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设计之后,终结于写作过程完成之时。运思是贯穿整个写作活动的一种写作行为。以往运思是处在静态;而在新媒体写作中却处在动态,时时运思、时时制作、时时修改。历来在写作界和文学界有一种观点,就是轻视运思,重视构思。认为只要构思好了,其余的环节都会迎刃而解。屠格涅夫、别林斯基等作家均持有这种看法,认为构思成熟之后,“其余一切,只不过是技巧的事情,那就轻而易举了。”①事实上,这种观点只适应传统媒体写作,当一个导演在胸中酝酿构思好一个故事后,其他的环节,包括拍摄、表演等都是次要的,这种单向度式的创作、线性操作模式、精英情结的写作,很难适应新媒体写作环境。事实上新媒体一改以往构思大于运思的写作模式,而变成构思与运思双峙并列的动态写作模式,甚至可以说在新媒体写作中运思某种程度上要大于构思。巴尔扎克曾说:“(运思)这种初步的丁作和作品的完成之间却存在着了无止境的劳动和重重的障碍。”②巴尔扎克在这里的“重重障碍”,就是指一套设计框架的编码规则和图式转化成另一套清晰的编码规则,质言之,从内部语言转化成清晰的外部语言的实施过程,如意义的显现、材料的筛选与抉择、布局的安排、表述的艺术手段等运思过程。
构思与运思都属于思维学范畴。从大类而言,写作思维主要有两种: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抽象思维。文学写作着重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而应用写作侧重运用抽象思维。文学作品的写作除了形象思维、生活的感悟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对对象客体的制作以及制作的结果,要有美感。这种美感要符合真实(社会)美、心灵(道德)美和艺术(虚空)美三大美中之任何一条。中同写作创作中重视直觉思维,即人类不通过概念判断而达到对事物直接而迅速的认识活动。西方重视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更重视直觉思维。中国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是并列的,而且不发生矛盾,他们是互补的。 新媒体与写作制作化
——《新媒体写作》的课程理论与方法
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与移动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体系、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写作方式,形成了一个虚拟、互动等时代性标志的“新媒体写作时代”。电子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的诞生,从而也形成r一种新型的写作理念。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为设计、制作、储存、传播等信息加工,提供了广阔平台,同时也降低了制作生产成本,提高了传播的**度和高保真。写作变成了文本间性的切换等技术、变成了“设扣”的链接和多文本间性的“造结”等写作(制作)方法。写作现象在近几年发生了深刻的巨变,写作理论的边界也将随着写作边界的变动而变动。写作理论应回应现实提出的问题,诠释凶边界变动而带来写作内涵扩张的现象。事实上,边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意识观念,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方式与认知。
以互联网、移动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改变着受众参与媒介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即参与式文化。媒介在中文中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媒介一词,*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此处的“媒介”特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