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
QQ咨询:
有路璐璐: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

  •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01日
  • 页数:308
  • 定价:¥65.00
有路网官方销售当前缺货!我们给您推荐以下入驻店铺购买:
* 特别说明:入驻店铺图书非有路网直接销售,具体问题请您联系店主。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 湖南省
    长沙市
    正版二手 八五成新左右 ,多仓发货,多本可优惠,可开发票,急单慎重,最好先咨询。
    拾光
    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74791540
    ¥22.00
    7
    99.83分 / 3893笔
    2025-03-13
  • 云南省
    昆明市
    正版二手旧书,购买多本多仓库发货,多本可优惠
    流年
    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758542161
    ¥22.50
    6
    99.93分 / 1032笔
    2024-06-03
  • 陕西省
    西安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万卷
    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029-86552457
    ¥44.20
    5
    98.29分 / 35笔
    2024-07-22
  • 北京
    北京市
    本店各类图书品种齐全保证正版欢迎下祝大家购物愉快,一生平安
    北京中佳图书
    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230226648
    ¥26.00
    1
    99.85分 / 401笔
    2024-04-15
  • 河北省
    保定市
    百万图等您选购
    赵老师
    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833413595
    ¥47.00
    14
    2022-05-16
  •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暂无新书出售信息!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对典型的大河文明来说,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黄河到长江,水孕育了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文化,主宰了帝王命运,决定了国民习俗和政治生活模式。 在中国,水渗透在从日常生活到哲学思想、从战争到艺术的方方面面,但正如谚语所言“鱼儿看不到水”,我们虽身在其中,却未必感受至深。英国**科学与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从地理、神话、哲学、政治、经济、管理、战争、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了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关乎**安宁与**身份建构;洪水神话诠释了统治者的合法性;水多变的特质使其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的源头和隐喻;水资源管理塑造了**的治理方式,而水利工程则影响王朝的兴衰;许多战争的起因与争夺水道有关,且发生在水上……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的作者将“水”这一地理因素作为叙事核心,纵横古今,信手拈来,系统翔实地爬梳了水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梳理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条全新脉络。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以及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让读者从他的叙述中获得了令人着迷的洞见。
    文章节选
    第三章 寻“道”:作为道家和儒家思想之源头与隐喻的水 “水哉!水哉!”据说孔子喜欢这样惊叹。不过他的追随者徐子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水究竟有什么可赞赏的? 作为孔子这位大师**的阐释者,公元前4世纪的学者孟子试图对此进行解释。水,他写道: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这似乎对于我们没有太大帮助,不是吗?灌满雨水的排水沟该如何向我们表明,一位君子对于他的名声到底应该注意什么? 中国古典思想向来如此,无论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还是从其他哲学传统中衍生出来的思想。隐喻和关系,逻辑的涌流,都是微妙的,有时又是不可预测的。它们很容易让我们像可怜的徐子一样困惑。不过,它们读起来就像诗歌一样。 先把孟子想要传达的君子品质放在一边,简单地考虑一下这一点——水为孟子提供了君子品质这一意象,因此他才可以对其进行探索。惊讶吗?当然,你可能会说,水是一种变化多端的介质,可以被派作任何用途。它可以狂野而猛烈,也可以平静而清澈。它可以汇集和淤塞,也可以自由地流动。它像一面镜子那样进行反射,它是透明的,或者——像黄河一样——它也可以是浑浊的、不透明的。水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永恒的。你可以用它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而这正是关键之所在。既是由于水多变的本性,也是由于这一本性在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水才成了思考的利器。这种情况并非中国所独有。所有文化都倾向于将他们的物质世界融入他们对生活的隐喻之中,而水则是一种格外丰富而多样的媒介。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 (Gaston Bachelard)指出了水与神话的很多关联:它可以清洁、净化、滋养并毁灭。那喀索斯 (Narcissus)在平静如镜的水中放松了自己。雷欧提斯(Laertes)悲叹道:“可怜的奥菲利亚(Ophelia),你喝的水太多了。” 诗人斯温伯恩 (Swinburne)沉迷于浸在水中和游泳,而巴什拉声称这是一种受虐的冲动。后来,巴什拉便将人与水之间的纠缠命名为“斯温伯恩情结”。水有一种卫生学上的道德感,还有一种深不可测的哥特式恐怖。虽然中国人随时都在准备借用水这一意象,但与上述思想相比,这并不算多么非同寻常。 但是,你很难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另外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地方,水在思考时是如此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于伟大的哲学家和诗人来说。孟子的评论虽然晦涩难懂,但它暗示着,水在这个**所扮演的角色并非表面的或随意模仿的:它似乎体现了指导着儒家思考模式的一些深层原则。对于另一个传统的中国核心哲学体系——道家来说,这一点同样正确。 无论在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中,水并不单纯是一个进行比较和说明的方便工具:水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物质,拥有一种道德教育的力量。“上善若水”,老子在道家的奠基之作《道德经》中曾这样写道。 因此,称中国为“水**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水决定了中国内务、国民和政治生活的模式与习俗。或者更确切一些,我们可以说,水之所以具有这种社会意义,其原因与它在哲学中的基础性意义完全相同:它的重要性无可否认。“随着时间流逝,”李约瑟这样写道,“中国的整个理论思想逐渐被某些控制水道的思想所渗透,这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才是真正非同寻常的事情。不仅水的日常经验为哲学思想提供了隐喻,而且哲学反过来也影响了实际的事务:在水利工程、**治理、道德清廉和形而上的思辨之间,形成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紧密联系。 …… 8.治国之道与水之道 “上善若水。”一旦你接受了道家的这一箴言,其他的一切便都将随之而来:当水被赋予了美德时,对水的控制便是道德的源泉。水知道它的正确路线,同样,人也本能地知道为人的正确之道。 有一个汉字被用来描述这种走正道的自然趋势,那就是“归”;它暗示着一种回归,即对自然的顺从。它也被用来表达人们是如何被一位公正而高尚的君主所吸引,一个女人在婚后是如何向她丈夫的家庭进行转型,以及一条支流是如何流入大河,或一条大河是如何流入大海的。换句话说,这些非常有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规范,在明确地成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之后,得到了鼓励。 水总是找到的水平面,然后便静止下来,这是道德教育的另一个源头。毋庸置疑,这并不是说人应该躺在地下室的床上,而是说人应该找到一种持久的、稳定的道德。静水的静,是正义的象征,也是制定法律的范本。通过寻找点,水展示出了它的谦逊。正如老子所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低即是强——这一观点暗示着性别的地位。较低、较强的河段被认为是阴性的,而《道德经》坚持认为“牝常以静胜牡”。 静止的水变成了一面镜子,而名为“监” 的盛满水的容器,则在仪式中被用作镜子,可以从中看到事情的真相;“监”有时还会被用作陪葬品,这样一来,水面可能会成为阴阳两界之间的门户。静水那明镜一般的清澈,也提供了一种关于圣人心境的意象(在中国古代,心被认为是负责思考的器官)。正如庄子所说: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心”同样意味着一种潜能。孟子说,心是四德之端 ,这一形象从生长与绽放的角度,把人与植物联系了起来。善良的儒家统治者善用他的“德”来滋养其子民之心。而正如河流是否纯净取决于它的源头,政府是否纯净也取决于它的**。(当然,这正是问题所在。) 静止、柔软、平静、清澈:这些在西方也是水的“女性”属性。但道家思想一个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内涵是积极的。正是因为水适应性强,柔弱而易顺从,总是在寻找阻碍少的路径,所以它实际上是不可能被打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以战胜为坚硬、难熔化的物质。出于同样的原因,一个***也必须适应“容纳”他的容器——人。这种顺从、适应并且保持平静的能力,是道家强有力的原则之一,却极难获得。《道德经》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一原则所要求的被动性被称为“无为”,字面意思是“什么也不做”。如果你找到了“道”,那么你便不需要再做任何事情:大自然会遵循天然的道路,人们会跟随有德的***,世界会变得和谐。庄子说,明智的统治者不是不“为”,而是遵循一条干预性小的原则,后退,让百姓自己采取正确的行动。儒家学者荀子也曾阐述过这一自然主义观点,他说:“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 。 如果一位君子向孔子寻求指引,那么孔子便会将他引向水。一**徒曾经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见到大河时,总是要凝视它。孔子把水比作“道”,回答说: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也许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孟子在他的警告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了,在这一章的开头,他提到了夸大名声的危害。存下来的雨水得不到补充,迟早会干涸。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名声超过了他本身的能力,而没有什么可以对其持续地进行维护,那这名声也迟早会被耗尽,从而使他失去获得成功的资源。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在获得“道”的滋养时,才会持续地有益于自身。 要在这个**生存,还有一个方子。孟子认为,政治和自然一样,也有季节更替的规律,所以每隔几个世纪就会发生一次朝代更替,这就像每年夏天雨季的到来一样不可避免。但是孟子的书是写给帝王们看的,帝王们权倾天下,可以在一张大画布上来思考历史。相反,在东周王朝陷入混乱的那个时代,老子的听众只是一个身陷生存困境的小国王子。老子说,诀窍就是模仿水:顺从、迂回、适应环境,寻求天然的路径。这位圣人建议说:“善胜敌者不与。” 意思是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要去面对敌人。 然而,这是一个明智的建议吗?这一问题成为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选择:是该通过强制手段夺取并维持权力,还是该放弃控制去遵循“道”?
    查看全部>>
    目录
    序 言 颐和园的雨 第1 章 大河:长江与黄河—— 中国地理的两道主轴/14 第二章 在水之外:古代中国的神话与起源/52 第三章 寻“道”:作为道家和儒家思想之源头与隐喻的水/78 第四章 权力的渠道:水道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景观/114 第五章 郑和下西洋:中国如何探索世界/148 第六章 水利**的兴衰:官僚治水/182 第七章 水上战争:作为冲突场地及工具的河流与湖泊/216 第八章 流畅的表达艺术:水对中国绘画及文学的影响/250 第九章 水与中国的未来:威胁与承诺/284 参考文献/296
    暂无商品评价信息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