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医学免疫学
**章 免疫学概说
**节 免疫学研究的范畴与历程
人类在近200余年中对于免疫现象的关注导致了免疫学(immunology)的诞生。随着近代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免疫学经历了免疫现象观察与描述,以及机械的模仿应用、免疫现象的物质结构基础的探索、免疫作用机制的解读等研究历程。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人类对免疫作用机制的深刻解读,使免疫学脱离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母体,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领头羊”。
一、免疫学研究的范畴
人类对于免疫现象的关注起始于对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演进过程的观察与判断。随着免疫学研究历程的进展,人们发现免疫现象与免疫作用机制涉及到了生物��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因而免疫学研究的领域也随之有了大范围拓展,形成诸多分支学科。诸如与经典学科交叉构成的免疫化学、免疫遗传学、免疫病理学、免疫药理学、免疫毒理学等;按研究对象层次划分的细胞免疫学、分子免疫学等;以临床专题研究划分的**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等。将免疫学分为基础免疫学(免疫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两类是*为多见的一种划分,前者研究免疫现象的物质结构基础和免疫作用的形成机制,后者研究与免疫现象相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免疫生物学研究所能提供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各个免疫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对于作为奠基学科的免疫生物学,我们不妨将它定义为一门系统地研究机体是如何识别“自我”与“非己”,并对“异物”的损害作用加以防御的科学。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免疫学的认识必须经历免疫生物学的学习来加以完成。
二、免疫学研究的历程
(一)免疫现象的研究
早期免疫学研究一般公认是源于疫苗的应用,从中国古代的“人痘”接种,到Jenner发明的牛痘,再到Pasteur的狂犬病疫苗。这一系列的工作实际上是人为地促使机体重演针对感染性疾病的抵御过程,进而揭示和证实了免疫现象的存在及其规律性。这些工作与吞噬现象的观察研究、抗血清疗法等可以被视作是免疫现象观察、描述及机械的模仿应用研究。
(二)免疫系统的研究
抗原、抗体的发现以及由此而开展的基于对抗原、抗体化学本质及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开启了对免疫现象的物质结构基础的探索性研究。随着补体系统的明确,腔上囊的作用及淋巴细胞异质性的确认等大量研究,使免疫现象赖以形成的器官与细胞的组织学基础被揭示,为免疫系统的确定和免疫学成为独立学科提供了必不可少
…… 中医教材是培养中医人才和传授医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教材的质量,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中医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让高等中医药院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教材可供选用,以促进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医学,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牢固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组织,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积极参与,共同编写了本套供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精编教材”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出版的经验,是对中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律探索的体会,是对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本套教材是以**教育部新版的教学大纲和**中医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为依据,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以突出中医传统和特色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及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五一”规划教材(六版)为蓝本,充分吸收现有国内外各种版本中、西医教材的合理创新之处。从教材规划到编写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步步强化,重在提高内在质量和精编意识。既体现在精心组织,高度重视,以符合教学规律;又体现在精心编写,在“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下,确保内容精练、完整,概念准确,理论体系完整,知识点结合完备,并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切合教学实际,结合临床实践,力求”精、新、实”的特点。同时,教材编排新颖,版式紧凑,形式多样,主体层次清晰,类目与章节安排合理、有序,充分体现了清晰性、易读性及和谐性。
在本套教材策划、主编遴选、编写、审定过程中,得到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得到了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一纲多本、形式多样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殷切希望各中医药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使本套精编教材更臻完善,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更符合现代中医药院校教学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