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隋唐五代考试研究(隋唐五代教育与考试研究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隋唐五代考试研究(隋唐五代教育与考试研究丛书)

  • 作者:孙培青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72012891
  •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隋唐五代考试研究》是一部断代教育专题史,提供了一幅较为完整的隋唐五代考试历史景象。研究视域开阔,兼顾学校考试与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与官员铨选、考试的主要科目与次要科目、隋唐考试与五代考试、考试与考试管理。
    文章节选
    你知道在唐代的地方学校上学一般要参加哪些考试吗? 唐初选用儒学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以崇儒兴学为文教方针,对学校教育加以重视,不仅重视恢复和发展**官学,也重视地方官学的发展。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就下令“州县及乡里,并令置学”。设置地方官学*显著的特点就是与地方行政管理系统相结合,由地方各层的行政机构兼管学校教育。唐代采用府州县制为地方行政制度,县为行政区的基本单位。管理学校教育是府州县行政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府州县任用学官,于所在地设置学校机构,招收生员,开展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地方政府对地方学校实行领导,其重要管理手段是抓住主要环节,定期进行考试。对培养过程抓两头,前者抓入学考试,后者抓毕业考试。入学考试的性质是水平测试,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符合要求的,才录取入学,录取注意控制数量。毕业考试也是水平测试,对于习读经书已能明通,考试成绩优良的,才准予毕业。这种考试的目的在于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入学考试 地方政府委派学官,提供经费,规定了学生员额,在府、州、县所在地设立府学、州学、县学,招收学生是使教育活动开展起来的条件。 唐政府规定:“州县学生,州县长官补,长史主焉。”这就明确了招生的权限,县学招生由县官主持,州学招生由州官主持。县学的博士、助教只是在县官的领导下参加入学考试的实际工作,州学的博士、助教只是在州官的领导下参加入学考试的实际工作。长史是仅次于州刺史的州官之一,分工兼管学校。 州县学招考的学生都是来自本州或本县民间私学的学生,他们争取成为地方官学的学生,因为在学有官费保障学习生活,身份地位也会发生变化,还可以免除徭役。到了开元年间,进一步放宽入州县学的限制,每年须收补学生,明确“州县学生取郭下县人替”,还强调“许百姓任立私学,其欲寄州县受业者,亦听”。 州县学原以民间私学为基础,放宽限制,使私学与州县学联系进一步密切,学生既有经过考试入学的,也有申请寄学受业的。 由于武则天当政时期,学校教育的一些必要制度受破坏,到了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为整顿学校教育秩序,颁布敕令,规定学生“初入学,皆行束脩之礼,……州县学生,当州试,并选艺业优长者为试官,仍长官监试”。长官监试这一规定很明确,没有疑问。艺业优长者为试官,在本州范围内选择,博士、助教以及现职的部分幕僚都是可以选择的对象。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颁敕令规定:“州县学生,长官补。”这是对州县学入学考试属地方政府管辖的进一步确认,强调必须按敕令规定的制度执行。 分段考试 唐代的府学、州学、县学都归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管理,但它们实际只抓入学考试与毕业考试,教学过程的管理大都委托给各级学官,亲自过问的极少。 县是基本行政管理单位,管辖范围内只有几千户居民,财赋也有限,支持教育事业的规模不可能大,所以县学生员限制在十二至四十人。县学的教学课程是经学,目的是为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作准备。 州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管辖范围内有数万户居民,财赋收入可支持一些规模较大的教育事业,所以州学生员可达四十至六十人,这是经学类的州学。除此之外,州还设立医学,以培养医药人才;设立道学,以培养通晓道教经典的人才。 随着各级各类地方学校的发展,所需博士、助教数量渐多,不可能全部由**政府招聘和委派,因此采用分级委派的制度,“县则州补,州则授于吏部”。县学博士、助教由州委派,未列入九品官阶。州学博士由**政府吏部委派,位居八品、九品之间。不论有品无品,是由州还是吏部委派,都是受任命的学官,既负责为生员授课,也负责教学过程中的有关考试。 学校的考试内容是由学官讲授的课程内容决定的。州县学都是经学,以儒学的五经为基本课程,经学博士以五经教授诸生,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诸州县学生,专习正业之外,仍令兼习吉凶礼。公私礼有事处,令示仪式,余皆不得辄使。”除了习五经为主课外,学生还习礼仪为辅修课。学生习礼仪不仅要读礼书,还要在学官指导下演练。 医学是贞观三年(629年)设立的,有医药博士,可向学生传授医药的知识技术,还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百药救疗平民。因政策调整,虽发生过几次变动,医药博士也改称医学博士,但医学还是维持了下来。州医学的条件虽比不上太医署的医药学校,但要培养地方能行医的医生,关于疾病诊断、****、救**伤的基本知识技能,学生都要具有,考试的目的就在于检查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的程度。 地方的道学是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应诏令在各州设置的,实际上到天宝初年才付诸运行。道学设一助教主持教务,生员人数根据各州情形安排。教学课程为道教经典《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要求学生能读熟并能理解经义。考试即以此为内容。 地方官学进行学业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分阶段考试,定期进行的就是旬试和岁试。按唐代制度,地方官员每旬一日休沐,学官也放假,学生自然跟着放假。放假前一日,考试本旬内所教的内容,考试方式与国子学相似,有试读与试讲两项。旬试十日举行一次,周期较短,可视为平时考试。 岁试一年举行一次,周期较长,是年度的总考试,受到重视,由州长官出面监试。“其试者通计一年所受之业,口问大义十条,得八已上为上,得六已上为中,得五已上为下。”成绩评定按答对的数量区分为三等。 州县学除规定的考试之外,长官到学校视察,有时也举行考试,以检查教学效果,察验师生勤惰。如寿州刺史高智周,“每行部,必先召学官,见诸生,试其讲诵,访以经义及时政得失”。这不是制度规定的定期考试,但作为州刺史,统管州内各项事务,有权临时视察学校,当场考试,以达到直接了解的目的。又如州司功参军,是主管官员考课、贡举、学校等事务的职官,有责任巡视所管理的州县学,这成为其例行的公事。吏部尚书颜真卿为提高州博士的地位,令州博士与司功参军协同巡视,检查州所辖的县学,“请改诸州博士为文学,品秩在参军之上,其中下州学一事已上,并同上州,每令与司功参军同试贡举,并四季同巡县点检学生,课其事业。博士之为文学,自此始也”。这种巡视检查有一定的季节性,检查的形式包括对学生的考试,司功参军担任监试,州博士是实际主试者,根据考试的结果作出评定,责成县学改进学务。 毕业考试 地方行政长官督办州县学,主要出于政治目的,以学校兴教化,使民众知君臣父子之道,育人才,岁贡俊秀于礼部。如张镒,大历五年(770年)任濠州刺史,“为政清静,州事大理。乃招经术之士,讲训生徒,比去郡,升明经者四十余人”。常衮,建中初,任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为文章,亲加讲导,与为客主钧礼,观游燕飨与焉,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罗珦,为庐州刺史七年,政治淳化,“又命乡塾党庠,缉其墙室,乡先生总童冠子弟,以淹中之《礼》、田何之《易》、上代帝王遗书与鲁《春秋》及百王之言以教之,圆冠方屦者不补吏。不及数岁,俊造之秀升于宗伯者仅四十人”。从这三位地方行政长官的事迹来看,办地方学校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为**科举考试输送人才。而输送科举人才*重要的一关,就是具有选拔性的毕业考试。每岁终,有学业成者,博士、助教试之。试法依科举,项目有帖经、经义、策试等,据试卷评出等第。 博士列名报送府或州司功参军,司功参军再禀告行政长官裁定。独孤及《福州都督府新学碑铭并序》就有关于此事的记述:“岁终,博士以逊业之勤惰,覃思之精粗告于公,敛其才者,进其等而贡之于宗伯。”选拔性考试*终录取哪几个人,虽也参验学生一贯的学业表现,但主要还是依据评卷的等第,由行政长官审定。被录取的人就是被举送的贡士,上贡到尚书省礼部参加省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