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
(一)通用学术英语类课程
通用学术英语类课程普遍注重依托各单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人文等主题,让学生在学习训练和应用语言技能的同时,开拓眼界,辩证思考,触发家国情怀,立志奉献社会。
通用学术英语类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应该利用社会热点和师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找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点”。例如,在讨论“交通运输”话题时,既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中美铁路、公路、民航的建设历史与发展前景,了解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深刻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通过学习回顾大航海时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展望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美好前景。在学习“**保健”相关知识时,既注重通过课文学习和教师���己在国外就医的亲身经历分享,引导学生对比了解中外**保障制度,体会我国**水平和体制改革的巨大进步,学习中国医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又通过学习中医药保健理念和表达方式,促进对中华传统医学的认知和传承;既通过教学材料的学习,实现有关医药卫生保健话题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又通过国内外疫情防控措施与实效的对比,增强学生对**、民族、制度、文化的认同,引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交流“电子商务”话题内容时,既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电子支付技术领先的缘由、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与经济实力提升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发展成绩和前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又通过分享剖析师生网购的经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大学英语课程有效利用文化要素,引导学生既了解西方文化,又关注中国文化,强调跨文化思维碰撞。例如,对比中美电影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差异时,引导学**现东西方电影与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差异。对比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时,引导学**现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认识到中文是中国文化、中国人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文明传承的信心和决心。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让学生看世界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伟大的祖国,更深入了解自身所处文化。通过跨文化对比,学生辩证看待自我,更加热爱祖国;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引导讨论的内容,引发学生积极探讨中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文化优势,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进步,并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普遍表示愿意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与使命。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挖掘教材课文价值观元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大学英语教材中不少课文出自西方作者之笔,语言原汁原味,但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甄别事实与观点,正确看待西方作者的视角、立场和态度,尤其关注对同一现象/事件的西方视角和中国视角的差异,形成独立、正确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例如,某篇课文在讨论中国旅游业发展时对偏远乡村该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表示出极大的关切,但通过批判性阅读分析,学**现文章思路、措辞、语气反映出西方人骨子里对中国似乎应该永远破败、落后的文化设定,将文明传承等同于放弃发展,以显示西方人的优越感和廉价圣母心,他们不愿意也永远无法理解中国“城镇化”的缘起和目标,不理解也看不到中国各级政府在减贫和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付出的艰苦努力、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愿意认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无法接受一个高速发展、高度发达的中国屹立世界。
大学英语课程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语言运用的细微差异。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课程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景物描写的体裁特点时,要求学习模仿其成功营造画面感的表达方式(该课文对偏远村庄的景物和生活描写生动,是被选进教材的一个主要原因),用英语描述自己的家乡和习俗习惯。学生在此过程中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对家乡和祖国的无比热爱。与直接介绍中国文化相比,挖掘课文价值观元素,潜移默化,培养文化自信的效果更为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