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法律逻辑学(第三版)(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法学系列教材)
QQ咨询:
有路璐璐:

法律逻辑学(第三版)(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法学系列教材)

  • 作者:陈金钊 熊明辉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305356
  •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 页数:292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教材将以传统形式逻辑和当代非形式逻辑为基本内容,同时将吸纳一些现代逻辑,如道义逻辑知识,力求使逻辑与法律融为一体。但是,鉴于法学领域中法律职业思维方法的某些特点,绝非简单地套用传统形式逻辑知识就能发挥其应用效力,甚至有些问题根本就不是现行的传统逻辑理论能够给予准确、合理阐释的,因此,本教材将立足于司法实用的角度,对现行的以传统逻辑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专业逻辑学教材的体系、内容及阐释方式,作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改变,突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方法论的“有机”结合。
    文章节选
    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法律逻辑学。近些年来,与法治思维、法律方法联系密切的法律逻辑学,在学科体系建构、知识创新及能力提升训练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意味着,我们的传统辩证思维被融入了更多的逻辑因素,人们已经开始重视逻辑对法治建设的意义。同时,逻辑思维规律(包括定义、体系和论证等)正在形塑与法治要求相匹配的法理以及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内在力量,法律逻辑是设计法治乃至于保障法治实现的思维工具。法治中国建设包括了法律逻辑学所塑造的法理思维、法律思维和法治思维。然而,法律逻辑学目前的智识供给与法治的要求相比尚存不小的距离。近年来中国法律逻辑学的发展,主要是逻辑与法学知识、原理、方法的整合;法律逻辑学的知识体系、学理传承等还是主要来自欧美,研究成果中借鉴成分较多,而在原创性以及对中国法治建设现实问题的关怀等方面皆存在明显不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仅要重视法治话语或法治意识形态塑造,还需要重视法律逻辑学研究。只有在追求法治和尊重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建构满足中国法治建设需要的法律思维规则。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法律逻辑学的发展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全面依法治国构成了当代中国**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的长远目标,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作出的庄严选择和战略部署。把法治当成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活力,是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引下的伟大决策。2020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包含了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法治概念、命题和原理等。就概念而言,“法治中国”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在法理上,“法治中国”包含交叉重叠的四层含义:一是用法治修饰中国,即在联想使用中建构中国特色的法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进而为法治话语权的形成奠定意识形态基础。二是用法治定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背景下,明确法治中国的基本含义、原则要求、意义特征以及实现方法等,从而为形塑法治理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等奠定逻辑基础。三是在定义法治的基础上,用法治观察中国,目标在于用法治理解、解释中国,进而用法律确定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四是用法治战略目标、规划等建设中国,全面推进法治**、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就命题而言,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了有关法治的诸多命题,如,法治就是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治理体系的法治化、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等。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诠释、论证以及贯彻实施,无疑都需要法律逻辑的助力。这些都离不开塑造法治知识、法律思维、法治思维和法理思维的法律逻辑学。
    目录
    目 录 章 法治与法律逻辑 ………………………………………………………………………… 1 节 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1 第二节 法律逻辑对法治的意义……………………………………………………………… 8 第三节 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方法论 ………………………………………………………… 18 第二章 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 ………………………………………………………………… 27 节 法律思维是什么 …………………………………………………………………… 27 第二节 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 ……………………………………………………………… 33 第三节 法律逻辑批判与辩护 ……………………………………………………………… 38 第三章 概念与法律概念………………………………………………………………………… 45 节 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 …………………………………………………………… 45 第二节 法律概念的特征 …………………………………………………………………… 59 第三节 法律概念的功能 …………………………………………………………………… 62 第四节 法律概念的解释 …………………………………………………………………… 65 第四章 判断与法律判断………………………………………………………………………… 73 节 法律判断的逻辑基础 ……………………………………………………………… 73 第二节 法律命题与法律判断 ……………………………………………………………… 88 第三节 法律判断的形成过程与类型 ……………………………………………………… 93 第四节 法律规范命题的逻辑结构 ………………………………………………………… 96 第五章 推理与法律推理………………………………………………………………………… 99 节 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 ……………………………………………………………… 99 第二节 法律推理方法……………………………………………………………………… 127 第三节 形式法律推理与实质法律推理…………………………………………………… 131 第六章 论证与法律论证 ……………………………………………………………………… 140 节 法律论证的概念…………………………………………………………………… 140 第二节 法律论证的基本特征……………………………………………………………… 144 第三节 对法律论证的评析………………………………………………………………… 148 第四节 利益衡量与法律论证……………………………………………………………… 155 第七章 大前提的建构 (一):法律发现 ……………………………………………………… 171 节 法律发现的概念和特征…………………………………………………………… 171 第二节 法律渊源与法律发现……………………………………………………………… 176 第三节 法律发现的技术…………………………………………………………………… 180 第八章 大前提的建构 (二):法律解释 ……………………………………………………… 187 节 法律解释的概念…………………………………………………………………… 187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特征…………………………………………………………………… 194 第三节 法律解释的方法…………………………………………………………………… 198 第九章 小前提的建构:法律事实的认定与解释 …………………………………………… 205 节 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 205 第二节 法律事实与证据…………………………………………………………………… 210 第三节 证据与待证事实…………………………………………………………………… 213 第四节 法律事实的解释…………………………………………………………………… 217 第十章 法律论证评价与谬误 ………………………………………………………………… 229 节 谬误概述…………………………………………………………………………… 229 第二节 前提谬误…………………………………………………………………………… 230 第三节 不相干谬误………………………………………………………………………… 2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