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相遇历史--老报人访谈录
QQ咨询:
有路璐璐:

相遇历史--老报人访谈录

  • 作者:李清川 李清川
  •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 ISBN:9787807413257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91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随着胡正之、张季鸾、史量才、戈公振、范长江、徐铸成等一代新闻大家花果飘落,马达、束纫秋、冯英子、张之江、郑重等一代职业报人渐行渐远,张启承、丁法章、石俊升、金福安等一代报业***温婉转身,中国报业发展历经的二十世纪上半叶、新旧政权交替间、改革开放三十年等重要断代的波澜壮阔,都成为了现实生活的过往。在又一个开场的锣鼓中,追寻与守护的故事,交错有“生存道德”的纷繁,我们很想知道,历史章节所散发出的精神富足,是否也能与今天的我们同行?当今天的我们有幸侧身于后未人的“先生”之列时,是否也会有“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的一份眷恋?
    文章节选
    对话马达斯人为报纸而生
    马达在办报涯中迈的**步,是在敌后斗争十分艰苦、到处都是封锁线的环境下创办的油印《滨海报》。他说那段日子他感到*艰苦、*紧张。想来,这段日子不仅**他进入了新闻事业,也锻炼了他的品格,他与生俱业的刚硬的性格在这段经历中愈发地被雕琢出来,他成了一辈子的烙印吧!“红色办报人”的经历对马达本人来说非常重要,而对于我们来说,回顾他的青年时代,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日后的一些壮举。
    马达是在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从家乡安庆逃难到上海的。当时,他寄居在亲戚家中,睡��板,吃冷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五光十色的大上海对于时年13岁的马达来说,并没有什么可以吸引他的东西。他关心的只有报纸。为此,他省下了从家里到学校五站路的车钱,每天上学来回奔走;省下了每天一副大饼油条的早餐钱,饿着肚子,为的是跑到书报摊上买报纸,然后到路边的草地上、学校的图书馆里和家里的楼梯旁,专心读报。报上每天发布的战报、战况,战地记者写的战地通讯和军事评论文章,他都非常关注。
    学校里的同学们把内地逃难过来的学生称作“流亡学生”,而正是这群土里土气的“流亡学生”,心里却涌动着一种强烈的感情。马达说:“那个时候,我们对**的感情和爱国主义比谁都要强烈。”
    1940年3月,汪精卫投降日寇的消息传到了上海,地下党上海学委发动全市一百多所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并准备举行全市总罢课和游行示威。马达当时还只是一名初三学生,他和几个同学商量,计划以初三同学为主,串联全初中同学举行集会声讨汪逆罪行。
    当天的集会由马达主持,他**个冲上讲台,对着准备上课的训育主任说:“今天是什么日子,**都被卖了,还能安得下心来读书么?”随后,他根据平时看报纸积累的信息,揭露了汪伪投降卖国的罪行,并对报纸上刊载的汪精卫卖国宣言逐条逐条地进行批驳。集会时,闻讯赶来的法租界巡捕房警察包围了学校,荷枪实弹地冲到了教室门口,马达仍旧带领大家呼喊口号:爱国无罪,抗日有理!**兴亡,匹夫有责!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集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这场短暂的斗争对于马达来说意义非凡,此后,他在坚持看报的同时,开始如饥似渴地寻找革命理论。 读完厚厚一叠书稿,已是东方既白。
    如同过往的每**,在这座城市的多个地方,一份份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报纸此刻正快速分装,将运往书报亭或投入邮箱。于我,这样的一幕极为熟悉,已牵挂了二十多年。
    而对于刚刚阅毕的这部书稿中的诸多老报人,那些即将被读者打开的纸张,则堪称他们一生的情感所系,甚至性命所系。岁月里,一代代报人渐行渐远,一幕幕与报纸相连的场景却在他们生命的轨迹里愈显清晰,即将付梓的这本《相遇历史--老报人访谈录》可谓明证。
    文新报业集团的三十位年轻记者、编辑历时一年,采访了《文汇报》、《新民晚报》的二十五位老报人,形成了《相遇历史--老报人访谈录》一书。访谈极有意义,一端是当代传媒青年关乎理想、关乎实践、关乎困惑的追问,另一端是昔日老报人关乎情怀、关乎坚守、关乎使命的思考。访谈录读来见史实、见脉络、见性情、见精神,引人人胜,令人深思,予人启发。青年记者、编辑于此的尝试和努力,是扎实的,也是精彩的,更是弥足珍贵的。那天下午,我正匆匆外出去参加一个会议,市委宣传部青工委负责人徐浩同志从后边急急赶来,抵近后,却犹犹豫豫地说,有麻烦我的地方,要我为一帮青年朋友做件事,写一篇序言。这说的就是这部书的事情。对青年朋友们如此努力之后的希冀,我当然没有任何推却的理由。
    直面当今时代,社会格局深刻变革,价值观念日趋多元,互联网传播技术广泛运用,受众个性高度多样化,对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是严峻的考验。毫无疑问,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改革创新是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但如何看待改革创新,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不顾历史、抛弃传统、否定一切,我们也姑且称之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另一种是尊重历史、学习传统、积极创新。后一种,是人们广泛认同的继往开来的态度。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前者状况虽然时常开演,但又时时碰壁,及至破产。后者的动响虽然没有惊世骇俗,甚至也不十分耀眼,却是在艰难中掘进,呈现的是实实在在的进步。我们应该要有这种清醒坚定、明白无误的认识。创新源于传承,构建要有根基。这里讲的传承和根基,当然主要是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规范。集中而言,是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这是形成我们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海是我们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祥地,新闻事业的发展有艰难曲折,更有辉煌篇章。许多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所处的特定阶段历尽艰辛,努力开拓,各自取得了堪足称道的成绩。而瞩目这批老一辈**工作者--不仅是报业还有广播电视的,有种共同的精神特质,格外受人关注,即他们无论在哪个时期,在何种状况下,始终把**命运、民族大义、人民意愿作为自身价值追求的核心内容。论传承、论根基,共同的精神特质是一定要牢牢把握住的。这是出发的起点。清泉的源头。
    目录
    序 为有源头·宋超
    序 温故知新的相遇·缪国琴
    序 浑然天成是报人·李良荣
    对话马达 斯人为报纸而生
    对话束纫秋 家燕喃呢有一秋
    对话刘庆泗 一手握枪,一手拿笔
    对话任荣魁 回望时总有一簇灯火
    对话冯英子 事无不可对人言
    对话张煦棠 记者不是“无冕王”
    对话史中兴 激情的归途
    对话周珂 一个女记者的视野
    对话张林岚 只为这一“张”
    对话徐开垒 “文缘村”深处
    对话徐大刚 秋山又几重
    对话张之江 有没有这样一种沉醉
    对话张启承 一张新闻纸的“三不朽”
    对话丁法章 报纸的生命在创新
    对话石俊升 寻找新闻的人生笔记
    对话赵凯 涉深水者观蚊龙
    对话吴振标 职业理想的一路追逐
    对话金福安 驭新闻而勿驭于新闻
    对话敬元勋 当时只道是寻常
    对话周宪法 潦水寒潭也谋爱
    对话吕子明 向着白昼的旅行
    对话茅廉涛 纸上“声价”亦无价
    对话郑重 味至深时即家乡
    对话周嘉俊 永远是黎明
    对话姚诗煌 科学于此多知音
    后记 历史鲜活于人心李清川
    ……
    编辑推荐语
    人的生动成就了历史章节的繁花初放,细节的质感造就了历史情境的草木返青,于是,关乎理想、实践、困惑的追问,关乎情怀、坚守、使命的思考,皆相遇在此。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