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改变别人真的是好事吗?
QQ咨询:
有路璐璐:

改变别人真的是好事吗?

  • 作者:(德) 内尔·克雷辛西( Nele Krey?ig)华文天下出品
  •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 ISBN:9787548457220
  •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2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我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我们还总是希望改变他人。然而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是:我们是由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的经历还有我们每个人的性情塑造的。 在本书中,作者内尔·克雷辛西用真实的案例、个人化的故事,实用的工具与方法告诉读者:我们没有必要去改变任何人,相反必须对其他人对生活的观点保持好奇,时刻注意他们的潜能。我们必须追求可以相互滋养的合作关系、满足感并求得共赢。 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固化的思维模式,在团队中开展相互欣赏、包容的合作关系,避免交流陷阱,获得更大的成功。
    文章节选
    引文: 为什么只要你试图改变他人, 自己就无法快乐? 我真是恨不得摇晃超市里那位站在我前面的女士。那是一个星期五的晚上,祸不单行,那时的我是又累又赶时间。这时我听到那位女士对着收银员说:“四十四块八毛九?我应该正好有这个数。”接着她十分镇定自若地(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在钱包里翻来翻去,总算是掏出了一些铜板来,她又仔细地数着:“四、五、六、七……八,哎呀,没凑够。”她似乎还完全没有意识到,在这期间她身后已经排起了长龙。感觉过了一个世纪,她终于在皮夹里翻到了一张五欧元的钞票。这难道不更快一点儿吗?就在这会儿的工夫我的情绪已经跌入到了谷底。 反正这**没有一个好的开端。人力部门领导的女助手就我的那个绝妙的研讨会理念(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给我打了通电话。一切都棒极了,现在我还需要做的就只是把这一切往人力部门已经制订好的表格里填。“内尔·克雷辛西女士,您是知晓这儿的规矩的,我会通过电子邮件将表格发给你。我们今天需要尽早得到填好的表格,好通过领导的审批。”当我将邮件的附件打开,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长达十八页的表格,全是些条条款款与密密麻麻的文字。那好吧,非要如此官僚吗?正当我和这一页又一页的表格做着斗争时,一位女性朋友打来了电话:她组织了和闺密闺密们一同参与的单身派对,现在想和我讨论一些点子,例如我认为是红色还是淡红色的T恤更好呢。我深吸了一口气,认为红色更好。“为什么呢?其实呢,我觉得淡红色的更好呀。”我的天哪,她真的就没有其他事可干了吗?我尝试着将对话缩短,结果招来了不满:“你每次都没有时间!”我放下了电话,怀着愧疚之情继续与这个表格酣战了整个下午。现在可倒好,又遇到了这么个零钱控站在了我的前面。 这样的经历听起来熟悉吗?我们很快就会把这样的**归结为“糟糕的**”。幸福看起来可不一样。如果人人都能改变一下,变得更快一点儿,少一点儿官僚主义,少一点儿复杂,我们的生活可以变得简单很多!但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呢?在超市的收银台前多等了五分钟,但这在周五晚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我的这个理念可能会被认可,只是还有一个很明显的障碍摆在面前。三周后会有一个吵吵闹闹的派对,对此我本身是十��期待的呀。然而可能我们都知道,当“其他人”不再总是或多或少地给我们“使绊子”,我们的生活兴许会更加轻松,*终会更加快乐。慢吞吞的顾客或者令人头皮发麻的表格还算不上很烦人的。想想有多少家长与自己早已成年的孩子们争吵,例如因为他们的孩子未能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雄心勃勃地成为一名医生而是当了一名业务经理?有多少已成年的孩子仅仅是出于责任感才去拜访他们所谓“市侩”的父母,之后又在茶几边忍受同样话题的摧残与责备?有多少高管抱怨着现如今的学徒工,他们对手机应用和智能手机了如指掌,但是连逗号是什么都没听说过?有多少家庭关系的破裂始于对“成功之夜”这一概念具有不同理解,以及家庭生活到底该多么细致才行?更不用说如何“正确地”庆祝圣诞节以及如何解决“陪你父母还是我父母?” 这样的万古难题。 当其他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艰难时…… 对改变的渴望是相互且普遍的。但是如果我希望你改变你自己,你也希望我改变我自己,那我们又会闯进一个死胡同。然后呢?沉默、无言,*坏的情况是疏远与分手。让我始终耿耿于怀的就是那么一句话,这句话毁掉了我和我汉堡的好友卡佳多年来的友谊。我们相识于十一岁,共同走过了青春年华,一起追过男团、一起跳舞、一起大笑、一起流泪,我们发生过争吵,再和好,我们有着无数次的结伴旅行,彼此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昼、深夜以及每一个小时,我们真的共度了很多欢乐时光。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前一秒我们还在嬉戏着,我突然对她坦白,我已经决定从汉堡搬到弗莱堡生活。我一生的挚爱生活在那里,我享受我在那座城市的每一秒。卡佳的反应使我缄默无言:“在弗莱堡你将与快乐绝缘!” 我怔住了,我以为我听错了,我强迫自己深呼吸。有没有搞错?!没有“哎呀,我希望你已经发现了那份属于你的幸福”,没有“太酷了,我啥时候能去找你玩呀?”,没有“什么时候出发?需要我帮你搬家吗?”。倏忽之间,房间里的温度似乎降到了十度,不多时我冷冷地道别。之后,我们之间的友谊也随着几通礼貌的电话而黯然逝去。这是痛彻心扉的,但我当时无法与卡佳去谈论这件事,或者向她道歉。我自然明了,毁掉我们之间友谊的并不是这句话。这个悄然的隔阂是有伏笔的,毫无疑问,也有我的一部分参与了其中。 直到我开始深入研究性格及其根源,我都并不知道我之前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时至**我才清楚,卡佳坚定不移的判断以及她希望他人愿意去改变自己的愿景,都可视为同一块奖牌的背面,这是一块镌刻着我们的性格、我们的价值观与习惯、我们的经历还有我们的基因的奖牌。这一切都决定着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但棘手的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其他人也必须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使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为什么她或他的反应和判断如此奇怪。在卡佳看来,汉堡就是这个世界的**。她的父亲,一位极富有天赋的音乐家,在此出生,在此发迹,在汉堡这座城市经历了艺术家人生的沉浮。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比这座城市更加漂亮了,在卡佳的世界里这一点是十分清晰的。汉堡是一个**且鼓舞人心的港湾,使人不能也不愿离开。以我如今的知识储备,我会做出更加明智的反应。卡佳那晚说的话我不认为是冷酷无情的,我反倒还听出了她对于失去我这个朋友的恐惧。我曾坦言,我是如此渴望我们的友谊能够战胜疏远。或许我为卡佳和自己还节省了不少悲伤。我的生活呈阶段性地越发快乐,卡佳时至**可能也仍是我的朋友。(为什么对别人改变的期望会将人带入死胡同……) 同时,我坚信:人若可以发自内心并坚定地摈弃一种观念便可以拥有更加满足与快乐的生活,该观念即其他人必须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按照人们所设想的那样去行事。她或他可以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的认可与赏识,这也是*重要的快乐源泉之一。这不是漠不关心,而是愿意去理解,这种理解同时提供了从彼此存有偏见和苛求的死胡同中找到答案的机会。这本书旨在作为这方面的指南,它包含了我对性格的思考,带您走入一段比任何冒险都还要刺激的旅程:一段走进自我与处于我们对立面世界的旅程。在第二章有一些练习题,能够在这段旅程中帮到您。这些练习题您可以免费下载,您可以在本书对应的地方发现提示。(……如何更轻松地生活) 希望你们会喜欢 内尔·克雷辛西 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2019年秋 “我知道什么是为你好的!” 业余心理学家、公知如是说 在过去的几年里,您究竟有多少次是听从了别人的建议才做某事的?我这里所指的可不是您的家庭医生嘱咐您早上在餐后服药,或者是汽车修理师傅**您换一个新的冬季轮胎。这种类型的建议通常都是实用的。其实我在这里的意思是这样的:例如我的母亲,她建议要对孩子们更加严格一点儿:这些孩子都恨不得在你鼻子上跳舞了!或者是某个朋友,他对您讲您应该管管您的啤酒肚了,他还要求您陪他一同去健身房。简而言之,我指的是那些实际上让您很不舒服的(还有对您而言或许根本就不适合的。)行为转变的建议。也许您已经不由自主地在心里说道:“我不允许别人讨论我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我的母亲!”,或者:“我从来就很讨厌健身房,他怎么还给我提这个点子!”那么欢迎您加入这个俱乐部,这儿的人正是那些*渴望给出建议,但如果让他们自己接受这种建议,他们又会立刻变得十分倔强的人。 大多数好的建议其实自始自终就是注定失败的,因为人只有当能预见的回报远大于所需的努力时才会愿意去改自己。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改变带来的回报(更确切地说是目标状态或者目标行为)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并不是由建议提供者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建议的需求方来决定。或许您就是喜欢您孩子这种顽皮活泼的样子,或许您根本不在意您的啤酒肚。那我们可又谈到了那副眼镜,透过这副眼镜我们观察着这个世界。大多数提供建议的人透过这副眼镜来审视他人的生活,这其中还定会穿插着类似于“好吧,如果我在你的位置上,我就会做……”或者“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就会……”的表述。但我毕竟不是你。还有类似于“你为什么不……?”这种话,总是带着误解,毕竟对于A来说很容易的事情,对于B来说未必如此,否则B或许已经试过了这条路。生活模式和价值观的差异越大,我们用于评价才戴的这副眼镜的屈光度区别就越大。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一些不情愿且很奇怪的建议,遵循了这些建议后,玩朋克的就会把电吉他放在角落里吃灰,把头发给梳顺了,老老实实地到沃尔纳叔叔那里当学徒工去了。 为什么很多好的建议都会失败 如若在要求别人改变的同时,再配合一个好的建议(也就是建议别人如何去改变自己),这样往往会使得一切变得更加糟糕。好的建议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有许多: ?其他人也许根本不需要任何建议。即使她或他主动提起了这个话题,其实她或他也许压根就没想着要一个解决方案,而只是需要一个所谓的“灵魂上的沟通”。在我的印象里,很多时候男女之间的争吵就源于这种误会。女人有时候只是想说说话而已,但男人就急不可耐地给出一大串解决方案。然后,女人就很扫兴,因为男人根本没有耐心去倾听,而且男人反过来还会觉得女人很作。当然,这都是些陈词滥调了,但确实经常发生。 ?通过给出一个建议,有时候人会把自己摆成一个比较高的姿态(让我来告诉你,你到底应该怎么做)。特别是当人没有任何建议需求时,这样往往会让人变得警惕甚至带有攻击性,自然而然人们就听不进去建议了。 ?他人刚刚非常情绪化而激动,以至她或他无法认真思考,或者根本无法去理解给出的这个建议,更确切地说是还没有处于接受这个建议的状态。 ?所给出的建议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和他人的价值观,让人无法理解且令人失望(“他/她怎么可以给我这样的建议?这根本不适合我!”)。 ?该建议出自一段(暂时或者长期)存在问题的人际关系:我那个凶巴巴的领导说的任何建议我都听不进去;我的母亲一直以来都恨不得啥事都掺和一下;目前我还不是很擅长与我的同事们沟通等等。 ?这个建议简直就是在伤口上撒盐:“同样的方法我已经尝试过了,不过是徒劳无功!在我这儿根本行不通。”(或者更激进的:“你不觉得这招我自己肯定早就用过了吗?” 通过给建议来讨人欢心确实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俗话说得好:建议同样也是打击[1]。很多时候其实就是这样,而且这*终或多或少会导致一些“善意的”建议逐渐消失。对此您可以做些什么呢?您只在被要求给出建议的时候才分享自己的建议。如果您不确定别人现在是否需要建议,您可以问他:“你想听听我的看法吗?”而且如果对方的回答是“不了”。 为何我们总有意识地犯错 但是也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寻求您的建议,甚至还对您帮助良多的建议感恩戴德,但是转身一出门就做着相反的事情,继续我行我素或者做一些您曾警告过的事情。在爱情喜剧《当哈利遇到莎莉》中有一个十分应景的场景。 莎莉*好的朋友玛丽多年来与一个已婚的男人保持着婚外恋关系,每当她十分渴望陪伴的时候,这个男人都与他的家人待在一块儿:每个节假日。玛丽每次悲从中来,就在莎莉身旁泣不成声。每次抽泣完后,莎莉都会对她说:“玛丽,你必须得和他断了来往!他绝不会离开他现在的妻子的。”玛丽每次都会回答道:“你说得对!我知道你说得对!”看起来分手是铁定的了。然而几周之后,她又会去找莎莉诉苦。只有一段新的爱情才会改变现状。 在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您在想什么呢?您对此作何理解,或者您是不是又拿出了您的评分板,把玛丽假设为前后矛盾、胆怯与软弱?为什么即使我们认为某个建议是正确的,而且我们也愿意去实施,但有时我们*后还是没有照着去做?神经生物学家与哲学家格哈德·罗特(Gerhard Roth)对此有一个更好的解释。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受我们理性思维的驾驭,还有我们的遗传天性、孩提时的性格以及我们的社会化,特别是我们刚成年时的那段经历。这些印象都深埋在我们大脑情绪化与部分无意识的区域内,并蔓延至脑边缘与脑中缘系统。它们组成了我们大脑中的“无意识部分”,这部分由“情绪调节”而决定,也由控制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深层次性格而决定,而不是更加理性的思维。因此有时我们就无法理解自己,还干了一些很反常的事情,即使我们知道以后会后悔的。我们不得不问一句,为什么?一方面,这可能是一种令人沮丧的想法。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将此视为一种更为有耐心和更加宽容的激励:对自己也是对他人。 “如果一切都顺着我的心意来……” 如果我们的梦想都实现, 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那些好讥讽的人说,只有一件事比未实现梦想还要糟糕,那就是实现梦想。如果其他人都为了我们而改变,那么这个世界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和谐的夫妻关系,善解人意的母亲 您想象一下,您每天早上醒来,您的伴侣都一如既往地如你所希望的那样去做:他或者她慢条斯理地或者匆匆忙忙地,完全按照您的意思去做,侃侃而谈还是沉默少言,也都是按照您的喜好。随意悬挂的毛巾、床底下的袜子或是没有扭紧的牙膏帽都早已成为过去式。您只需要使个眼色,问题就能圆满地解决。那些没有任何文艺细胞的人发现自己对阿根廷的作者电影和现代画展有所偏爱,讨厌足球的人不再一听到广播里的德甲联赛就沮丧,成天坐在电脑面前的人也没有什么怨言地和您一起去慢跑了。自从您告诉您的母亲,她不应该掺和进您子女的教育问题中后,这个话题就此终结,您也没有再受到她的批评或看到她皱眉,相反:每次家庭聚会,您都沐浴着幸福与美满。如果您没有孩子,那也不错:这同样不会再成为一个话题了。我们的身边不再会有不厌其烦的询问,不会对嘀嘀嗒嗒的生物钟有更多指示,也不会对您的肚子发出刁难。 乐于助人的同事们,亲切的主管 上班的路上也没有任何理由暴躁了:*终,您不是**一个理性驾车的人了!没有在绿化带里瞎溜达的人,没有马路杀手或者暴躁老司机,而到处都是轻车熟路且谨慎细心的司机。您的领导终于不再直接和您谈工作,而是先让您休息一下,对您也不再是各种挑刺,取而代之的是认可和鼓励。和您同一间办公室的同事在您请求他之后,打电话的声音变得小多了。他不再在办公室里吃过熟的香蕉和充满味道的土耳其肉夹馍,并且遵守着每个约定。那个实习的女生也不再成天抱着个手机,而且在您说话时,她全神贯注地去听每一个字。销售部发过来的表都被认真填写,所有必要信息都一目了然,您都不必再打电话过去讨论或者询问了。如果您做着和顾客打交道的工作或者是一名手艺人,那么您就会日复一日地只与那些耐心、友好且会对您的帮助表示衷心感谢的人打交道。即使在好友圈子里也处处都是阳光。朋友之间的话题不再是人们是否该吃素、低卡或者原始人饮食,因为每个人都允许其他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原本自私的女友突然愿意听取你的心声,喜爱自吹自擂的人也敢在大家面前承认自己的各种缺点。哎呀,还有,邻居们当然没有再抱怨嘈杂的音乐,还觉得您杂乱的花园竟然有点儿酷。 一个**的世界?**的噩梦罢了! 这听起来难道不恐怖吗?不会**无聊吗?如果把这推广到**,我们就会突然察觉到,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不同才缤纷多彩和趣味横生。好吧,其实我也并不是喜欢别人所有的差异、观点与行为方式。您可能紧张、费力、暴躁甚至偶尔特别生气,但另一方面,生活正因此而跌宕起伏。与此同时,生活中的这些磕磕绊绊也给我们提供了去学习,去自我反省,使我们继续成长的机会。有的时候一个人需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会明白曾经那些让自己十分沮丧痛苦的经历是多么宝贵。其余还有一些令我们很头疼的事,我们只需要多一些生活中的冷静、开放与新奇便可以将它们完全克服。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私人生活中,无论是���朋友还是和家人,您和我们如何比以前更容易地去办到这一点呢:本书的第二章至四章将会围绕这一点展开。 ① 德语中,“建议”为Ratschläge,与“打击”Schläge有谐音。
    目录
    引文:为什么只要你试图改变他人,自己就无法快乐………………1 **章 评估案例 “他们疯了!”……………………10 “你已至耄耋之年!”………………15 照一照镜子…………………………………………22 “我知道什么是为你好的!”………………………………………… 33 “如果一切都顺着我的心意来……”…………………………………… 38 第二章 深谙冷静 来一场去往性格世界的旅行…………………………………………44 动机:我们的情绪驱动力…………………………………………………………51 价值与行为模式:屡试不爽、习以为常而又时常难以启齿…………………………65 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故事——我们塑造了的故事………………………………………………80 第三章 在生活的动物园里寻找更多乐趣 若能发现秘诀,就可与众不同!…………………………………… 92 看清幕后的本质,应对更加机智!……………………………………………… 98 除了不撞南墙不回头外,您还可以考虑这7条建议:…………………………………… 108 第四章 轻松的个人生活与职场生涯 夫妻之间的浪漫爱情陷阱………………………………………………142 朋友和熟人圈子:友谊戛然而止之处………………………………………………151 同一屋檐下:生活模式保卫战………………………………………………………………158 生意场上:多样性带来的机会…………………………………………………………………………167 结束语 他人再次恼怒时的急救法则…………………………………………………………………………180 致 谢 发自内心的感谢……………………………………………………………………………………18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