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
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和内容分发环节出现了思维模式的改变、选题意识的改变、传播方式的改变和网络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运用数据,熟悉社交媒体,实现选题突破是应对新媒体环境改变的重要措施。
一、深度报道的变与不变
新媒体时代,新兴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给深度报道的内容和分发等新闻生产环节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变化。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技术的进步,严重压缩了纸媒的生存空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大幅下降,尤其是报纸生存发展面临重大考验。全国报纸印刷总量从310亿对开张增长到2011年时的1 678亿对开张,1997年至200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两位数。2005年以后,全国报纸印刷总量快速增长告一段落,出现起伏变化。自2012年起,连续6年全国报纸总印刷量下降,2015年和2016年下降幅度在15%以上。2018年党报和时政类报纸印刷总量继续保持稳定,都市类报纸仍在减量、减版甚至停刊。2018年的报纸印刷总量为501.19亿对开印张。
在深度报道领域,不变的是公共立场和家国情怀。“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依然流淌在当今中国深度报道从业者的血脉中。” 即使沉浸式传播、全息影像等新媒体技术持续发展,文字永远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它的留存性是所有的传播载体里好的。第二,文字具有跳跃性,阅读者可以根据阅读习惯自主选择。这两个特质使得文字虽然也有欠缺,但是不可能被彻底取代。所以不变的是深度报道的题材,以及题材所能够承载的公共立场和家国情怀。
二、深度报道的四点变化
(一)思维模式的改变
“记者要采编出好的深度报道,就要努力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只有变革思维方式,才能使新闻报道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强度,这样的深度报道才会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指导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深度报道的代表性作品从选题、报道方向、写作方式等,一直持续不断在发生着变化。那种宏大的社会题材对人们失去吸引力的时候,背着粪桶的掏粪工就能让人耳目一新,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变化,同时它也意味着选题意识的改变。
(二)选题意识的改变
近些年,和人们的情感直接相关的选题,比如小众群体、次文化群体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聚光灯越来越多地打到过去不受关注的群体身上。普利策奖深度报道奖项的选题不断发生变化,“由热点选题的跟随到静态选题的深挖;由负面选题的聚焦到中性选题的替代;由对政府的监督到对全社会的监测;由单一形式的文字报道到可视化选题的开拓”。深度报道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对新闻主题深入挖掘,深度报道选题的选择,除了根据新闻价值 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五个要素外,还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改变选题意识。
(三)传播方式的改变
传播方式上的变化就是传播的渠道和载体发生改变,从纸质阅读变为电子阅读,经历了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短视频 直播的不同阶段,深度报道主要通过前三种渠道和载体在传播。现在微信的用户已经超过11亿人次,微信订阅号也成为重要的阅读内容,“微信用户会主动寻找符合自身新闻信息需求的传媒微信订阅号进行关注和阅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深度报道是不讨巧的。阅读一篇1万字的报道在手机上需要下滑屏幕55次。深度报道所必需的篇幅,与当下人们碎片化的短阅读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
(四)网络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是横向的阅读方式,而智能手机是纵向的阅读模式,“竖屏形式在移动互联时代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和社交价值,国内外各大网络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纷纷在其视频呈现上采取竖屏形式”。内容生产需要考虑竖屏下用户的观看体验,探索更适合竖屏的传播内容。一张对开的报纸对于段落的容忍度很高,但是在微信上每段超过3句话,排版后的效果就显得文章节奏很沉闷。因此,要适时地改变深度报道的文本,以适应 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用户需求。
三、的改变:“独”和“快”
新媒体背景下,深度报道的改变有两点,一是独,二是快。它主要体现在思维模式的变化上,除了**,还有独到。即使是热点新闻,即使做的是各家媒体都在争夺的同样的题材,也要去寻找和其他媒体差异化的角度。一个相对比较独特的切入点和相对比较独到的视角,往往成为一篇报道成败 的关键。
在深度报道兴盛时期,新闻竞争相对较少,很多深度报道都是**新闻,其**性或借助本身媒体的优势,或借助对于优质题材的发掘。当下,网络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