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卷
诗经
相关介绍
——集体创作,孔子删定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它的作者来自社会各**,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乐歌与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周王朝派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而成的用以了解政治教化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各诸侯国乐师以唱诗、作曲为职业,也搜集歌谣来丰富他们的;昌词和乐调,诸侯又把这些乐曲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夜汇集到朝廷里了。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可歌一般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那里的。搜集、整理和制作民背景介绍
《诗经》是我国*早的诗歌总集,反映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共305篇。若按作品的不同乐调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国风,就是各诸侯国的民间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5个诸侯国的民歌,共160篇;雅是西周京畿正音,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朝廷祭祀鬼神和赞美功德的乐歌或舞曲,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各篇的作者大多不可考。这些作品经过长期的积累,相传大约在春秋末年由孔子重新编订,作为其学生的教科书。先秦时代统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现存的《诗经》,据说是战国时的毛亨和汉代的毛苌所传,因此被叫做《毛诗》。
内容概述
《诗经》歌咏的内容很复杂,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
《周颂》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以外,还有一部分是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如《丰年》中唱道:“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姊。为酒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而《噫嘻》则描绘了大规模耕作的情形:“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记述了从关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的传说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如《生民》叙述后稷的母亲姜螈祷神求子,后
来踏了神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后稷,不敢养育,把他丢弃。后稷之后历尽苦难而不死:“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舒,厥声载路。”西周后期,戎族侵扰、诸侯兼并,社会剧烈动荡。《大雅》、《小雅》中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诗,有很多批评政治的作品。如《瞻印》中说:“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更多的政治批评诗,表达了作者对艰危时事的忧虑,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反映了赋税繁重、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如《十月之交》写道:“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奉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国风》中也有这一类的诗,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貊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相鼠》也是类似的作品:“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诗经》中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也很多。《小雅》中的《采薇》、《杖杜》、《何草不黄》,《豳风》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这些诗歌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的思念。其中《东山》写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复杂感情,在每章的开头,他都唱道:“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又如《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首诗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她既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因为他是“邦之桀兮”,能“为王前驱”;又因丈夫的远出、家庭生活的孤寂而痛苦不堪。
在《国风》中,*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龙也吠。”一个打猎的男子在林中引诱一个“如玉”的女子,那女子劝男子别莽撞,别惊动了狗,表现了又喜又怕的微妙心理。《郑风·将仲子》写道:“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仲子”是她所爱的情人,但她却不敢同他自由相会,且不准他攀树翻墙,只因父母可畏。《国风》中有许多情诗,咏唱着迷惘感伤、司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又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国风》中还有许多描写夫妻间感情生活的诗。像《唐风·葛生》,一位死了丈夫的妻子这样表示:“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邶风》中的《谷风》,《卫风》中的《氓》,是***的两首弃妇诗。《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问题的诗,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高的作品。
文选
相关介绍
——萧统
萧统(501~531年),字德施,南朝兰陵人(今江苏武进西北),梁武帝萧衍长子。幼年时聪明睿智,武帝天监元年(502年)立为太子,还没来得及即位就矢折了,谥为昭明太子。因此后人把他招聚文学之士编集的《文选》也称为《昭明文选》。萧统在东宫做太子时,东宫藏书近三万卷,一时“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文人,如刘孝绰、殷芸、王筠等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受到他的礼遇。他的著述除《文选》以外,还有文集二十卷、《正序》十卷、《文章英华》二十卷,但都已失传。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背景介绍
由魏、晋到齐、梁,中国文学发展形式逐渐趋于定型成熟,作家和作品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南北朝时期,文学已经成为社会上层人物**的修养,社会对文学也更加重视。南方的乐府机构收集保存了南北朝的民歌,现存五百多首。在诗体方面,南北朝民歌开创了五、七言绝句体,经过文人创作加以提高,后来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魏晋南北朝的文章,史传、政论为主的两汉散文较多。檄、碑、诔、序、记、书信等各体文章,普遍都注意辞采,追求艺术性,特别是书信,出现了不少富有抒情色彩、语言精美的作品。在表现形式方面,文章与诗歌同步,多运用骈偶手段,除了史书和一些专门著作外,大多数文章都是骈体文,甚至像《文心雕龙》这样的文学理论著作,都是用骈体文写成的。魏晋南北朝的辞赋也有重要的发展。虽然还出现过左思的《三都赋》,但汉代兴盛一时的大赋这时没落了,占主导地位的是抒情小赋。辞赋在艺术形式上比一般骈体文更为讲究,辞藻、声律、骈偶、用典这四种修辞手段被大量地使用,语言也特别工整精细。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个具有文学自觉意识的朝代。与之相适应,从文艺理论角度对文学概念的探讨和文学体制的辨析日益精密。这一时期出现了《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艺理论著作。
文学作品的数量众多,对它们进行分类、鉴别,满足广大阅读者的需要就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于是一本选录**作品的文学总集《文选》应运而生。
《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已趋于明朗。由于《文选》基本上选录了前代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得这一诗文总集成为历代文人所学习的榜样。
内容概述
《文选》是我国现存*早的诗文选集。共三十卷,收录了上起子夏、屈原,下至当时的作家共一百三十人的作品五百一十四篇。《文选》编排的标准是“几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按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各类中以诗、赋两类所收作品为*多,约占全书篇幅的一半,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十五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二十三门。
《文选》选录的范围,据萧统在《文选序》中的说明,凡属经书、诸子、历史传记等一律不选,但是历史传记中的赞、论、序、述却可以选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两句,就是《文选》的选录标准。
所谓“事”,是指文章所用的典故或者题材,“沉思”指深刻的艺术构思;“义”指文章的思想内容,“翰藻”则指有文采的辞藻。这反映出六朝的绮靡文风在他身上明显的影响。然而他对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关系,却持折中态度,内容要求典雅,形式可以华丽,认为艺术的发展必然是“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同时,他认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要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所以《文选》所选的作品,其实并没有过分忽视内容。除了选录当时不被人重视的陶渊明的8首诗以外,还选录了《古诗十九首》和鲍照的作品18篇。同时,摒弃了那些故作高深的玄言诗和放荡、空虚的艳体诗和咏物诗。这是这部书的优点。
楚辞
相关介绍
——屈原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集,是由西汉末年**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编纂而成的。它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和宋玉。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秭县(今湖北省秭归具)人,是楚王的同姓**。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姓。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至左徒,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后因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子弟的教育。后来,楚国因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而陷入困境,屈原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江南一带,楚国的形势日益危急。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眼看曾经兴旺的**已经衰败腐朽,悲愤交加,怀抱石头自沉于泪罗江,那**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屈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联合齐国与强秦对抗,很有远见。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富强的“美政”,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屈原还是我国文学史上**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
背景介绍
我国古代中原地区诗歌的典型代表《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文化。楚人很早就和中原的**有联系,同时,它也始终保持着自身强悍的特征,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看做是野蛮的异族。楚文化的兴起比中原文化迟,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可以说是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有许多地方甚至远远超过中原文化。
南方的自然经济条件比北方优越,在南方谋生比较容易,不需要结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去克服自然、维持生存,所以楚国没有形成像北方**那样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这就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艺术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与此不同,在楚国,艺术,无论娱神的还是娱人的,都是在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展示的是人的活跃的情感。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楚地的歌谣演变出了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如《九章》中的《橘颂》,全诗都用四言句,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认为是《诗经》体式的渗透。但同“楚辞”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是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以前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在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成为一种文学样式。
汉代起,“楚辞”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内容概述
《楚辞》一书中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及宋玉的《九辩》、《招魂》等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