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露之叹——有志之士的一次集体觉醒
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都去哪了?自从有了文学,对时间的认知与考问就成了永不衰竭的主题。但是正如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一样,人们对于时间的认知也有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升、不断明确的过程。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需要时间,这首乐府诗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讲读书的,但它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时间的宝贵。它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化,这当然包括读书、学习。
《汉乐府·薤露》是一首挽歌。人非**,以秦始皇之雄霸,求长生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徒然在历史上留下笑柄而已。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既然人人都会面对死亡,又何必讳言死亡呢?短短四句,令人感慨万端。在过去,受**条件的制约,人的寿命比之现在更短,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加上战争频发,白骨遍野,夭折者不计其数。人们有感于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恐怕非在其中人,不解其中味。
清晨的露水,虽然晶莹美丽,可是太阳一出来,朝露很快就会干涸、了无踪影。尽管如此,朝露还是幸运的。因为,今天的朝露晒干了,第二天还可以再生。可是人呢?人死了,就再也不能重生。朝露短暂的生命已经令人悲伤,人甚至都赶不上朝露!还需要别的语言吗?还有别的语言能够表达此时此刻的悲伤吗?没有!剩下的唯有泪千行了。
这首汉乐府,短短的四句话,简洁得不能再简洁,明了得不能再明了,是对生命短暂的突出感悟,在简洁中渗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凉”。诗人把生命与“薤上露”对比,就好像是无意间发现了时间的秘密,一声叹息中让人有"石破天惊"之感。至于如何面对生命,如何应对短暂的生命时光,诗人没有明言,却足以警醒我们要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把生命比喻成"朝露",*早出现在《诗经·小雅·湛露》叫中:"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晶莹的露水,如果不遇到太阳,就不会干涸。可是,朝露又怎能不遇到太阳呢?朝露的命运,就是人生的命运。
在汉魏时期,“朝露”之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秦嘉与妻子徐淑情深意笃,二人常常诗赋相对。诗人要赴洛阳任职,妻子徐淑因病不能随行,有感于此,诗人写下了《赠妇诗》三首。其中的**首四开头即把人生比喻成"朝露":"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主题虽是表达夫妇聚少离多之憾,但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面对人生的众多选项,亲人之间的相聚,难道不是*值得珍惜的吗?
《史记》《汉书》中同样也有把人生比喻成“朝露”的记载。《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汉书·苏武传》:“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