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孟子与早期经学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孟子与早期经学研究

  • 作者:魏忠强 著
  • 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76100013
  •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 页数:232
  • 定价:¥5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孟子其人其书与六经关系,进而反观早期儒学的发展大势。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属于经学的研究范畴,更属于思想史的研究范畴。孟子有对《诗》、《书》、《礼》、乐、《春秋》的称引与论述,并无文字上涉及《易》经的内容。孟子称引《诗》经*多,其中体现了孟子“以史论《诗》”的《诗》学风格,与汉人“以礼论《诗》”不同。孟子称引《书》经有以史论《书》的风格,将《书》经作为谈说的依据与辩论的论据,往往附述《书》篇的历史背景与作《书》的原由,亦往往以史迹相附会而论。孟子对《礼》、乐、《春秋》的引论,亦关涉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许多问题。孟子不言《易》,其原因在于他将《易》尚且视为筮卜之书,也与孟子并非稷下先生且所持之学与齐、楚之学的风格差异较大有一定关系。近百年来,经学趋于衰微,其实则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由经学到史学的转型过程,经学的某些功用、职能、精义于有形无形之中“移魂”至史学的身上。
    目录
    目 录 绪言 **节 选题背景 1 第二节 研究综述 3 **章 孟子“通五经”辩说 12 **节 孟子的通达精神 12 一、孟子与两汉“通儒”概念的流变 13 二、早期儒家通权达变思想溯源 16 三、孟子的通达精神试析 20 第二节 五经、六经与六艺之辨 25 第二章 孟子与《诗》 33 **节 《孟子》引《诗》 36 第二节 孟子的诗学观 55 第三节 以史论《诗》与以礼论《诗》 60 第四节 孟子与诗学相关的弟子考 69 一、关于高子是否是孟子弟子的争论 70 二、孟仲子与诗学 72 三、高子与诗学 74 第三章 孟子与《书》 78 **节 《孟子》引《书》 79 第二节 孟子的书学观初探 85 第三节 孟子引《书》与近年出土文献引《书》之比较 91 第四节 孟子以史论《书》 97 第四章 孟子与“礼”“乐” 106 **节 《孟子》与“礼” 108 第二节 孟子所论“礼”制 116 一、孟子对井田制的设想 117 二、孟子言井田属于礼制范畴 120 三、孟子言井田的原因 126 第三节 孟子重于礼义 132 第四节 孟子与“乐” 134 一、孟子论“乐” 135 二、孟子论“乐”与《乐记》成书问题 139 第五章 孟子与《春秋》 144 **节 孟子论《春秋》 144 第二节 孟子的《春秋》观对公羊学的影响 148 一、复仇思想 149 二、素王思想 152 三、通变思想 155 第六章 孟子与《易》 158 **节 子思《中庸》与《易》的关系 159 第二节 孟子何以不言《易》 161 一、早期儒家的六经系统 162 二、孟子奉行“五经”系统 163 三、孟子不言《易》的原因 165 第二节 焦循《孟子正义》中的《易》学观平议 168 一、焦循之“贯通”精神 169 二、焦循对孟子论“道”的理解 171 三、焦循对孟子论“经、权”的理解 174 四、焦循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 177 五、对焦循以《易》释孟体系的检讨 180 余论——以经、史、子之辨为视角 186 附录:孔孟所见圣人异同考…………………………………………………………………… 参考书目 192 后记 20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