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摸不到钥匙”的状况正是导致“第三语言现象”的基本原因。译者不得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处理棘手的语言问题,但所译文字通常无法在读者那里引起共鸣。读者对译文感到“读起来别扭”的反应就像一位音乐爱好者在听交响乐团演奏时感到“有人跑调了”一样:尽管他无法识别跑调的具体乐器是什么,但他自己的耳朵却告诉他在这个交响乐团中,有一位演奏者出了差错。
2.2.2中国学生汉译英实例分析
出于译语对本书作者来讲也是外语的考虑,对于中国学生汉译英实例的分析,本人主张同时列出两组译文(中国学生译文举例用Al、A2表示;留学生译文举例以B1、B2表示),供读者比较、参考、借鉴。 李美博士送来她的**本专著《母语与翻译》并请我作序,仔细翻读这厚厚的书稿,细忖她整本书的精心布局,和几经筛选的佳例佳译,我渐渐地从读者的角度对这本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于是欣然提笔。
大家知道,翻译研究的领域很广,而“母语”在这个广阔的研究领域中应该说是*不容忽视的元素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以“母语与翻译”为专门课题进行研究的著作却未见出版,与之相比,研究文化与翻译之间关系的著作和文章却随处可见,李美博士能够广开思路,跨越文化与翻译研究的限制,以语言背景、母语为突破口,来重新审视翻译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仅仅从这一点评价,她的这种努力是值得欣赏的。
我认为,这本《母语与翻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该书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结合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外国留学生的翻译实践,进行了细致的译例分析和数据整理,从而使翻译研究这项相对主观的研究课题变得更有逻辑、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