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领导干部面临的****挑战
一、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
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指思想政治上的矛盾。而在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指各**、各方面的利益矛盾。这类利益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是错综复杂。
近些年来,因为劳资关系、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民工讨薪、**纠纷等等,所导致的突发群体性事件,就是当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集中反映。
尽管在现阶段这些社会冲突依然表现为个案形式,并基本上属于经济利益诉求问题,但却隐伏着社会冲突加剧,导致社会对立和危机的可能性。
因此,能否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收入分配的差距依然在拉大
“现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讲的一段话。
据2007年中国《社会蓝皮书》公布的资料显示,占我国人口20%的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者,实际上收入差距达到18倍左右。
依然在拉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现在是有钱的人身价过百亿。但相对于这些亿万富翁,我国还有一些人生活在贫困当中。
2007年3月24日,在贵州黔南州举办的“2007中国西部城镇化论坛”上,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的一位领导同志说,到2006年底,中国西部地区农村人均年收入693元人民币以下的**贫困人口有1175万人。
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影响人们对社会公正或不公正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对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换一句话讲,贫富差距的扩大,将给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带来严重的威胁。请看下面两个实例:
实例一:2005年9月11日,北京**井大街发生了一起劫车案件。一个31岁的河南农民艾绪强,为报复社会,在**井抢劫出租车撞人,导致3人死亡,6人重伤。
2006年3月21日,艾绪强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出庭受审。在法庭上,公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开车撞人?”艾绪强回答:“因为我要报复社会,报复富人。我觉得现在10个城里人有9个都是黑心的。”
实例二:2005年12月26日,河北南皮县28岁的农民庞茂升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里的一居民楼内持刀抢劫。在遭到反抗后,他持尖刀将35岁的清华大学副教授熊女士残忍杀害。
在法庭上,庞茂升说:“看到关于宝马车撞人的报道后,我觉得有钱人太张狂,就想法教训教训他们。”
怀着这种“仇富”的心理状态,庞茂升频繁地选择有钱人进行抢劫和敲诈。
他看到杜先生开着一辆宝马车,便觉得杜是个有钱人。于是,就尾随杜先生夫妇来到其家门口,持刀威胁进入杜先生家中实施抢劫。抢走人民币7万多元。此外,庞茂升还5次写恐吓信向杜先生夫妇等人共计勒索30多万元,但没得逞。
多行不义必自毙。2006年12月14日,庞茂升被押向刑场,执行死刑。
这两件事情虽然是个案,但是,却值得我们高度警觉。有一位研究东欧问题的西方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共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大问题可能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要特别注意防止社会问题政治化,一旦这些社会问题政治化以后,就会变成很强的反**倾向。在东欧**,争夺面包的权力和争夺宪法的权力具有同等的政治价值。”
这段话也是发人深省的。因此,如何调控这种过大的收入差距,缩小拉大的贫富距离,促进共同富裕,平抑社会的不公平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可以毫不避讳地讲,我国经济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过量消耗资源与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2003年,我国的GDP占世界的4%,但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据推算,中国每创造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不仅如此,我国污染排放的强度还非常高。每单位GDP产生的氮氧化物是日本的27.7倍,德国的16.6倍,美国的6.1倍,印度的2.8倍。每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
2004年6月11日,在“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高峰论坛”上,**环保总局的一位领导用“触目惊心”4个字概括了当时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他说:“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再也无法支撑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说,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能否突破这一瓶颈,解决好“高成长”与“高成本”的矛盾,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四、社会治安呈现一种严峻的态势
从总体上讲,我国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基本上安居乐业。但由于收入差距加大、失业和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道德观念缺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治安还是呈现出一种严峻的态势。
严重暴力犯罪频发。以前几乎未报道过的爆炸、投毒、纵火等案件,现在是频频见诸媒体。
据2006年11月14日公安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的情况显示:2006年1月至10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刑事案件374.9万起。虽然比2005年同期减少4.1万起,下降1.1%,但数字也是巨大的。
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也屡禁不止。而且,还有严重上升之趋势。
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在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2007年2月13日,黑龙江省公安厅公布了黑龙江省2006年“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情况。
在2006年专项斗争中,黑龙江省共梳理出**黑恶线索900余件,初步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239个,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5个,抓获涉黑涉恶违法犯罪嫌疑人1572人,查实犯罪事实1727起。其中劳动教养145人,移送起诉1391人,判决128人。
这种严峻的治安态势,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共**党校“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于2006年10月,曾对中共**党校部分学员进行问卷(160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治安”**被领导干部认为是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领导对象的思想呈现新的特点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也给我国社会成员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领导活动领域,虽然领导对象的概念依旧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领导对象的思想意识却发生了多层次、全方位、深内涵的变化。正像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概括说来,领导对象的思想意识主要有以下三大变化:
(一)价值观念由一元变多元
我国的社会体制转型,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发展转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样也冲击着领导对象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领导对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集体、轻个体的价值准则和重精神、轻物质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动摇,领导对象单一的价值观被打破,代之以多元的价值观。
(二)思维方式由简单变复杂
在计划经济时代,领导对象工作生活在大体相同的环境中。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价值观念的趋同,领导对象对党和政府有一种感恩性的认同。因此,他们对党的号召、政府的指令、上级的部署、领导的要求一般是采取不加置疑或不折不扣执行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对象工作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面对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样化,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转型期大量凸现的现实矛盾,领导对象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评价更多的是以执政绩效为标准,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更加理性化、功利化了。因此,他们对党的号召、政府的指令、上级的部署、领导的要求,不再是那种不加置疑、不折不扣执行的态度和思维方式,而是加以思考,加以置疑的复杂思维方式。
(三)民主意识由缺乏变增强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计划的强制性以及计划的无所不在,使得领导对象形成了一种依赖的被动适应心态,因此,他们习惯于按照领导干部的意志去做事,对领导言听计从,缺乏民主意识,缺乏主动的政治参与热情。
市场经济的建立,使这种传统的依赖以及被动适应的意识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近些年来,领导对象的政治参与热情在增加,民主意识在增强,他们对领导干部的依赖程度在逐步降低。领导对象已经不再习惯于对***俯首听命,而是喜欢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领导对象民主意识的增强,是社会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给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般人只看到领导干部在台上的风光,却很少能有人真正清楚领导干部在各方面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有人曾经概括说,跟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现代的领导不好当:胆子小得吓死;本事少得愁死;心胸窄得憋死;脾气暴得气死,想不开得冤死,身体差得累死。
我觉得,这段话不是文学笔法。事实上,现代的领导干部也比科学家、学者难当得多。
科学家失败99次,一次成功,可能获得诺贝尔奖;领导干部成功了99次,一次失败,也许仕途就会发生改变。
2005年12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就曾经对媒体讲:“中国政府对官员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工作出现了重大失误,在去留问题上,功不能抵过。”这就是:99次成功+1次失败=0。
近些年来,因为工作出现了重大失误,而被免职和引咎辞职的官员为数不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领导干部现在面对的领导生态是复杂多变的,面对的工作任务是紧张繁重的。这种新的领导环境,既给领导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20世纪*成功的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给出了答案。他说:“世界正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而**可以肯定的就是,必须先发制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先发制人来适应领导环境的变化?我认为,提高领导素质,增强领导能力,就是一个重要的对策与选择。提高了领导素质,增强了领导能力,领导干部就能在“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骤时立得定”。
第二章 领导素质与能力的内涵、特点及其他
一、领导素质与领导能力的内涵及其关系
什么是领导素质?什么是领导能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这是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素质、增强领导能力首先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领导素质
“素质”一词,*早是生理学上的概念。它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
后来,素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用来泛指人在一定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实践修养而形成的内在特质。如人的性格、毅力、兴趣、风度、知识、能力等,都可以用素质一词来加以概括。
那么,什么是领导素质呢?所谓领导素质,就是领导干部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资质。
领导素质是领导干部从事领导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一基本条件,是根本无法从事领导工作的。
(二)领导能力
能力,是指人能够进行某种活动或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条件。它对人的事业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领导能力呢?所谓领导能力,是指领导干部把握组织使命,有效地影响领导对象,使之围绕这个使命而工作、奋斗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三)领导素质与领导能力的关系
领导素质与领导能力两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这种联系与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素质与领导能力都是在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二是领导素质是领导能力的内在基础,领导能力是领导素质的外在表现。
一般而言,领导能力的大小,是由领导素质的高低所决定的。领导素质是领导干部的内在规定性,是领导干部从事领导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领导干部的潜在能力,但它本身还不构成从事领导活动的现实力量。因而,领导素质必须转化为领导能力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而领导素质向领导能力的转化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转化的主客观条件。如果不具备适当的条件,领导素质高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领导能力强,某一方面的能力强也并不意味着综合的素质高。
二、领导素质与领导能力的主要特点
领导素质与领导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由于形成与发展的途径相同,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主要特点: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领导素质与领导能力的首要特点。《孙子兵法》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在孙武看来,作为一位军事将领,必须具备“才智、信义、仁爱、勇猛、威严”这五个方面的素质。否则,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军事***。这里既有德的要求,也有才的标准。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对领导干部提出的“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总体要求。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领导干部是德、智、体的统一,不可偏废。没有“德”的干部是“危险品”;没有“智”的干部是“次品”;没有“体”的干部是“废品”。这段话更是形象地说明了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的综合性特征。
领导素质与领导能力的综合性特征,要求领导干部博学多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成为“通才”。
(二)差异性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曾在王宫做过顾问。
**,莱布尼茨对国王和王后说:“世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崇拜莱布尼茨的王后对此深信不疑,但国王不相信。于是,两个人便下了赌注,并派宫女到御花园里去寻找。结果,还是王后赢了。
世上不仅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领导素质和领导能力也是如此。不同的领导干部有着不同的个性素质和能力,从而决定了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具有差异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