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而言,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业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会计管理人才正是本书编写的初心和使命。
《财务会计学》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之一,自1993年**出版之后,历经1998年第2版、2002年第3版、2006年第4版、2009年第5版、2012年第6版、2014年第7版、2015年第8版、2017年第9版、2018年第10版和第11版、2019年第12版的出版发行,先后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 “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并与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中的其他教材一起获得教学成果奖,较好地适应了财务会计的教学需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直以来,《财务会计学》得到全国众多高等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其他读者的认可与厚爱,很多读者还对本教材的内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如淮阴工学院的谢万健老师、西安科技大学的黄维模老师、江汉大学的郑琼老师、长安大学的李辽宁老师等,我们谨向选用本教材和提出修改建议的广大读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13版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主要做了如下修订:
1.体现课程思政,提高政治站位
会计是一门脱胎于实践的学科。在会计人才的培育过程中,我们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区别于职业技能培训?我们的答案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逻辑与常识、科学与艺术、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公益与私利、形式与实质的角度反思当前的会计实践与理论,着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努力帮助学生成为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的思考者与实践者。
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需要更加重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的编写需要把好政治关,体现课程思政,提高政治站位。
为此,第13版在第1章特别梳理了“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回顾与展望”。
2.进一步完善立体化数字资源
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近几年财政部持续修订、新增了多项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变得模糊不清,对财务会计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准则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的挑战。如何透过复杂的会计准则语言,为读者构建清晰的思路,做好新旧会计准则的衔接,理解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修订背后的经济实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准则的规定,成了教学中更迫切的需要。
为此,林钢教授在第12版录制了50多个音频答疑,涉及概念辨析、金融资产、现金折扣、视同销售、应收票据、合同资产与合同负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所得税等专题,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好评。第13版根据大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做了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3.实现教材“可视化”
会计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如何将课堂教学语言与实务进行对接,一直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第13版选取了主要章节的部分例题,通过二维码链接,为读者呈现了经济业务在实际工作中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实现教材“可视化”。
“可视化”教材可以让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很好地将经济业务的文字描述与实务工作中的业务单据相结合,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老大难问题。
本次修订由中国人民大学戴德明教授、林钢教授和赵西卜教授担任主编,各章的修订分工为:第1,10,13,14,15章和前言由戴德明执笔;第2,3,4章由赵西卜执笔,第5,6,7,8,9,11,12章由林钢执笔。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本教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恭请广大师生及其他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在本次修订过程中,博士研究生尤希琦同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永凤等编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保证本教材的质量做出了贡献。谨向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