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版(1999年)出版距今已9年,随着学科的发展,教学中的积累,同学反馈的建议以及兄弟院校和有关单位的需要,有必要进行修订再版。
北京大学开设的这门课程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如果追溯到院系调整前,燕京大学由博爱理教授(Miss A.M..Boring)为协和医学院医学预科班开设的比较解剖课,则历史更为悠久了。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由我国**的动物形态学家崔之兰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云南大学及西南地区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此课,正是她奠定了这门课程的框架。她留给我的印象是讲课内容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简明扼要、**突出。当时没有合适的教科书,她编写的简明讲义作为校内教材多年使用。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崔先生一直未能正式出版教科书。
笔者自50年代中期在北大主讲脊椎动物学课,先后编著了《脊椎动物学》**版(上册1983年、下册1985年)和修订本(1992年)。该修订本于1996年获**教委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和1998年**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本书多年来也同时作为《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课的教材使用。其后,笔者和程红在此书的基础上编著了《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版。程红曾是我的研究生,毕业后长期在动物形态学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到国外研修。本书第二版是在她的倡议并作了大量前期工作才得以启动的。另外,她接替我讲授本课的多年经验和收集的同学反馈意见,都为本书的修订作了铺垫。本版新增加了第三作者姚锦仙,她对第三章脊椎动物的胚胎发生和发育以及第十五章内分泌系统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为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增加了人类骨骼肌肉的特点以及与生物力学相关的内容。全书统稿工作由姚锦仙负责。此外,她在为第二版的立项申请、与责任编辑的联系、补充文献资料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第二版的指导思想和掌握要点仍然遵循**版的原则‘,各章的修订大体仍按**版所列作者分工分别进行。在章节的编排上有所调整:**版的第三章删除,其中组织学内容并人新版的第三章内,**版的第五章改为新版的第四章,其他各章编号作相应变动。修订中我们尽可能对国内外这一学科的新观点和新知识加以补充,适当地加入了一些功能和进化形态学内容,但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也是以后我们努力的方向。插图作了一些变动,每幅图增加了原出处。每章后面增加了思考题并在书后新加上中英文名词索引。
本书第二版的完成是与同行专家们的关怀、广大读者和同学们的支持和反馈建议分不开的,在此表示感谢。此外,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黄炜编辑为本书出版所作的大量工作。
本书封面的大熊猫全身骨骼照片由北京自然博物馆房利祥先生提供,谨此致谢。
限于编著者的水平,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还望读者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