使 读者对本文要论证的观点产生消极的印象。
当然,作者如果认为当年“大跃进”的精神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当代还是 应该发扬的,那么,他等于又提出了一个有争议性的论点,这个论点,同样需要 论证--那等于得另写一篇文章才能完成的了。这里也可以看出,在评论中不应 该以一个隐含的、有争议性的论点作为立论的前提。
案例教材在法学、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社会科学的教学中早已普遍使用,但在新闻传播教学中却应用不多。到目前为止,除了西方学者撰写的少数几本新闻法规案例教材之外,大多数专业课程都还缺乏支撑案例教学的适用教材。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正式启动“十五”期间“211工程”的子项目“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建设”,率先开始了对新闻传播学科中所有专业领域的案例开发研制工作,希望以此带动新闻传播学科的案例教材建设和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库建设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新世纪的重大工程,可以说是倾全院之力而为。参与案例库建设的有八个教研室:新闻采写教研室、新闻编辑与评论教研室、新闻摄影教研室、广播电视新闻教研室、新媒体教研室、广告与公关教研室、编辑出版教研室、媒介经济教研室,共计20多名专业教师以及他们指导的数十位研究生共同参与这一项目,组建了11个案例库建设小组,分头建设11个子库:新闻采写案例库、新闻编辑案例库、新闻评论案例库、新闻摄影案例库、广播新闻案例库、电视新闻案例库、新媒体传播案例库、广告案例库、公共关系案例库、编辑出版案例库、媒介经济案例库。在缺乏可参照样板的情况下,经过不断的讨论研究和艰难摸索,*终完成了中国**个新闻传播学案例库的整体框架设计并开发研制出了**批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