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
QQ咨询:
有路璐璐: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

  • 作者:徐学莹 唐德海 唐荣德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377374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86
  • 定价:¥37.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教育学》根据内容设置了相应的教育行动与教育情境案例。行动是为了加强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体验。情境案例的运用不仅是作为论点例证,更重要的是以此唤起学生个体的经历与体验。从根本上讲,我们运用情境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学进入真实的教育世界,激发学生的行动。为了达成此目的,我们选择了有针对性的教育问题与现象,以此唤起个体的感受与体验,与师生群体分享。在情境中抒发情感,在对话中引发人们对文本的思考、对现象的解释和对教育意义的探讨,是本教材立意的出发点与归宿。我们认为,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有不确定性,并不勉强要求统一,关键是:对问题的理解,是否有独特性和创造性。
    文章节选
    某师范大学的学生在作业里写道:“这学期要开设教育学课程,我感到很高兴,我觉得这门课程可以解决学校教育中碰到的教育和教学问题,可以帮助我将来到中学后上好课。我带着好奇心和美好的愿望开始学习这门课。可是学完以后,我大失所望,整个学习,除了理论还是理论,对于解决我们教育中的现实问题毫无意义。”
    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以出现在教育及其活动过程中的现象与问题为研究对象,是阐释教育意义,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促进师**展的一门学科。
    教育现象是指教育中所发生的一切教育情景和教育事实。这里特指我们正在从事的学校教育实践,如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教学过程及与教育发生关系的各种因素、各种教育行为。教育现象表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可感知的、可认识的事物,具有客观性。
    教育问题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如推行义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理论以及在实践中推进的问题;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以及在课程实施中讨论怎样教、如何学、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就必须研究教育的实际,寻找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表现了教育学的价值和功能。
    教育学是教师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师范教育本、专科的教学,反映当前中小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促进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确定本书写作的指导思想是:贴近教育生活与学生实际,反映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动向,把学习与研究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具有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预备教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可作为本、专科公共教育学和教育系教育学课程的教材以及教师职后教育学课程培训教学用书。
    本书的基本架构是:在讲清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围绕教育的基本要素展开,具体阐述了学**展、教师成长、课程生成、教学活动、资源开发、教育研究等主题,揭示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本书在写作体系上进行了设计,每章都有学习要点,对概念和内容进行了概括或提示;对于教学与教育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留有较大的磨合空间,师生可根据教学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章结尾有行动与体验指南,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过程给予指导,另一方面引导师生��行动和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反思、提升,借此获得成功的愉悦经验。每章后面均附有思考题,以便于学生课后自学与自我检测。
    本书的体系与写作突显了五个特色。
    一、基础性、师范性和教育性兼具;二、适应性、时代性与发展性相统一;三、教育情境与行动体验相结合;四、生活性与过程性融合;五、精练与翔实相结合。
    目录
    **章导论
    **节教育学概述
    第二节行动与体验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原理
    **节 什么是教育
    第二节教育本质
    第三节教育发展
    第四节教育目的
    第五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第三章学**展
    **节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学**展的现实追求
    第三节学**展的实现
    第四章教师成长
    **节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教师成长的目标
    第三节教师成长的过程与策略
    第五章课程生成
    **节 课程及其生成的历史
    第二节课程生成的计划
    第三节课程生成的实施
    第四节课程生成的评价
    第五节 课程生成的行动
    第六章教学活动
    **节教学活动概述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实施与体验
    第七章教育资源
    **节教育资源概述
    第二节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激活
    第三节 学校外部教育资源的利用
    第八章教育研究
    **节教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三节教育研究活动
    第四节校本研究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