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
**节 旅游学研究进展
旅游现象出现至今已经有一个半世纪。从世界范围来看,把旅游现象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加以研究也有一个多世纪了,而在我国只有20多年历史,旅游学相对于比较成熟的学科而言,属于十分年轻的学科。
通过国外学者长达100多年的探索,其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现有认识可以大致归结为下列问题:旅游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存在于现有学科内的特殊领域。认为是一门独立学科的学者有罗维斯科(Jovicic,1988)、科明克(Comio,1989)、霍戈辛斯基(Rogozinski,1985)等。其他一些学者并不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强调跨学科研究。库恩(Kuhu,1970)认为旅游研究仍将是存在于现有学科内的一个研究领域,很难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博恩斯坦(Bernstein,1991)非常不同意将这种判断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于社会学,他认为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困境也许是我们不准确地模仿自然科学的划分方法造成的。为了克服这个困境,赖博(N.Leiper,1981)提倡进行旅游学的体系框架研究,这是基于旅游学基本理论和一系列广泛的应用学科。夏洛特(1997)进一步认为,虽然旅游学是否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不确定的,但是,当前的迹象表明旅游学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并且多学科合作程度的加大也增加了这种趋势。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申葆嘉先生的“国外旅游研究进展”在《旅游学刊》连载,唤起了国内学界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不少学者投身于旅游学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基本概念、范畴、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学科地位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关注热点。 《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学术前沿丛书》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水平特色项目“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项目建设的主要成果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旅游业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确定的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大政方针逐步落实,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显现。“把我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已经成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届时,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l亿人次;国内旅游者将达到28亿人次,人均出游2次;出境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三大市场旅游者总量将达30亿人次左右。当前,旅游业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己经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成为扩大就业领域、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旅游也成为城市与区域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名片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旅游从过去富人的权利,变为每个公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传统的“白天逛大庙,晚上睡大觉”的观光旅游己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和奖励旅游等新兴旅游项目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与旅游关系密切的会展产业、邮轮邮艇产业、文化娱乐业等也蓬勃发展。此外,旅游企业管理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酒店的集团化经营、分时度假产品的开发、旅游电子商务等。中国旅游业正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趋势和新业态也要求我们密切关注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去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以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更加健康、更加快速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